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阿凡达》: 卡梅隆致敬印第安人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阿凡达》: 卡梅隆致敬印第安人

《阿凡达》:视觉巅峰之作 卡梅隆致敬印第安人

2009年12月21日11:47 新浪娱乐



卡梅隆用《阿凡达》又给我们创造了一个视觉奇观


  《阿凡达》是三维特效历史上的巅峰之作,作为一部科幻商业巨制,绝对值得观众走进电影院身临其境的体验一下。

  许多人将它和《第九区》比较,其实,看片时让人联想到更多的是《与狼共舞》。它和《第九区》在处理人和外星人关系这个主题上表面看来相似,但其实丛形式到表现的深层内容并不相同。如果说第九区的故事和内涵是它成功的主要因素,它在科幻这一题材上则因为经费限制,特效和布景都还有很多可以挑剔的粗糙之处。

  《阿凡达》不同,2个小时41分钟的三维特效和高质量的影像画面,为今天的电影技术立起一座新的丰碑。在所有三维电影的历史上,这是从始至终,给人立体感最强最真实的一部。因此,你一定要戴上眼镜去看这部影片,否则就丧失了观看这部电影带给你的最大意义和收获。

  《阿凡达》讲伤双腿残废的退役海军军官杰克-苏利被选中派往潘多拉星球。潘多拉是个富饶神奇的世界,蕴藏着珍稀的矿产资源,那里世代居住的蓝色皮肤的土著人叫纳美人。人类渴望在潘多拉开采矿产,并由军队做后盾支持。然而,地球人直接接触那里的空气会立即中毒身亡。为了克服自然困难,同时深入当地纳美人内部了解信息,说服他们为人类的开采让出家园,地球人开发了最新的“阿凡达”计划,将人类和当地土著人基因结合,产生了新的混合人阿凡达,可以借助土著人的躯体,在后者高达三米的健壮体魄外表下,受人原本精神的控制。杰克正是这样,成为人类打入纳美土著人中的间谍。然而,随着他一点点走进这个蓝色人种中,发现纳美人并不像地球人想象的低级,而是有着睿智的生存法则、对大自然的敬仰,和生存世界的自然融合,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生态和能量循环系统。朝夕相处中,杰克和救过自己的土著公主奈蒂丽坠入爱河。他开始反省人类的举动,并最终倒戈,和反对杀戮的同伴一起,为保护潘多拉展开了一场生死大战。结果?你当然可以想像得出。不过,这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卡梅隆精心打造的特效画面里,完全被这场前所未有的华丽表演震慑。

  在人们对这部影片带来的视觉震撼赞不绝口时,对于剧情和叙事的缺陷也没有被所有人疏漏。叙事是它整个影片的弱项,影片故事说的好听是经典,说的尖刻是俗套。故事发展缺少惊喜和转折,一切按部就班的向前推进,直到最后

  “好人”战胜 “坏人”的大结局。影片中反派第一角由斯蒂芬-朗担任的上校扛起大旗,这个角色成为起到推动剧情发展的人物,最后声嘶力竭到几乎夸张荒诞。启用还算新面孔的萨姆-沃辛顿可谓导演慧眼识星,相信这个救

  “潘多拉”的勇士很快将会以其大无畏的英雄形象,迷到一众影迷了。其他人物基本中规中矩,好莱坞传统人物形象印记明显。佐伊-萨尔达娜扮演的土著公主奈蒂丽尽管在影片中没有一次以真人面孔露面,但这个咋看面孔还让人不太适应的蓝色异类,一个勇敢的战士,不乏纯真,随着故事发展,却最让人不由自主的怜爱。西格妮-韦弗摇身成为一个被潘多拉吸引的科学研究专家,坚决果断,外表冰冷,内心却温柔人性。

  无论是在人物本身的厚度深度,或者人物关系上,导演显然没有腾出足够时间和空间来挖掘,坏人和好人依旧立场分明。不过,詹姆斯-卡梅隆终究是大师,尽管在这个耗资5亿美金的作品中没有对叙事有新的贡献和突破,但所有角色都恰到分寸,让人赏心悦目。

  反对战争,致敬印第安人的科幻寓言

  抛去潘多拉星球这个充满异域风情的奇特背景,和外星人的科幻题材,这个关于入侵的故事转移到地球上来,和土著印第安人曾经遭遇的经历又有多大区别?潘多拉星球上演的传奇,像极了亚玛逊流域印第安人被白人驱逐的血腥史。甚至星球上的热带原始森林风貌,以及纳美人的形象和生活习惯,纳美族族长妻子的萨曼教巫师的举手投足,都和印第安人不谋而合。卡梅隆借用神奇迷幻的外星躯壳,将人生哲学理念,对不同种族、信仰和文化背景关系的探索,演变成一个科幻寓言。对那些自诩优越的国家民族对弱小异类的居高临下和自以为是,以及缺乏人道的战争,毫不留情地借用纳美人的团结和那些清醒的人类英雄,一网打尽。

  詹姆斯制作本片的过程中,还是小布什职掌政权的年代,这在影片中可以找到导演对时事讽刺的影子,当军方派驻潘多拉星球的上校面对下属部署攻击动员时,说了一句颇具讽喻的煽动口号

  “当敌人动用恐怖主义时,我们只能以恐怖主义还击”,这让人想到美国在伊拉克的战争,在阿富汗的派军……入侵他人领地,却口口声声面对恐怖主义要以牙还牙。很多人知道,导演卡梅隆曾经明确表示过反对美国入侵伊拉克的战争。

  人类的反思和环保倡议

  单丛科幻电影的发展趋势看,《阿凡达》和时代同时并进。美国人因为缺乏安全感,将恐惧通过电影塑造的外星人来发泄,以此为主题的抵抗片(《独立日》为典型代表)曾一度风靡。今天,随着人类科学的发展,面对科技和工业发展带来的一系列对地球的破坏和负面影响,大家开始意识到,倘若一天人类安全受到威胁,地球被毁灭,最有可能的,是来自人类自身的过错。正是人类面对外界开始自我反省,同时重新审视人和环境、世界的关系,才有了今天科幻片中对外星人的重新塑造。外星人,成为与不同人,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对应参照的外界因素的象征。某种程度上,对应美国电影里常常展示的人类的贪婪和自大,它还是一种有关返朴归真的暗喻。卡梅隆通过影片透露出了对人性的悲观态度,好在大结局有所挽回。

  《阿凡达》还是个纯粹意义上的环保片。导演在间洁明确的思路里,展示给大家潘多拉上居住者和自然相依相靠的生存和谐。这里的每一个动物,每一棵植物都按照自然法则,静静地生息着,一种内在的能量,将所有有生命的物体紧密联系在一起。纳美人用自己的发稍,可以和星球上的动物和植物勾通交流,仿佛拥有共同的生命脉搏。于是,当人类开着战斗机和大炮来到这里,为工业和财富不惜破坏原始生态平衡的时候,他们要保护的,就不仅仅是自己生存的家园,还有自己生存的环境了。

  产业革命抑或技术飞跃?

  影片上映前的宣传,毫不吝啬诸如 “革命”、 “变革”等宏大的赞美之词,称《阿凡达》将引领电影视听影像的又一次革命,改写电影技术发展的历史。其实这值得商榷。如果说电影从无声到有声是一场革命,从黑白到彩色也是一场革命,三维动画发展到今天,则已经不是新鲜事物了。三维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并不断的经历着演变和改进。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数字技术的飞跃,更是让人们在每一部电影当中都可以找到进步,从皮克斯到梦工厂的作品再到如今卡梅隆的新作。更客观的说法,《阿凡达》将三维特效在电影上的运用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实现了一次飞跃。

  影片中60%左右的画面来自于电脑特效。技术上几近无可挑剔,无论是高清画面给人的视觉享受,还是镜头取景。当《阿凡达》的电脑制作和真人出现在同一个场景当中,卡梅隆成功的用现代高科技赋予这些想象中的人物真实的生命,逼真的动作表情让人投入其中,忘记分辨真假。每一个画面都精致独创,仿佛可以无限放大而找不到瑕芘。不过,完美并非百分之百,个别图面的移动,仍然会给人模糊发晕的感觉。

  潘多拉星球:美丽新世界

  风、雨、流水、瀑布、植物、动物,五彩斑斓的原始景观,潘多拉是地球人梦想的未来星球。这个星球是个热带大丛林,古树参天,枝繁叶茂,牵缠百绕的滕曼不见头尾的悬挂在空中,各种奇形怪状的动物仿佛又回到地球上的侏罗纪时代。幽柔倒垂的生命之树的枝叶,白日里似从天而降的白色柳条,夜晚则散发着幽幽紫光。詹姆斯-卡麦隆的潘多拉星球,在沉静里有隐藏的猛兽怪物,各种色彩斑斓的奇花异草闪着光,和空中飞舞的萤虫点缀,让夜晚比白天更危险,也更神秘奇幻。那些因为失重漂浮在空中的群峰山峦,更是气魄恢弘。

  看完电影后,闭上眼睛做梦,多么渴望有朝一日可以光临这个美丽星球!卡梅隆呕心沥血打造的这个全新的世界,是观看这部影片最养眼和享受之处了。

  多年来卡梅隆对海底世界的探索和拍摄在这里也派上了用场。不仅那些色彩斑斓形状各异的鲜花,还有灌木丛和小动植物,很多时候都仿佛深海景象,更不要说影片中虽然不多但是极为逼真有效的水中画面了。

  等待收获

  《阿凡达》在上映前的市场营销宣传实在太牛,欲擒故纵的市场策略,看片花也需要花钱。它还拥有史上最贵电影这个充满诱惑力的论据支撑,爱情,动作,科幻,战争,特效,三维,环保,所有的商业和现代时髦的元素,都可以在片中找到阵脚。成功看起来似乎争议不大。不过,也许是个人期望值太高,作为科幻电影,和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记》相比,感觉它的艺术和深度不及;面对弱小异族的人性探索和反思和《与狼共舞》相比,感觉它的丰满和震撼不及。一场影片看下来,虽然潘多拉的美景在脑海里难以抹杀,精彩绝伦的画面和视觉刺激也过瘾,不过,这种兴奋和震撼,却总是因为缺少一点内在的东西,少了一点力量。

  它算不上是导演最好的作品,尽管卡梅隆不这么认为。

  如是说有点苛求导演,《阿凡达》这个现代高科技的产物,是詹姆斯15年梦想和内心积聚的结晶,他营造的这个现象级潘多拉星球,和在三维特效上的独一无二,都足以让我们影迷们深深感谢了。(新浪巴黎专稿 刘敏)


附件:

TOP

《阿凡达》:一部彻头彻尾的反人类的电影

巫昂

东方早报 2009-12-29 2:30:02

  

  

  为了第一时间看到《阿凡达》,我也不讲究那个高科技和情调了,不去IMAX-3D的豪华巨幕影院人挤人了排大队了。当时坐在哈佛广场的一家茶馆里,Google map了一下,隔壁就有一家普通3D影院,当时就去排队买票。当天的票铁定售完,买了次日的,提前一个小时进去占座了。命大,半个小时后,放眼望去,大冬天人叠人,已无余座。

  看完后,祖国还没公映,剧透的事我不做,这么干缺乏公德,但不妨碍我在围脖发表一则无剧透感言:“事毕,全场观众自发鼓掌,这是对一部影片最好的褒奖,这个电影是电脑特技和想像力的胜利,也是有爱的赢家。里面的外星ET,身形优美,感情丰富,奇幻迷离,比《第九区》的小龙虾难民ET好太多了。”

  看完《阿凡达》,离开影院,看波士顿深夜街市和寥寥无几的行人,第一感受竟是我为何还在这个星球上?刚才戴着3D眼镜,歪斜在影院其实没有那么舒服的椅子上,花将近三个小时,做了一个完美的梦,为什么那么快结束了?So,我因何在这里?我跟这里是什么关系?我因何不会在那里?那个叫做潘多拉的星球。同去观影的朋友一语道破天机:“因为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反人类的电影,并用华美场景、电脑特效和3D效果的糖衣深深包裹,但它让你怀疑自己为什么会是人。”

  闲来,观察网上评论,最高赞誉是,《阿凡达》就像1968年库布里克的《2010太空漫游》和1977年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一样,刷新了人类科幻大片的历史。

  有趣的是,大师们从来都是互相传承和影响,《阿凡达》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在14岁时,前后看过10遍库布里克的《2010太空漫游》,那是一部充满了美轮美奂的场景,和对人类文明质疑的大师之作,文明偶发于原始人在无聊的晒太阳和互相挠痒痒中,发现同伴的骨头可以用来砸东西,于是产生了工具,于是直立行走,于是互相干仗,抢肉吃。《星球大战》公映后,卡梅隆决定了自己的人生要和特技电影息息相关,年轻的他,在1980年加入了《星战》的特技制作团队,在里面做一个电脑特技师。他自己说,《阿凡达》是他一切童年幻想的结果,潘多拉星球上的一切场景、树木、山川、外星人的长相,都是在他童年的梦中曾经出现过的。

  这块骨头之残片,像一个母题,或者说情结,依旧深深地嵌在《阿凡达》的肉身当中。卡梅隆试图说,文明之进展,销毁了人类良好的天性,和对自然的尊重,人的贪婪、心机和粗暴,不单已经彻底毁坏了地球这个星球,早晚也会像病毒一样,传播到其他尚还天然美好的星球上去,比如影片中的潘多拉星球。

  当然,也不乏奇怪评论,有记者在观赏完媒体场后,其报道标题是《阿凡达好看,但没有灵魂》,说:“在记者看来,对于一个诞生过《山海经》和《逍遥游》的国度来说,詹姆斯·卡梅隆花费重金打造的‘潘多拉星球’上的多样化生物并不离奇,而凭借3D眼镜看到的空战场面固然令人感觉身临其境,但并不比二维动画片更动人。”

  对于一位读读中华书局出版的《山海经》已经High翻,且对2D时代怀着深切的感情的人,发行方最人道的做法是,将来再也不要送给他媒体场的电影票了,因其趣味之高古朴实雅致,在日常生活中,拿手指头隔鞋搔痒,用糖纸涂墨水研究日全食,一定都是没有问题。

  说回正题,我们也来严肃地探讨下吧。为什么有些人会觉得《阿凡达》没有灵魂呢?因为卡梅隆精心隐藏了《阿凡达》的灵魂,因为地球人对于地球的感情太深,已经被文明摧残和异化得差不多了,看不清楚《阿凡达》这种隐形灵魂。

  我们身份的最大限定是地球人,无论如何,你要生活在这个星球上,你摆脱这个身份,在时下,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当你对现实失望、无所依,对烦躁焦虑的生活百无聊赖,至少你还拥有做白日梦的机会。多数地球人在这部电影里头是反面角色,是贪婪集团——那家外星采矿公司的雇员。他们所作的,正是卡梅隆心中长久萦绕的对人类的本质和未来的大疑问。

  这也是很会制造高级飞机的波音公司的悖论:当波音发明了针对飞行员可能疲劳驾驶的电脑纠错系统,有朝一日,万一系统本身出问题了,警报说空难在即,那么飞行员该怎么办,他们如何判断到底是飞机本身的问题,还是电脑纠错系统的问题?

  所以,《阿凡达》灵魂的轮廓或许是:我们在不断的文明进步中,恰恰失去了最珍贵的东西,而且,我们把这些最珍贵的东西,毁灭在眼前,在脚下,并大声歌颂这个毁灭的过程。卡梅隆是文明的受益者,没有这文明,他造不出这科技幻境,他也是文明的质疑者,因为机器终究无法代替人思考。所以,《阿凡达》骨子里头不是反人类,是爱之深而恨之切,人本有的,不珍惜,拱手奉送给自己的欲望,只好去潘多拉星球上寻根了。

  值得欣慰的是,在这个问题上,上述记者在报道的末了,还是道出了关于《阿凡达》一条真理,令我忍不住想继续引用之:“矛盾的是,影片用最先进的拟真技术讲了一个反技术的故事,砸最多的美元说了一遍原始社会的美好。”

  (作者系旅美专栏作家)



TOP

《阿凡达》:反工业文明是一种时尚

林树京

中国新闻网 2010年01月04日 10:00 来源:红网-潇湘晨报




  看起来,《阿凡达》就像是太空时代的《与狼共舞》。潘多拉星球上演的传奇,无非是翻拓了印第安人被白人驱逐的血腥史。卡梅隆将对不同种族、信仰和文化背景关系的探索,演变成一个科幻寓言,迎合了这部电影的绝大多数消费群体——缺乏自然滋养的城市人群,以及他们轻微的反工业化情结。那些自诩优越的民族对弱小异类的居高临下和自以为是,以及缺乏人道的战争手段,被卡梅隆一网打尽……

  是的,《阿凡达》影射了政治、文化、环保、种族、宗教等多方面的问题。当你在大银幕上,听到男主角用英文喊着类似“保护环境”“保卫家园”的口号时,你惊讶地发现:这部有着神奇迷幻视效、有宏大战争场面、有感人爱情故事的科幻片,其实是部不折不扣的好莱坞“主旋律”影片! 而包装这部主旋律的,是3D视觉革命、异域风情的奇特背景、星球科幻,以及原生态与工业文明的对立冲突等卖座元素,最重要的是,它诚意十足——十余年的酝酿,四年的创作,可以预见的是,这部好莱坞主旋律影片,将在全球豪取十数亿美金。

  《阿凡达》里有一幕场景让人过目难忘:女主角内特丽要教会“外星人”杰克纳美族的言行举止:教他夜晚睡在吊床上,教他如何利用层层叠叠的大树叶成功从高处着地,把小动物射杀后要在它身旁祈祷安抚,告诉他“能量是从大自然借来的”,处处表达着人与自然和谐的共存关系。天空中,是闪烁的星光,以及奇异的外星景象——而制造出这人与自然和谐场景的,恰恰就是代表着如今地球最尖端科技的CG特技。卡梅隆用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强大的工业文明力量以及缺乏新意的故事冲突,包装了自己强大的野心。

TOP

《阿凡达》:颠覆你的视听感受

赵诣超

中国新闻网 2009年12月31日 14:22 来源:新华日报

 


  14年后,《泰坦尼克号》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回来了!

  14年的酝酿,耗资3亿美元、历时4年拍制的科幻巨献《阿凡达》将于明年1月4日在内地上映。该片上映10天,全球总票房已突破6亿美元大关。全程佩戴3D眼镜的观影方式,天衣无缝的特效制作,还原出詹姆斯·卡梅隆脑海中天马行空的世界。

  当你担心提前知道剧情会影响看片的惊喜时,《阿凡达》会告诉你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当你以为3D特效是《阿凡达》的最大卖点时,你会发现这不过是卡梅隆建立一个虚拟星球的工具。当你以为你看过电影时,《阿凡达》会颠覆你所有的观影概念。

  《阿凡达》和最近上映的好莱坞大片《第九区》,聚焦的都是人类生存、环保和外星人主题。故事惊人的一致,讲述的都是关于“拆迁”的恩恩怨怨。《第九区》里主人公最终与外星人联手奋起反抗邪恶政府的暴行,《阿凡达》男主角杰克·萨利也从一个地球人卧底,成为最终和纳美人站在一起抵御贪婪的人。难怪连导演詹姆斯·卡梅隆说,这部电影和太多故事似曾相识。

  虽然故事有所雷同,但观众看这部电影最重要的还是欣赏视听效果。遍布银幕上通体发光的巨大植物、飘浮在空中像水母一样的蒲公英种子、两三个月亮、长满植物的巨石悬浮在半空、悬在空中的瀑布……观众戴上3D眼镜后,面对这个奇幻无比的世界时,就像在做梦一样。而这些只是构成这个世界的外在部分,卡梅隆还花费大量心血去创造语言和文化,撰写了一本350页厚的潘多拉百科全书,甚至计算了整个星球的大气密度和重力,从而推估出可能的生活形态、植物和音乐模式,这些努力让这个世界显得真实而可信。神来之笔,令人拍案叫绝。

  《阿凡达》从某种程度上与《泰坦尼克号》相似,但却没有《泰坦尼克号》那般容易感动全人类。《阿凡达》中讲述的内容比较复杂,重点在于人类对一个陌生星球的入侵,最终达到宣扬人道主义、环境保护等主题,里面又有很多科技元素、宗教情结、种族观念,加上大量战争场面,爱情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人物个性的塑造也单一,成为容易被忽略的陪衬品。同时,影片人物正邪鲜明,与一般经典美国个人英雄故事如出一辙。甚至观看完整片下来,记不住一句台词,唯一能记住的只有那些珍奇动物和梦幻般的森林。最终看完,你会发现,影片讲的东西不少,但似乎你完全没被其中任何打动,真正吃了盛宴的只是你的眼睛。庆幸的是,大部分会去看本片的人似乎都在乎的不是故事,而是渴望被一场视听风暴刮得东倒西歪,然后出门时能喊声“爽”。

  《阿凡达》也许在票房上无法突破《泰坦尼克号》,但绝对在画面上做到了独一无二的突破与创新,“叹为观止”四个字形容其观感最为合适。卡梅隆认为,今后的电影发展一定是3D的世界,电影发展到今天,只能用不断发展的新科技才会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影院。也就是说,当代电影的发展其实就是技术的革命。再好的故事,如果没有先进的技术,势必大打折扣,也让影院电影失去了“必看性”、“剧场感”。当然,卡梅隆不熟悉中国的电影制作水平,特别是讲故事的水平,他只强调了技术。另一方面,部分中国电影投资人,总寄望用小成本恶搞博取观众廉价的笑声。长远看来,这样也会走进死胡同。

  外媒评价

  詹姆斯·卡梅隆,“世界之王”!他把科幻片带进了21世纪。

  ——《好莱坞记者报》

  这是近十年来最耀眼的电影。 ——《太阳报》

  没有任何电影事件能够超过《阿凡达》。 ——《泰晤士》报

  我看到了电影的未来,这就是《阿凡达》。 ——《底特律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