打印

2011端午杂谈:观点汇集帖

袁念琪:有一只白和蛋

来源:搜狐-上海《青年报》 2011年06月04日10:55


  说起端午里的吃,似乎惟有粽子独霸天下;其实不然。在老底子的上海,与粽子同锅共煮的还有鸡蛋。也就是说,除了吃粽子,还要吃鸡蛋。鸡蛋剥了壳吃,上海人把剥壳鸡蛋叫做“白和蛋”,现在是很少听到这样的称谓。我当年下乡在市郊奉贤的农场,当地人还叫“白和蛋”;不过,其指向包涵有二:剥壳鸡蛋和白煮蛋。

  为什么在端午要吃白和蛋?多少年传下来的说法是:那天吃了白煮蛋,皮肤就如同鸡蛋白一样光洁。那么,为啥偏在端午吃就会产生这般的效果?因为时逢初夏,古有五月“恶月”之称;“此月蓄药,以蠲除毒气”(《夏小正》)。一是季节变化,人易得病。二是气候转暖,蛇虫百脚皆纷纷出笼,人易受害。吃白和蛋,实际上就是进补增强抵抗力,如能于皮肤有利,那是割草打兔子带捎的。

  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的学生张紫晨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里说:“五月端午,原为巫节,诸多记载,都说明这一节日重在去病除邪。”钟先生的另一弟子乌丙安在《中国民俗学》也如是说:“大量的民俗文献及地方志记叙中又看到这个节日是避兵鬼、止病瘟的驱邪禳灾节日。因此,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内容几乎都是围绕穰毒祛瘟进行的。如采菖蒲、艾叶、蟾酥、涂雄黄、制雄黄酒、朱砂酒、系五色丝、采草药,张挂符印及钟馗图像。

  欲穰毒祛瘟于家外,需门挂菖蒲、艾蓬和蒜头,还要室内以苍术、白芷和芸香等中草药烟熏。而欲之于人体外,需正午喝让白娘娘等牛鬼蛇神胆战心惊的雄黄酒、并涂抹额上成“王”字。另有之前竹枝词里提到的“健人”相助,“健人”就是黄色绸缎做成的骑虎小人或虎或毒虫形,插妇人头或悬床头。同样,婴儿也穿起黄色虎斑衣。

  可以说,端午的重要工作是预防疾病,手段多样,目标一个。早年的上海人是继古意承古风,是有点把端午看作一个卫生节。

  不仅在上海,从江南的端午活动里也可见一斑:“秤锤粽、雄黄酒、蒲剑蓬鞭、采百草、健人、雄黄荷包、袅绒铜线、老虎头、老虎肚兜、独囊网蒜、长寿线、五毒符、避瘟丹、划龙舟。”在这十四样内容里,除粽子和龙舟之外,其他十二项均与防病避邪有关。

  我私下揣摩,端午吃“白和蛋”的历史怕要比吃粽子来得悠久。毕竟吃蛋相对方便,吃粽也多在江浙沪,毕竟是要糯米,想吃要有条件,因糯米产量低且成本高。在上世纪实行计划经济的年代,端午是每家配给糯米。其次,吃蛋与端午原本为祭祀之节有关,后来是扩大了纪念的成分。就说粽子,按张紫晨说,“以角黍投江,实也是一种巫术作法,为祭鬼之举动。”吴均在《续齐谐记》挂钩屈原,把“竹筒贮米”改“作棕,并带五色丝及楝叶”,因为“此二物蛟龙所惮也”,说来还是与驱邪禳灾有关:楝叶药也,五色丝则驱鬼。

  说到这里,只是希望在想念屈原的同时,不要忘了这民俗节日的另一主题。实际上,一手拿白和蛋,一手拿粽子;两手一起抓,生活岂不更美好。

    袁念琪

TOP

千年流变“五月五”

来源:搜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2011年06月04日03:06

  如果将端午节比作一位老人,那么他无疑是众多节日中最特殊的一位。首先他的头上戴着一个硕大的光环:它是中国众多节日里唯一一个被批准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不止如此 ,他还是一个很“富有 ”的老人,因为大多节日只有一个名字,而端午节却有多种称呼:端午、天中节、诗人节、女儿节……此外,他自东汉以后还拥有了一位“知己”:屈原。至此,二人相携相扶,走到现在。近日,记者在清华大学,采访了三联书店出版的《端午》的作者、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刘晓峰,为您一一解读端午节的独特风采。

  >>>端午传说

  屈原为何流传最久?

  关于端午的传说,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起源于纪念屈原的说法外,还有曹娥、伍子胥、越王勾践的传说。但是今天的中国 ,一提起端午节,最流行的回答是纪念屈原。为何屈原的传说一直成为主流传说?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个传说与端午习俗的完美结合以及爱国主义教育有关。

  “这个传说非常成功地把端午节日最主流的两个要素(赛龙舟、吃粽子)非常完美地结合到了传说中,这是其他传说里没有做到的。”

  “此外,主人公屈原本身具有巨大的文化影响和意义 。屈原拥有美政思想,即使被流放也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国 ,最终选择怀石沉江。这种忠于家国的精神在那个天下有才能的人为找到能够赏识自己的君主而奔走天下的时代是罕见的。这份爱国精神,感动了古往今来成千上万的汉族人和其他民族。”

  而屈原的精神从近代以来尤其受到推崇,“中国近代开始走向衰败,被侵略、压迫的时代,更需要屈原的这种爱国精神。因此在民国以来,屈原的诗词一直散见于中小学教科书。包括现在,我们国家还谈不上是盛世,屈原的精神值得我们发扬。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端午节就是爱国主义的节日。”

  >>>端午节食

  汉代流行喝猫头鹰肉汤

  端午节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代有很多名称。刘晓峰副教授认为“五月节”是端午节所有的名字中,最反映今天端午节的特征。“今天的端午节俗实际上是古代节俗的总汇,因此我们今天所说的端午节,并不是一个单一起源的节日,而是一个典型的复合型节日。”

  端午起源的复杂性是学者们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刘晓峰在他的著作《端午》中提出一个新说法:“端午节吸纳的最多的节俗是夏至的节俗,这要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在《周礼》中,夏至祭祀地祗和冬至祭祀天神相对,已成为重要的祭祀时间。夏至的很多节俗比如食粽、赠扇、系长命缕等都成为端午节俗的一部分。”

  被端午节吸纳进来的,还有战国以来关于五月五的节俗。中国古代岁时节日中存在一个由一月一、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 、九月九结构而成的节日序列。而早期的五月因五与“忤逆”的“忤”同音,成为古人心中的“恶月”,五月五日汉代宫廷,就流行皇帝带着大臣一起喝猫头鹰肉汤的典故 ,而各地州郡也要主办喝猫头鹰肉汤这种仪式。据说是因为猫头鹰是害母的不孝之鸟,古人借此彰显孝道和忠君思想。因此最早的端午节食并不是粽子,而是一碗猫头鹰肉做成的羹汤。

  >>>端午风俗

  有对歌的,还有“打架”的

  现在的人们将端午过得越来越简单,但是古时,端午的节俗非常丰富多彩:赛龙舟、斗百草、骑射……甚至还有模仿阴阳争的对打石头仗风俗。民俗家曲彦斌先生曾在《宝鞍山端午节“克仗斗石”民俗探析》的论文中对这一风俗做了详尽介绍。据说这一天,这个地方的人认为见红才吉利。

  据介绍,端午节当日,下午两点之后,几乎全村人都停止农活,小商店也纷纷关门,赶往山上,有去参加“战役”的,有去呐喊助威的。年长者和妇女则负责给“前线”运送石块。一时间,乱石横飞,铺天盖地,稍有不慎就会头破血流。而且打伤之后不记仇,第二天后,两村民往来入常,一切恢复平静。这一风俗至今仍存在。据老者回忆,此风俗已延续三百多年。

  刘晓峰还告诉记者,兰州大学的民俗学教授柯扬在“西北花儿”调查中也曾遇到过西北一些地区在端午节当日会举行歌会对歌。“据说,那天去参加歌会轻易到不了歌会的地方。因为每过一关,就有人高歌问你,你要唱歌对答,答不出来你就只能原路返回。所以之前你要准备几首歌,或者找个唱歌高手带着你进去。”

  山东的端午节不同地方也有不同的特点,邹平的端午,每人为辟邪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戴符(麦穗做的项链),女孩戴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很多地方还都会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

  >>>端午画说

  铸剑造镜者最忙

  你知道端午节前后,特别是端午节当日,古人们都忙着做什么吗?如果也学学北宋张择端的画作《清明上河图》,画一幅《端午市井图》的话。那么端午这一日,铁匠铺、工匠铺门口应该算是人流最密集的地方。因为古人认为端午这一日所造的剑和镜是驱邪辟邪效力最好的,也就是所谓的宝镜和宝剑。

  刘晓峰解释说:“古人认为五月(农历)是太阳日照时间最长的月份,而到了五月初五这一天,日照最为强盛,是太阳最盛的时候。因此他们做刀剑 、镜子,会挑这个日子去做。然后把铜镜挂在房檐上,中厅会挂一把宝剑,用来辟邪。”

  这在史书上多有记载,如今,在很多古镜背后都刻有“五月丙午”字样。

  而画中也必然少不了中医们匆忙的身影。原因是端午也是采药储药的好日子。这和上面的道理一样,古人认为一些草药,在阳气最盛的时候采下,药性是最好的。


本版撰文/特派记者 朱洁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