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千年锡绣绝技在“孤独”中濒临失传
2009年10月11日 12:29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无锡10月11日电 题:千年锡绣绝技在“孤独”中濒临失传
记者 洪晓红 王慧村
在位于“江南第一豪宅”无锡薛福成故居的最后一排房里,锡绣大师吴鸣文带着几位年轻绣娘正静静地将一根根丝线劈成几十分之一绣在画稿上,千年锡绣技艺在似断非断的丝线交织中,孤独地存活在凤毛麟角的几位传人手中孤芳自赏。
无锡自古是江苏的重要刺绣产地之一,锡绣与苏绣实是一脉相承的两种刺绣。千年沉淀造就了单面绣、切马鬃绣、堆纱绣、双面精微绣等十种锡绣绣法。其中切马鬃绣、精微绣更是锡绣的独门秘笈,是濒临失传的中华绝技。但锡绣的知名度远逊于无锡惠山泥人和宜兴紫砂。
锡绣历史可追溯至两千年前,周太王长子泰伯南奔无锡梅村建都时,将刺绣应用在服饰上。到明朝中叶,锡绣已作为贡品上奉朝廷。清朝时中国最早的民间刺绣组织——锡山绣工传习会成立,江南著名刺绣工艺家丁佩在无锡著有中国刺绣艺术第一部专著《绣谱》,当时有“不唯国人知之,薄海内外,靡不知之焉”一说,锡绣的“风头”曾一度超过苏州刺绣在全国居首。然抗日战争的炮声响起,无锡沦陷,盛极一时的锡绣艺术日渐衰落。
新中国成立后,锡绣逐渐复苏。刺绣家华慧贞绣成的《武汉长江大桥夜景》使锡绣艺术品时隔二十年后再次映入世人眼帘。“双面精微绣”作为锡绣精品,要将一根丝线细分到八十分之一,技术精湛已达出神入化。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中外文化交流的契机使锡绣走向了世界,《丝绸之路》、《百寿图》、《饮中八仙》等受到国内外专家、收藏者的好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虽然近年来锡绣在国内外一些大展中“名声大振”,但目前掌握锡绣绝技的大师只有赵红育和吴鸣文二人,几名学徒在三年的随师研习中也曾获得过江苏省级银奖,仍难掩其颓废之势,锡绣传承已濒临失传。
吴鸣文告诉记者,锡绣珍品多为礼品及收藏,实用性不强。精微绣的制作周期极长,完成一件作品需几个月,其收藏价值虽高,但动辄几千甚至上万的价格仍令人望而却步,出现“有价无市”的局面。政府尽管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下来,也难掩仅剩观赏和艺术价值的尴尬。
无锡市非遗保护部门相关专家认为,锡绣的精妙之处绝不在苏州刺绣之下,但苏州有数万绣娘以刺绣为业,苏绣作品制作周期较短,价格也平民化,加之得力的宣传推广,产业规模化程度高;而锡绣更具“文人气质”,工艺要求更复杂,使锡绣作品曲高和寡,宣传力度匮乏,市场化尚未成熟。
如今,锡绣这门传统手工业在经济活力四射的江南名城被“抛弃”在城市一隅,吴鸣文大师仍每天在薜福成故居的锡绣工作室里向她的几名学徒一针一线地传授绝技,阳春白雪般的锡绣在这里残留着它的辉煌,而大师脸上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