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汪袭门渐行渐远,朱袭案再起狼烟

朱学勤聪明,不如让制度高明

中国新闻网 2011年01月14日 08:23 来源:法制日报

  在推迟近两个月后,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12日晚公布了对知名学者朱学勤博士论文涉嫌抄袭的调查结论,认为朱文中涉嫌抄袭而被举报的部分内容,在学术规范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对其剽窃抄袭的指控不能成立”(1月13日《人民日报》)。


  在笔者看来,调查结论重要,还朱学勤清白亦重要,同样重要的还有调查本身,甚至可以说,调查本身比调查结果更重要,更值得关注。

  众所周知,近年来学术之风不甚良好,学术抄袭、学术腐败、学术造假层出不穷,但一个吊诡的现象是,当某学人被指学术抄袭时,当事人要么矢口否认、拼命硬扛,要么默不作声、奉行鸵鸟政策,由于认定学术是否抄袭是一件相对专业的事情,在没有学术规范委员会介入的情况下,如果当事人所在的单位再缄默不语,那么,该学术隐私抄袭事件,便可能陷入无休止的骂战。

  反观朱学勤事件,有诸多细节可圈可点。当网友Isaiah在网上发表6篇题为《朱学勤:学术界的又一个“汪晖”?》的文章时,朱学勤没有选择沉默,而是向上海大学和复旦大学递交启动学术调查程序的申请。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朱学勤更是说了这样一段令人钦佩的话:“既然我‘被’卷入了抄袭风波,我应该从自己站着的地方开始,为学术界积累一个案例。即使个人失败,这个案例不会失败。如果因此而站立,那么我个人也值了。”

  事实上,朱学勤的做法确实为学术界积累了一个案例,这就是一旦出现抄袭风波,当事人切莫回避,更不必试图动用其他手段将其掩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如果这样的话,势必弄巧成拙,不仅平息不了事态反而会使事态更加严重。

  朱学勤无疑是聪明的,但这种聪明毕竟只是一个人的聪明,净化学术空气,单靠一个人的聪明,远远不够;树立学术裁决规则,靠一个人推动也远远不够,很显然,应该推动制度的设立。为什么西方学术界相对规范,碰到学术涉嫌抄袭事件,往往真相容易大白,这是因为他们设立了成熟的学术规则和规范的程序。当然,不少高校也建立了学术委员会,教育部早就成立了高校学风建设委员会,问题是,这些委员会多数时候并未发挥作用,采取“民不举、官不究”的思维,甚至即便“民举了”,“也不究”、不去调查。美国学者阿米尔泰说:“清除腐败,不仅是挑出一个烂苹果,更应该检查放置苹果的筐子。”因此,遏制层出不穷的学术腐败,应该检查制度缺漏,同时,构建新的制度,制度高明了比人聪明了更有意义。

  江苏 王石川 媒体人 

TOP

复旦大学调查认定朱学勤论文抄袭剽窃不成立

2011年01月13日 18:48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上海1月13日电 (记者 邹瑞玥)复旦大学官方网站13日公布了该校学术规范委员会对知名学者朱学勤博士论文的审查意见,认为朱文中涉嫌抄袭而被举报的部分在学术规范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对其剽窃抄袭的指控不能成立。


  朱学勤1992年获复旦大学历史系史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在中国思想界论战中,他被视为自由主义代表人物。

  2010年7月11日,《东方早报》刊登报道《朱学勤博士论文被指涉嫌抄袭》,称“不愿透露真实身份网友指出,朱学勤与汪晖存在颇多相似学术规范问题”,指出朱学勤的论文存在学术不规范,“将间接引用伪装成直接引用”;大量引用西方学者的研究材料,却未加以注明。7月13日,朱学勤致函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要求“启动调查机制,辨明是非,还我清白”。

  复旦大学经调查后认定,朱学勤博士论文《道德理想国和覆灭――从卢梭到罗伯斯庇尔》的相关章节,的确存在一些注释不规范之处,如漏注、误注、将间接引文注为直接引文等,还存在外文翻译上的一些错误或不确切。但朱文在《序》中已对国内外相关的学术史作了概述,对前人的贡献与已有论著基本都已说明。

  被指称受到朱学勤抄袭侵害的学者也分别出具证明。北京大学历史教授高毅表示,朱文引用高毅论著部分有9处注释,书后开列的中西参考文献中这些论著已列出,并在序中致谢,抄袭之说“完全是罔顾事实,根本不能成立”。

  朱学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感谢复旦还自己清白,也指出论文不足之处。他现在正在对论文做勘误表,将在该书第三版中对学术上不够严谨的地方一一修改补正。(完)

TOP

朱学勤事件“瑕不掩瑜”

中国新闻网 2011年01月14日 11:22 来源:华西都市报

  1月12日晚,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公布了对知名学者、上海大学教授朱学勤博士论文涉嫌抄袭的调查结论,认为朱文中被举报的部分内容在学术规范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漏注、误注、将间接引文注为直接引文等。在外文翻译上也有一些错误或不确切之处,但朱文在《序》中对前人的贡献和已有论著基本上都作了说明,因此对其剽窃抄袭的指控不能成立。(1月13日《人民日报》)


  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否定了抄袭指疑,同时指出了问题,我本人认可这个调查结论的公信力,并认为朱学勤博士论文之“瑕”不掩其学术道德之“瑜”。

  尽管指疑朱学勤博士论文抄袭的只是一名从未露出真面目的匿名网友,尽管在论坛上发帖算不上一种正式举报,但朱教授没有置之不理,而是将之视为天大的事情。我想,这是一名学者基于珍视自身学术声誉而作出的反应。更难能可贵的是,朱教授几乎没有自我辩解,而是立即请求其母校复旦大学启动调查机制以辩明是非,甚至作出承诺:如果查出博士论文有问题,他将主动上交博士学位证书并辞去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职务。如此光明磊落、大义凛然的态度和行为,不得不令人肃然起敬。

  我们见惯了一些学者面对抄袭指疑无动于衷、沉默不语。比如,与朱学勤事件同时受到围观的另一件学术“公案”——清华大学教授汪晖被指涉嫌论文抄袭,汪教授始终沉默着,清华大学也始终沉默着。似乎清华不是国立大学,汪教授不是拿着纳税人的薪俸。我们还见惯了一些学者面对抄袭指疑百般狡辩、万般搪塞,比如,作为中科院2009年院士候选人的武汉某大学校长(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周祖德)与其博士生合作的一篇论文几乎是他人论文的“删节版”,该校长竟然称抄袭是其博士生所为,他并不知情,还说“如此被人伤害,我感到很痛心”……我们还见惯了有关方面对学术抄袭行为的极端大度和宽容,比如,广州某学院院长(广州体育学院院长许永刚)发表的一篇长6000余字的论文竟有近5000字与他人论文完全一致,而事情最后竟不了了之。

  论文抄袭成风,几乎是我国学术界的第一特征。抄袭者的学术道德沦陷不仅体现在抄袭之时,更体现于抄袭行为被发现之后。在如此糜烂不堪、一片乌烟瘴气的学术环境中,朱学勤教授面对抄袭指疑的“君子坦荡荡”,无异于一块光彩夺目的道德美玉,照亮了学术应有的高洁与神圣。(晏扬)

TOP

时评:“朱学勤案”调查为学术规范立典范

中国新闻网 2011年01月14日 14:15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12日晚,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公布了对知名学者朱学勤博士论文涉嫌抄袭的调查结论,认为朱文中涉嫌抄袭而被举报的部分内容,在学术规范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对其剽窃抄袭的指控不能成立”。(1月13日《人民日报》)


  朱学勤是一位知名的学者,在学术界享有盛誉。去年7月份,网上的一封匿名信使他面临着身败名裂的困境。而复旦大学的调查结论为朱学勤洗脱了剽窃的嫌疑。不过,这一结果并不只是对朱学勤本人有意义。在我看来,复旦大学的这次调查及其结论既为“朱学勤剽窃案”画了上句号,更为学术规范及其争议处理树立起了一个典范。

  看到“朱学勤剽窃案”的进展,人们总会想起另一起类似的案件,那就是“汪晖剽窃案”。同为知名学者,都被指控剽窃,现在朱学勤的案子已经有了明确的结论,而更早曝出的汪晖的案子却一直没有说法。尽管曾有数十名学者联名发布公开信,呼吁中国社科院和清华大学成立专门的委员会调查此事,但两家单位既不回应也不行动。这样的不了了之,既让汪晖可能永远背负着“剽窃嫌疑犯”的帽子,也是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一种姑息和纵容。

  近年来,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事件时有发生,甚至呈现出不断增多的趋势,这显然与有关单位的态度暧昧以及相关机制的不健全有直接的关系。

  学术上的争端得不到妥善的处理,不仅会带来学术研究上的混乱无序,而且可能诱发社会性的事件,甚至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肖传国雇凶殴打方舟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肖氏反射弧”的治愈率数据到底有没有造假?肖传国落选院士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如果有关部门能通过权威的调查并给出让人信服的结论,学术之争就不会演化成私人恩怨,袭击事件也就不会发生。

  因为学术打假,方舟子的知名度及其影响力越来越大。常常有人质问:你方舟子有打假的“资格”吗?他的调查有权威性吗?的确,方舟子调查的结论尚不能作为有关部门处理的依据,但公众愿意相信他的大部分说法,为什么?因为没有更权威的调查及结论。也就是说,是权威的缺位造就了方舟子。实际上,方舟子的走红正是学术失范的见证。

  学术上出现剽窃造假等行为乃至引发争议都是不可避免的。对此,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处理机制,一旦发生了学术不端行为或者这方面的争议,就应该将其纳入相应的处理程序,就像复旦大学处理“朱学勤剽窃案”一样。只有这样,学术及其科学研究才能走向规范有序,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也才能落到实处。(盛大林)

TOP

还学术以清白,从朱学勤始

中国新闻网 2011年01月14日 14:42 来源:羊城晚报

  在推迟近两个月后,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公布了对知名学者朱学勤博士论文涉嫌抄袭的调查结论,认为朱文中涉嫌抄袭而被举报的部分内容,在学术规范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对其剽窃抄袭的指控不能成立”(1月13日《人民日报》)。


  从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志伟教授被指学术造假,身陷抄袭门;到汪晖、朱学勤这两位知名学者被指早年论文涉嫌抄袭;再到“打工皇帝”唐骏的学历、经历造假,这两年,学术腐败问题一直在风口浪尖。然而,虽然“谁来还学术清白”的呼声高涨,但学术腐败却似乎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复旦大学学术调查启动之初,朱学勤表示希望“从我开始,为学术界积累一个案例”。现在回头看,对于解决学术争议,“朱学勤涉嫌抄袭案”确有一定的标本价值。

  学者易中天在《汪晖教授,请勿坐失良机》一文中,为清华大学教授汪晖算了一笔账,直称成立独立的委员会来调查“抄袭门”事件的意义,希望汪晖能“敢为天下先”,以实现学术的“公平与正义”。遗憾的是,虽有学者公众一再呼吁,汪晖教授却始终保持沉默。虽然“涉嫌抄袭”事发晚于汪晖四个月,但朱学勤却在得知自己受匿名指控的第一时间,就呼吁学术机构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不屑打“口水仗”,而是“愿意配合调查,随叫随到,平心静气地等待仲裁”———这样的姿态,不仅有易中天所言“真金不怕火炼”的气概,也使得学术争议有了解决的可能。朱学勤的选择无疑值得赞许。倘若汪晖事件也能及时启动学术调查,事态恐怕也不会失控,汪晖教授也不会至今没有“公道”;倘若“打工皇帝”唐骏面对学历造假质疑,能坦然面对而不是遮遮掩掩,或许也不会获得“伪君子”的恶名。

  学术腐败愈演愈烈,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惩罚机制发挥不了作用。学术腐败久病难治,也在于权力深陷其中。权力主宰学术,不仅会使得学术腐败蔓延,也会降低教师的独立性、创造性,稀释大学的活力和动力———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出路在于使权力与教育学术脱离,如诸多专家学者所言实现高校的去行政化。就学术腐败而言,唯有调查独立、评判公正、处理透明,才能还学术以清白。

  朱学勤教授表示,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民工可以主动要求“开胸验肺”,学者也可以主动要求“开胸验肺”。朱学勤教授的敢于“开胸验肺”不仅开学术风气之先,也必将在中国学术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但要根治学术腐败不仅要有公正的“学术法庭”,更应该根除学术腐败产生的土壤。从这个角度看,治理学术腐败仍然任重而道远———还学术以清白,期待从朱学勤开始。

  刘义昆

TOP

朱学勤论文调查意义在于行政权力退场

中国新闻网 2011年01月14日 16:04 来源:新民晚报

  始于半年前的朱学勤博士论文被指涉嫌抄袭事件引人关注,一因是知名学者,二因是学术观点、立场纷争介入让事态复杂化,三是朱启动了迄今国内少有人成功运用的解决途径:主动请求当年博士论文审查答辩单位、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进行调查,只向他们陈述对其论文的辩护词,而不是个人在媒体或网络上反击争辩。


  一个有胆量主动要求“开胸验肺”的学者,应当是对自己的学术“健康”颇有自信的。复旦的调查结果,已在大多数人的意料之中。结论公布后,我们可能还会习惯性地去推想、质疑一下学术规范委员会的调查程序是否真正独立而全面,是否做到了公正公允,有无对校友、学术圈同仁偏袒舞弊的可能。因为毕竟,对多数人而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术规范委员会”还是一个没什么社会影响力和足够公信力的新角色。

  这一回朱案,我们或许仍未弄清布鲁姆是谁,朱文的注释、引文有几处失当,却记住了“学术规范委员会”和“学术调查程序”。今后再有学术打假、学术纷争事件,这两个名词曝光的频率会增多起来,直到,我们都习惯于它的存在,习惯于求助这样一个具有专业资质、独立而具权威性的学术仲裁人,使学术不端行为有了真正有效的监督、鉴定、惩处者。

  “能花十几个小时就批倒一个名学者,确实让我一时兴奋,头脑发热。”揭朱学勤抄袭的网友曾这样说。在揭黑打假、惩治腐败等方面,网络给了人们一个前所未有的开放平台。然而不论是媒体还是网络,对于学术问题,能做的都只是监督,而难于胜任鉴定人、审判者的工作。多年以前,我们习惯于遇事“找组织”,它纵容了行政干预、长官意志,往往让学术之争掺杂进了种种其他功利性考虑。而现在,让学术批评变成一场司法诉讼,似乎越来越司空见惯。由司法审判来解决学术是非,维护学术尊严和人格清白,不光有时难于奏效,仅耗用的时间、金钱与精力成本,就足够让从事科学研究或教书育人的教授学者头痛和却步。

  让学术问题回归学术本身,以学术的方式解决。我们一直这样期望着。学术的真假、“瑕疵”、“一些问题”与剽窃抄袭之间的差异程度等等,只能由熟知学术规范规则的专业领域权威人士来审查,得出判断。但我们迄今并没有见到在国家一级层面上,有相应的独立调查委员会来认真对待学术造假、不端行为的举报、投诉,并担任仲裁人。而要根治这个时代的学术泡沫化、功利化,一个具公信力、独立性和专业水准的仲裁者,不能缺位。

  复旦大学校长此前已宣布,今后学校行政领导退出学术委员会;这一次,校方也声明,尊重和支持学术规范委员会的独立调查结果。行政权力真正退出、不干预学术生活,更让人看到了让学术回归学术的一线曙光。这,或许也正是朱案的意义所在。 (姜泓冰)

TOP

评:方舟子的较真与朱学勤的豁达

中国新闻网 2011年01月25日 15:07 来源:羊城晚报

  方舟子的较真与朱学勤的豁达

  针对复旦大学12日公布的“对朱学勤涉嫌抄袭指控不成立”结论,近日,方舟子表示将以个人名义向复旦实名举报,要求复旦重查抄袭案。百余网友也联名发布“公开信”,认为该案结论是学术规范的严重倒退。

  本以为,喧嚣一时的“抄袭门”将归平静,没想到波折再起:方舟子较真的举报,网友穷根究底的质疑,都让它难以关上“门”。抄还是没抄,舆论的聚焦点,再度回到这个基本的事实判断上。

  学术抄袭,不是能“大事化小”的学界家丑,不容掩耳盗铃。它关乎学术道德底线的坚守,也维系着学界公信。基于此,较之汪晖的“鸵鸟政策”,朱学勤在面对抄袭指控时的打破沉默、积极应对的姿态,饮誉颇广。正因他不讳疾忌医、敢于自证清白,抄袭风波才不至于一地鸡毛,沦为学术派系之争;“依靠权威学术机构独立调查”模式的纳入,也让“朱学勤事件”极具标本意义,为今后廓清“学术腐败”提供了良性参照。


  朱学勤愿做“中国坦面学术抄袭争议的第一人”,胆识可嘉。但正视之态,并非厘清真相的关键;公众的赞誉有加,也无法取代对是非的追问。还原正义,终究需要依据事实基础上的程序化审核,甄别学术产品的真伪,并公之于众,经得起拷问。

  学术理想国若想不覆灭,就要“开胸验肺”。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涉入、调查,得出“瑕不掩瑜”结论,固然推动了学术裁决机制的确立,也让当事人如释重负。但遗憾的是,利益关联,让调查结果疑窦丛生:调查组成员与朱的私交甚笃,让公正性大打折扣;论证过程重“专家表述”轻缜密考据,也让结论无以服众。起码的“回避原则”都没遵守,调查也失之严谨,所谓权威性裁决,注定难逃“亲亲相隐”的嫌疑。

  朱学勤可以“身正不怕影子歪”,学术机构可以消释众疑,方舟子也可以“大胆怀疑,小心求证”。众所周知,正是方舟子秉持“不依不饶”的求真精神,坚持打假,唐骏们的骗局才被揭破,许多伪科学得以“验明正身”。这次,他又不甘沉寂、公开质疑,既检验着复旦大学调查的可信度,又在倒逼学术不端“零容忍”原则的复归。

  然而,“炒作论”与“刻薄说”又沉渣泛起。对方舟子“借机炒作,无理取闹”的指斥不绝于耳,“得饶人处且饶人,何必待人太刻薄”的劝告也比比皆是。言下之意,就是权威机构既已发话,无需再刨根问底、较以锱铢,抓人“小九九”不放。说到底,“炒作论”是对“学术打假应不问动机”的常识的僭越;而合理质疑,牵涉着对真理的孜孜以求,与个人肚量无关,不应对其抡起道德谴责的大棒。相反,方舟子们的较真,或许能驱动学术规范修补罅缝,避免学术伦理底线的下滑。

  抄袭或污蔑,真理或谬误,明辨是非,需要规范独立的学术裁决,无需利益掺杂下的“口水战”。因而,方舟子的“眼里容不下沙”和朱学勤的“身正不怕影子歪”,都一样值得赞许。求真无错,有错的是讳疾忌医的消极姿态,疲软松懈的学术规范。

  佘宗明

TOP

方舟子向复旦实名举报朱学勤抄袭 要求重启调查

中国新闻网 2011年01月24日 08:57 来源:广州日报 

  百余网友联名称“学术规范严重倒退”

  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的调查结果,不但未能平息上海大学教授、复旦博士朱学勤涉嫌抄袭一事,反而引来更多网友议论。1月22日,最早提出朱学勤涉嫌抄袭的论坛版面——水木社区“读书心得”版百余网友联名发布“公开信”,认为“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在寒假将至的1月12日晚间公布的调查结论充满矛盾、问题重重”,是“学术规范的严重倒退”。

  昨日,方舟子向本报记者表示:“我今天会以个人名义向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主任俞吾金寄出我的实名举报信。”

  网友


  学术规范严重倒退

  水木社区读书心得版的部分网友,在“公开信”中表示,“从公认的学术规范来看,朱学勤先生的博士学位论文《道德理想国的覆灭》都存在严重的抄袭乃至剽窃的嫌疑”。

  针对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调查结果中“但朱文在《序》中已对国内外相关的学术史作了概述,对前人的贡献与已有论著基本都已说明”的表述,“公开信”认为,这是“学术规范的严重倒退”,“难道意味着从此之后,学生在序言中、或论文的开头的第一段提及一下被抄袭的作者和作品,就可以不加注释地搬运他人著作对史实的描述么?”

  “公开信”提出,“我们对在那个学术条件匮乏的时代艰辛求学的朱学勤博士怀有充分的理解和同情”,但“正是因为我们理解你们的艰难,我们才深知学术诚信的可贵”。针对很多人质疑“举报者”网友“Isaiah”是清华大学汪晖教授的“打手”一说,“公开信”表示,这是“妄图以所谓学术派别之争来混淆这一原本简简单单的‘抄袭剽窃’的学术争论”。

  方舟子

  实名举报求重查

  昨天,方舟子向记者表示,既然复旦曾表示“网络上的匿名举报不能一一处理”,那他就以真名方式实名举报,举报信“已通过邮局快递给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主任、哲学学院教授俞吾金”。

  当日下午,方舟子在博客公开了举报信。举报信表示,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的“调查结论”既违反《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及违规处理办法(试行)》,又不符合学术界对抄袭认定的共识,且未注意到关于朱学勤剽窃、抄袭的新发现,应予撤销,重启对朱学勤抄袭案的调查。

  方舟子表示,朱学勤博士论文《道德理想国的覆灭》的立论、总体结构都是剽窃自美国学者Carol Blum《卢梭与道德共和国》,按照《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及违规处理办法(试行)》规定“剽窃:将他人的学术观点、思想和成果冒充为自己所创”,朱学勤应被认定为剽窃了Carol Blum的学术观点、思想和成果。

  同时,方舟子重申“朱学勤博士论文《道德理想国的覆灭》的第5章第3节,第7章第2、5节,第8章第1、4、5节,共一万八千多字,基本上逐段摘译自Carol Blum《卢梭和道德共和国》一书。在这些部分朱文共有51处文献注释,仅在个别地方(14处)注明引自Blum,大部分未注明引自Blum,而是注原始资料,让人以为是朱本人阅读原始资料的结果……”。

  此外,方舟子还在举报信中提出,朱学勤博士论文《道德理想国的覆灭》的附录《阳光与闪电》抄袭美国学者Susan Dunn著《姊妹革命——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启示录》。复旦大学的“调查结论”认为,《阳光与闪电》一文原是朱学勤为《姊妹革命: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启示录》一书所作序言,“在此序未与原书一起发表的情况下,朱学勤未核对原书,并作出相应的说明或注释,确系学术上不够严谨,但不能据此断言他抄袭原书”。

  但方舟子表示,即使是为别人著作写序,在序中照抄其内容而不注明,让人误以为是其本人的观点、文字,这同样是抄袭。

  1月23日,另一位质疑朱学勤的网友“留美博士”也在博客发文,根据其对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一书中六节共2万字内容与Blum原著的对照,“在朱学勤这六节2万字的文章内容中,共有1万8千字逐段翻译自Blum;在这六节的63条注释中,共有58条直接翻译自Blum书”。

  复旦大学教授、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委员葛剑雄昨日告诉记者,目前还没有看到方舟子的“实名举报”。他同时表示:“就朱学勤一事,个人不再接受媒体采访。”(李媛、贺涵甫)

TOP

复旦方面回应:乐意接受方舟子实名举报

中国新闻网 2011年01月26日 08:54 来源:新京报


  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主任回应方舟子举报

  俞吾金 乐意接受实名举报

  - 朱学勤涉嫌抄袭案追踪报道

  (记者张弘)“如果我们之前的调查确实有疏漏的地方,我们会修正错误,如果方舟子的举报有新的材料,足以推翻我们的结论,我们也会实事求是;如果没有新的举报材料,而且我们之前的审查大体站得住,我们也会坚持原来的意见”。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主任俞吾金说。

  昨天,本报报道了著名学术打假人方舟子实名举报著名学者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涉嫌抄袭,要求复查的消息,俞吾金对此表示欢迎。而朱学勤则对本书此前的读者表示歉意。

  程序

  集体研究如何处理

  俞吾金表示,自己还没收到方舟子的举报信,但是已经在网上看到了。如果方舟子实名举报,那么学术委员会将根据方舟子举报信的内容,认真进行研究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再给他本人一个回复。

  俞吾金说,学术规范委员会的老师是用业余时间做这个事情。学校现在已经放假了,具体的回应要等到春节以后了,因为有的老师已经回老家,有的要出国。我们用email交流还是可能的,但是肯定要面对面集体进行研究,自己也是服从大家的意见。

  要点

  关键是看有没有新证据

  对于方舟子的举报,俞吾金说,“原来我们受理此事,主要是涉及到举报抄袭的部分,我们不可能对整个著作所有的部分负责任。比如,你认为他第几章哪些部分是抄的,我们对此进行核对,我们的结论也是在这个基础上作出的。如果方舟子提出的问题,涉及我们原来审查过程中没有出现的新材料,那么我们将针对这些新材料作出回应。如果涉及老的材料,我们已经回应过了,那么也会表明我们的态度。如果老材料我们没有作出回应,那么这次也要作出相应的回应。总之,所有的问题,我们要等收到他的公开信进行研究,并对我们原来的调查进行比对后,才能具体的答复。”

  俞吾金说,学术委员会以前没有遇到过像方舟子这样质疑结论,明确提出要求复查的情况。“因为我们对于实名举报,一般会把调查结论反馈给举报人和被举报人。有时候,被举报人是否接受调查结论,主要还是根据事实来认定。我认为,判断一个人有没有抄袭,主要还是看事实,而不是看一个人的主观态度。”

  匿名

  更欢迎实名举报

  委员会的调查结果公布后,水木清华社区有网友发起了签名活动,称朱学勤抄袭。其中既有实名,也有匿名。也有网友开设专门的博客,公布证据。

  俞吾金说,“一般说来,我们更乐意接受实名举报。因为匿名举报,举报者做学术批评时,可能说话也不那么严格,因此,我们更倡导实名举报。但是,如果匿名举报的内容是实事求是的,如果在我们的工作范围之内,我们也会处理。”

  俞吾金同时表示,“匿名举报有时涉及一些问题,比如,举报人和被举报人是同一单位的,他担心打击报复,因此我们要看具体内容,经过甄别后看是否属于我们的工作范围。因为有的事情是学校的纪委管的,有的可能属于研究生院管的。”

  - 调查回应

  俞吾金就第一轮调查答疑

  结论 有争议不可避免

  对于委员会调查结论存在的不同意见,俞吾金觉得很好理解。他说,对同一个事情,总会有不同的看法。严格说,委员会还朱学勤清白,主要是涉及到指控他抄袭的那些章节。这分两种性质,一种就是抄袭,一种是在学术规范上不严格的地方。严格说,上世纪80年代也应该严格遵守学术规范,但是也要看到当时的情况,有些学者可能对学术规范不太了解,有些疏忽。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分析。

  俞吾金也谈到,“朱学勤引用美国学者Carol Blum《卢梭与道德共和国》的部分,有些地方做了注,有些地方可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没有做注,考察起来比较复杂。根据我们当时的分析,还是认为属于学术不规范的范围。如果我们的结论总体上是合理的,那么我们会坚持这个结论;如果有新的材料足以使我们推翻原来的结论,那么我们会修正自己的错误。”

  原则 审查结论出于公心

  对于有些指责称,因为朱学勤是从复旦毕业的,所以委员会包庇他。俞吾金说,“我们很难避掉这个嫌疑,也不太好说。作为我们来讲,我们做到尽量出于学术公心,实事求是地进行调查,希望维护学术的尊严。但是我希望,大家用事实来说话。引起各种各样的误解,我们也能承受。”

  俞吾金希望,“学术界有一个团体,组织史学界的人来审查这些材料,没有我们复旦的人参与。也许,这样的审查结论会更好。但是,这也涉及到一个问题,这个名单如何产生?因为一个学者在他所在的领域,可能很多人,他都已经熟悉了。这些人的资格该如何认定?另一方面,即使人员组成这个问题不存在,一旦公布结果,可能还是会有各种争论。”

  - 当事方意见

  朱学勤为疏漏向读者道歉

  此前,朱学勤曾希望委员会公布自己所写的9000字解释性的陈词。俞吾金说,“这应该由他自己做决定,如果他委托委员会,我们可以代为公布。”

  昨日,朱学勤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布这9000字陈述词,我正在考虑。这个陈述词,实际上已经回应了现在一些人对于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调查结论的质疑。在2010年8月18号提交的这份陈述词中,最后有一段说明,这是我二十多年前的学术论文,入门之作,怎么可能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此书一定会存在疏漏、以及翻译方面的问题,在修订再版时,我将一一订正,并向此前的读者致歉,同时也请委员会批评赐教。调查结果对外公布后,我当时强调两点,第一,感谢复旦还我清白,第二,感谢结论中对我的批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