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农民田传江写出村庄民俗专著

农民田传江写出村庄民俗专著

光明日报 日期: 2005年2月19日   

村风浓缩中华文化 民俗凝聚传统精华
农民田传江写出村庄民俗专著
记者 邢兆远



  本报讯 去年底,山东枣庄市红山峪村村民田传江,又一次收到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电子邮件,民俗学博士生向他请教“斗量儿女秤称心”民俗的渊源、形成和现实意义。近几年,曾登上北师大讲坛的田传江,接连不断地收到各地咨询、求教的电话和电子邮件。

  今年59岁的田传江,自幼生长在红山峪村,父亲是通晓古今、知书达理的乡间“知名人士”,母亲则是“民间故事大王”。淳朴的民风民俗给了他丰厚的滋养,仅有高中文化水平的他对民俗研究非常痴情。当他发现村庄民俗还属于一片尚未开发的“处女地”后,便产生了梳理、研究和写书的念头。他历时6载,访问上千人,5易其稿,终于出版了村庄民俗专著—— 44万字的《红山峪村民俗志》。书中记载了农业、副业、度量衡、贸易、纺织、饮食、居住、交通、婚嫁、丧葬、游戏等100余个民俗事项,读起来使人如同走进一座内容丰富的民俗博物馆。在梳理时,他多从伦理、道德的视角挖掘其含义,以此启迪和教育后人。如从前村里有个风俗:称粮食用斗,给人满了就预示自己生活美满,凹了生的孩子就丑;用秤称粮,秤杆低了就会在乡亲面前抬不起头;从而形成“讲诚信”的民风。

  田传江说:“我把红山峪当作一本书读,力求读懂、读深,同时红山峪民风民俗在中华大地颇有代表性,剖析红山峪文化对挖掘中华传统文化有好处。”继《红山峪村民俗志》出版后,田传江又撰写他的第二本民俗学专著《红山峪村的传统农具》,该专著图文并茂,计20万字,有100多幅图片,现已脱稿。它通过农具的发展,梳理出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脉络。

  田传江还应邀登上北师大讲坛,给民俗学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讲了3个多小时的课。之后,北师大的民俗学研究生干脆把田传江的家乡当成了村庄民俗学的研究基地。攻读民俗学博士的研究生刁统菊,与田传江结下不解之缘,经常住到田家调查红山峪风土人情。田传江带着刁统菊参加村民的丧事和喜事,仔细讲解农村婚丧嫁娶等风俗习惯。目前,刁统菊正在撰写有关红山峪村亲戚关系的博士论文,将在田传江和大学授业导师指导下完成这篇近10万字的论文专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