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冬至节简介

冬至吃馄饨去“混沌”之气 最早馄饨出土春秋墓

中新网 2011年12月22日 09:19 来源:齐鲁晚报 

  孙清鼎

  立冬过后,小雪、大雪接着就到了冬至,有言“冬至大如年”,这个节气可不一般。少年时读《千家诗》,不解杜子美诗句“冬至阳生春又来”之意,以为冬至是“数九”的开端,农谚“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凌上走”,这正是进入寒冬腊月之时,离立春还有好长时间,怎么是“阳生春又来”呢?后来才知道北半球冬至之后便是昼长夜短之始,表面看自然界日趋寒冷,实则物理运转已是阴退阳生,这预示着春天就要一步步地来临了。人们为盼望春满人间而从这一天开始“数九”,直到“九尽”花渐开。

  一阳复始的冬至是重要的日子,古人在这一天有祭祀的习俗。供品由神灵、祖先享用之后,世人就要享受神灵、祖先的恩赐之食,有谁先来品尝?自然是受尊敬的老人和师长。这样由神到人,馈赠祝贺,也就成了节日。到了宋代,冬至之日官民同庆,在京师天子脚下生活的人,更是显得热闹非常。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说汴梁:“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中国较大的传统节日各有专一食俗,平民百姓常以吃某食来表示对某节的庆贺。当年的东京汴梁在冬至之日备办的是何种饮食,孟元老没有细述。后来有个自号“华不注山人”的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说,南宋的临安冬至:“享先则以馄饨,有‘冬馄饨、年馎饦’之谚。贵家求奇,一器凡十余色,谓之‘百味馄饨’。”与周密同时代的陈元靓在《岁时广记》里,也记有“京师人家,冬至多食馄饨”之事。可知,在宋代冬至吃馄饨已经约定俗成了。

  这个食俗流传到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对冬至吃馄饨做了诠释:“夫馄饨之形犹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此说并不透彻,馄饨形状如“鸡卵”的比喻也不那么相像。冬至阳生,恰如人之向往的混沌开窍,吃馄饨或许是取其谐音,有食下“混沌蒙昧”继而“万象清明”之意吧?

  馄饨起源于何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先生于《往古的滋味》书中说:“在山东滕州薛国故城的一座春秋晚期墓中,在一件随葬的铜器里见到一种呈三角形的面食,长五六厘米,这应当是迄今所知最早的饺子,只是它的形状还不是太标准,或许是最原始的饺子,它的样子更像是馄饨。”从文中插入的出土铜器内的食品形状图片看,还真像现在的馄饨。实际上在中国古代,馄饨曾被称作“混沌”或“浑沌”,有的样子就是水饺形状,直到唐代馄饨才不再“混沌”了,因形状不同与饺子也有了区分,各取其名,以至于今,现已成了江南塞北四时皆有的一种名吃。

  冬至阳生除了观察日光之外,人们一时是感觉不到“阳生”变化的,许多人更是不去深究“阳生”之理。自官府不再与民同庆冬至,黎民对这个当年曾称之“亚岁”的重大节日也就冷淡下来。冬至又如何,还不就是一个节气吗?不把冬至当节日看,因而四时皆吃的馄饨于冬至之日未必去吃。虽如此,人们对冬至天气渐冷对身体需要进补的“养生”却没有忘记,每到“数九”即大煮鸡鸭鹅羊,以求健康永年。如若仔细想一下,冬日食补对人体有益,冬日欢畅肯定对人增寿,倘把二者结合起来,那才是真正强身健魄的“大补”呢。这种有益身心的“大补”,古人已经为后人想到了,这就是一年之中合情合理安排的各个节日!

  冬至阳生,其意不小,对这个传统文明节日不能等闲视之。冬至几乎家家都有新煮的鸡鸭鹅汤,不是正好吃馄饨吗?我看不仅要吃,还要吃得“混沌”压力、烦躁诸事离去,轻松、喜悦万般“阳光”到来,要把节日的欢欣气氛充满家中,充满社会。

TOP

旧时冬至习俗:亲友互赠棉衣以示关照

中新网 2011年12月22日 09:13 来源:齐鲁晚报 

  王绍忠

  提起过“冬至”,我就会想起“穷过渡”那阵子,因为这天可以改善伙食“打馋虫”——吃水饺了。那时猪羊肉是奢侈品、稀罕物,连想都不敢想。但祖母心灵手巧,会包地瓜面皮的两种素馅水饺,白菜芝麻盐和萝卜豆腐的随意挑着吃。那时肚子里没有半点油水,每人最少能“呛”吃两大盘。我二弟个头大,能装三大盘,非撑个肚儿圆不可。

  直到我初小毕业,才知道“冬至”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乡村农户普遍都有当做吉日盛节的习俗。民间俗称冬至三刻阳气上升,有冬至阳生寿即归之说。章丘绣惠、宁埠乡镇一带村落,百姓便将摊煎饼、熬黏粥烧灶的秫秸灰,冷却后装入竹筒内,盛满后表面糊上一层白纸封严,隔夜查看白纸会自动撑破,以此法证明阳气升腾。

  根据《汉书》中记述:“冬至阳气起而君道长,乃乱而复活之机,故贺。”乡村皆举办隆重礼仪庆典。冬至前后三日,君不听政,百官朝贺。乡村、城镇、官府内丝竹管弦合鸣,轻歌曼舞;官衙外则锣鼓唢呐齐奏,龙腾狮舞,一派热闹非凡的盛景。民间则三日歇市,学子休假,举办乡间娱乐活动共庆同贺。

  冬至这天恰逢“交九”,有“冬至三九冰最坚”之说。这时,酷冬已临,寒风似刀,雪蝶纷飞。古人曾戏作“打油诗”云:“山河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犬变白犬,黑狗身浮肿。”乡间还广泛流行“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顺河看柳(枝色泛青欲萌芽);七九冰开,八九雁来;九九八十一,灶间做饭坡里吃(春耕在田间吃饭,为争分夺秒);九九加一九,耕牛满坡走。”《九九歌》至今仍广为流传,成为耳熟能详、妇孺皆知的歌谣。

  旧时冬至,至亲密友要互赠御寒棉衣,以示亲情关照。

  在章丘北部刁镇、宁埠,南部胡山、曹范一带,土地宽满肥沃,农家多以男耕女织过活度日,庄户人家便纷纷举办“消寒会”。从冬至早饭后,当家人便开始洗菜做肴、杀鸡蒸馍、浸茶烫酒、置办酒席。每年冬至傍晚,我家堂叔便盛情邀集四邻八舍的开墒犁田的巧把式、推车拧水的壮劳力汇聚一堂、开怀畅饮、猜拳行令,姑嫂妯娌们则在火炉旁说说笑笑。一直热闹到夜半时分,一个个酒足饭饱,方才散去。俗说:“冬至笑闹夜无眠,吃香喝辣如过年”,所以冬至又称为“亚年”。

TOP

北宋开封的冬至习俗:不吃饺子而吃馄饨

中新网  2009年12月23日 11:38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北宋时期的京城开封,非常看重冬至这个节日,当时,开封的人们把冬至看得跟过年一样重要,在当时的开封,人们用各种仪式欢度冬至,非常有趣。冬至又称冬节、大冬,俗话说:“冬至大如年。”冬至是民间流传已久的一个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冬至一般在腊月二十二前后,历书上说:“寒气已极,故曰冬至。”冬至这天的白昼最短,冬至节在北宋已形成风俗。

  在北宋时期的开封,人们把冬至与春节、中秋节一起,看成是一年中的三大节日,意义非凡。孟元老在他的《东京梦华录》中说:“……冬至,京师(开封)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可见当时开封百姓对于冬至的重视,他们在冬至这天换上新衣,摆下酒宴,祭祀先祖,来往祝贺,而且,官府还号召各单位的工作人员,以各种形式的庆贺活动欢度冬至。

  北宋时期,开封城里过冬至不吃饺子,而是吃馄饨。因为当时开封百姓非常重视冬至这个节日,于是,冬至的前夜被称为“夜除”,习俗和除夕之夜差不多。当时的史料记载说,北宋时,冬至这天的开封,做生意的人都暂停了各自的生意,大家在一起吃馄饨、喝酒,尽情欢乐。当时,开封人在冬至这天要吃的主要食物是馄饨,开封城里的贵家富豪把馄饨做成各种颜色,放在金银器中,称之为“百味馄饨”。由于冬至的时候家家户户吃喝玩乐,到了春节的时候,有的人家就显得财力不及,于是,过春节时就未免捉襟见肘了,所以,当时的开封城里就有谚语说:“肥冬至,瘦年。”当时的开封还流传有这样的俗语:“新年已过,皮鞋底破,大担馄饨,一口一个。”除了吃馄饨,北宋时期的开封人过冬至还有别的风俗,比如迎日、戴一阳巾、荐黍糕、献冬至盘等。

  北宋的朝廷很重视冬至,冬至这天,京城开封的政府部门要组织团拜会,凡是在京城开封的大大小小的干部都要穿着崭新的干部制服去朝贺皇帝,仪式非常隆重。不过,那时的冬至不放假,仪式结束后,干部们还要照常上班。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是春节的序幕,充满着新的希望,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王吴军

TOP

珠三角地区的冬至习俗:肥冬瘦年

中新网 2010年12月23日 22:07 来源:广州日报 

  在珠三角,有“肥冬瘦年”一说,即过冬比过年还要丰盛。

  在东莞,冬至要吃冬团;在梅州,客家人沿袭千年习俗——冬至吃娘酒炖羊肉;在中山,当地人当天必定会用鸡猪鱼三牲、时令蔬菜和汤圆来祭祀祖先,晚上一家人团聚家中,共享丰盛晚餐;在南海盐步平地黄氏大宗祠内,百余老人身着古装,手持燃香,向祖宗三叩首。

  其实,无论大家以何种形式庆祝冬至,所表达的心愿都是一样的,即希望生活“团圆美满”。

  南海:90位黄氏子孙冬至冬祭

  “我们村冬至会举行祭祖仪式,上香、敬茶、奠酒、三叩首……”昨日上午11时许,南海盐步平地黄氏大宗祠响起了“咚咚咚……”有节奏的鼓锣声,接近90位老人头戴蓝色唐装帽,穿着长衫马褂的礼服,恭敬地按照族中辈分排列步入大宗祠的崇始堂,等待仪式的开始。“穿上长衫马褂代表好兆头,大家一起穿更有节日的气氛。”参加本次庆典年纪最大的长者、93岁的黄龙根对记者说,“心情很激动,明年还想继续参加。”

  无论男女都可进祠堂祭祖

  据了解,修改规定后,无论男女,凡超过60岁的平地黄氏子孙都可参加冬祭,而今年的队伍中有3名女性的身影。

  站在熏香炉边、四个年约10岁的男童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他们是负责引导整个祭祖仪式的“携童”,在长辈的指引下端茶送酒。据了解,“携童”在珠三角民间也叫“父老仔”,当携童的条件是祖父母、父母、兄弟姐妹都齐全在世,寓意家族能代代流传。

  “今天上午,我和30多个同乡从广州赶回来,就是为了和乡亲一起过冬。”第26代子孙黄伟祥一边穿上古装,一边微笑着说,“‘冬大过年’,大家相聚,心里感觉暖洋洋的,还会‘太公分猪肉’,晚上就回广州与家人吃汤圆。”据了解,按照传统民间习俗,祭祖仪式结束后,黄氏族人还会分到祭祀的一钵烧肉。

  在司仪的指挥下,两名子孙敲响铜锣,族内德高望重的老人致辞并诵读祭文后,接着向先人敬茶奠酒,约90名老人向祖先下跪三叩首,最后老人人手一支燃香,齐眉拜祭。

  香港老人特意赶来参加

  前香港商业电台播音员71岁的黄天朗则表示第一次回来参加这个祭祀,“小时候感觉好有趣,看着爷爷翘着胡须参加庆典。”这次他专门从香港回来,“能参加仪式很开心,作为平地仔感到骄傲,我的根还在这里。”

  随着全体子孙向祖先行礼和上香,冬祭的仪式宣告结束。17岁的广州女黄可然第一次陪同爷爷参加庆典,她坦言对冬祭仪式的传统文化认识不深,平时都忙于课业,今年第一次观看这种仪式。

  “2006年有16位族人参加了冬祭,发展至今越来越有规模,这种仪式在南海乃至广东都很少见。”黄氏大宗祠的文书黄念祖说,冬祭发展至今已有来自港澳、罗定和东塱村的黄氏后裔参加,他们都是祖先“德政公”的子孙。(邓柱峰、李文慧)

  东莞:巧爸爸做“冬团”

  冬至,是个团圆喜庆的节日。按照东莞人的习惯,冬至要吃冬团。冬团是道滘群众在冬至时节(俗称“做冬”)必吃的一样传统食品,由糯米皮和馅两部分组成。冬团的馅通常以眉豆为主要原料,还会加入花生等材料,分甜咸两种口味。做好的冬团需要用油刷一遍,然后用蕉叶垫好放在蒸笼里蒸熟。

  昨天上午10时,道滘中心幼儿园举行了一次做冬团活动,家长和小朋友共同参与,其乐融融,其中不乏一些“巧爸爸”的身影。只见巧爸爸们一搓一按,再一转一捏,很快就做好了一个个冬团,一点也不输阵。

  在东莞的传统习俗中,冬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东莞民俗专家张铁文介绍,一般来说,东莞“过冬”的民俗在“吃”的方面有些特别讲究。首先是“打边炉”,全家人聚在一起打火锅吃“咸丸”。所谓“咸丸”,其实就是汤圆,里面包的是咸的馅料。此外,就是“吃生鱼片”。不过,由于大家慢慢认识到生鱼片里有寄生虫,不卫生,所以这个习俗逐渐消失了。

  “除了吃,因为冬至象征着岁末,还有其他一些习俗。”张铁文介绍,比如说,男的要理发,女的要洗头。(汪万里、张晓嘉、张颖妍、黄江洁、陈臣)

  梅州:吃了羊肉才算过冬

  “冬至羊肉夏至狗”,在梅州,每年冬至时节,几乎家家户户都要购买新鲜的羊肉,配上当归、党参、红枣等中药材,加生姜和糯米酒或者娘酒,盛装在瓮中封好,用慢火细细熬炖,直至成浓醇的酒肉,传统的客家谚语中有“冬节到时羊酒香,进补身体最合时”之说。

  昨日,家住梅城的叶大爷告诉记者:“每年的冬至都必吃羊肉煮酒,吃了羊肉才觉得过了冬,羊肉煮酒既温补又暖身,我延续这样的习俗已经有40多年了。”

  除了在冬至当日吃酒煮羊肉,酿酒也是客家人过冬的传统习俗。客家人认为,冬至时的水味最醇,用它酿的酒可久藏不坏,柔和爽口,回甜生津,后劲颇足。(叶仕欣 刘雁、唐林珍)

  中山:三牲祭祖晚上团圆

  与其他广府地区一样,中山人一样信奉“冬大过年”。大多数中山人当天必定会用鸡猪鱼三牲、时令蔬菜和汤圆来祭祀祖先,而且晚上一家人团聚家中,共享丰盛的一餐。

  在冬至这一天,大多数小榄人会制作一种名为“水榄”的食物,这种“水榄”其实就是一种用菊花肉作馅料的糯米汤圆。它的外形并不圆,像橄榄状,而且个头要比那些在超市里的普通汤圆要大上许多,一碗通常只能有四个,馅料通常是莲蓉或绿豆沙,再加入些许菊花肉。而煮“水榄”用的白开水是没有味道的,只是另外再加入菊花瓣,吃起来有淡淡的菊花香。(黄庭辉)

  河源:村民穿戴一新摆宴

  “冬至节,迎新岁,庆丰年!”昨日是河源市连平县忠信地区六镇一年一度的冬至节日,当地村民均穿戴一新,热热闹闹地欢聚在村里头,摆设盛宴过节。

  每年的冬至客家节,当地村民都要相聚在一起,由大富人家或由村里出钱设宴款待父老乡亲,共同庆祝冬日即将结束的丰收之年,并企盼来年农事风调雨顺,乡民平安吉祥。据悉,这一特色乡俗自明末清初开始,至今已延续了数百年。(曾焕阳)

TOP

张仲景当街煮“娇耳”治耳病 开冬至吃水饺先河

中新网 2011年12月22日 09:11 来源:齐鲁晚报 

  陈正宽

  阴历一年,三百六十天。每过十五天,有个节气。一年中总共二十四个节气。春季的六个是:春雨惊春清谷天;夏季的六个是: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季的六个是:秋处白秋寒霜降;冬季的六个是:冬雪雪冬小大寒。节气的龙头老大是立春;节气的小弟是大寒。阴历新年,后称春节,论节是年中之最大者,或称之为“过大年”。二十四节气中之冬至,是隆冬中之大节气,民间称之为“过小年”。二零一一,岁在辛卯。辛卯冬至,在十一月二十八,阳历是十二月二十二日。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对农历节气,向极看重。放到民间,对诸如此类地过冬至,更是无以复加。

  老潍城有“冬至当日回”、“冬至一阳生”与“冬至日长一线”的谚语。只缘,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为365天多一点。从冬至当日起,日头开始直射北回归线,白昼始长,这样一直持续到夏至前一天。从夏至始,日头又开始直射南回归线,白昼始短,这样一直短到冬至前一日。表面看来,冬至似乎是冬之极,究其实,冬至却实在是春之始。为此,把“冬至”说成是实际意义上的“立春”,也许更恰当。可见,古人把冬至看成是除了过年之外的冬令大节,实在不过分。晚清道光年间,潍县翰林王之翰有《九九消寒歌》云:“一九冬至一阳生,万物自始渐勾萌。莫道隆冬无好景,山川草木玉妆成。”

  基于这种冬至春始的隆冬节气,所以一到冬至,家家有祭,这便是冬至祭祖的渊源。凡读过鲁迅小说《祝福》的,可以此大致领略冬至祭祖的盛大场景与敬畏氛围:“鲁镇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现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冬至祭祖的民间食俗,是供奉水饺,潍城叫扁食。冬至祭祖供扁食与冬至过节吃扁食,与古代名医张仲景治病救人甚有关系。冬至是阴之至,阳之始。此后尚有小寒大寒与数九寒天,接踵而至。以之,从冬至始,人们注意保暖,平添食温,成为系心命题。而据说,“冬至吃扁食”和“暖耳朵”相重合。“饺儿”谐音“胶耳”。冬至吃扁食,可以加护耳朵,以免冻坏。却也不知,此正为了纪念神医张仲景而设。

  原来,东汉末季,军阀混战,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神医张仲景当时在长沙做官,时在冬日,发现乡亲父老患了一种耳病。一向主张“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张仲景救人心切,让徒儿们搭棚,架锅,熬药。在冬至那天,当街舍药。所舍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即把羊肉、辣椒等暖性物与一些祛寒药材放在一锅煮,煮好切碎当馅儿,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的“娇耳”食物,煮熟分给病人服食。每人分到“娇耳”两只,药汤一碗。病人吃过,浑身发热,血流通畅,两耳变暖。过后不久,耳病患者全都好了。由此,张仲景的“祛寒娇耳汤”世代流传,实则开了冬至吃水饺即扁食的先河,千古不绝。

  直到如今,在鲁西及河南一带,民间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谚语流传。在老潍县民间,也流行着“冬至扁食夏至汤,吃了不必开药方”的口头禅。

TOP

冬至饮食习俗:“节气饭”吃饺子进补吃“十全”

中新网 2011年12月20日 15:16 来源:山东商报 

  12月22日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下面我们就一同来了解一下冬至的饮食习俗吧!

  冬至为何吃饺子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气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饺子。”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当年张仲景辞官回乡时,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于是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品(就是现在的“饺子”)。在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的“祛寒娇耳汤”之恩。

  冬至要吃百味馄饨

  我国许多地方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馄饨是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小吃。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香,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等。著名的有成都市龙抄手饮食店的抄手,其品种多样,皮薄馅嫩,味美汤鲜;重庆市的过桥抄手,包捏讲究,调料多种,蘸调料食;上海市老城隍庙松运楼三鲜馄饨,馅料讲究,薄皮包馅,味色鲜美;新疆乌鲁木齐市的曲曲,羊肉为馅,皮薄馅嫩,汤清味鲜。

  冬至缘何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冬至进补有新说

  人们有在冬至进补的习惯。在寒冷的天气里,为了抵御严冬,身体会消耗掉比平常更多的热量。因此,以高热量的食品进补,很符合养生之道。一般而言,冬至进补的食品以肉类为主,再加上各种滋补的药材炖煮。补冬的配药多为中药的“十全”。“十全”包括人参、黄芪、白术、当归、茯苓、地黄、川芎、芍药、桂枝、甘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