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人的传承与创新
人民网 2009年07月07日09:33 来源:《北京青年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危机中的希望———
只授家人不授外人、只许男人演出不许女性上台等等传统习俗正在被打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保护过程中,传承人走上了传承与创新之路。
日前, 2009年BMW文化之旅在从成都出发后,经过了甘肃兰州,抵达青海西宁结束。作为主办单位的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专家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传承人的保护。
在黄河边的兰州水车公园里,文县池哥昼、武山旋鼓舞以及武都高山戏等十余项非遗项目走出深山。“风情天下奇”的白马池哥昼,是白马人从对先祖的信仰和崇拜里传承至今的一种民族舞蹈和传统祭祀活动,充满了神秘色彩;武山旋鼓舞,鼓形如蒲扇,舞姿腾跃翻转,歌声清脆悠扬;太平鼓舞 “弯弓射雁”的舞姿,气势磅礴,配以如雷的鼓声,给人以振奋和激励;除此之外,参加展演的还有苦水高高跷、永登硬狮子舞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项目,有如群星闪耀,令到场观众目不暇接。
代山海今年50岁了,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武山旋鼓舞的传承人,他已经是家里第四代传人,他介绍说,他所在的武山县的代家沟村有2000多人都会武山旋鼓舞,年纪最大的有80多岁,最小的5岁。他的儿子也在当天表演的队伍中。而在几年前,从事这项活动的人并不多。这各舞蹈是表达农民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祈福。如今,这一项目已经入选国家级的非遗项目,不仅在当地红火起来,全国各地都有演出的邀请,他现在是常年在外“奔波”。虽然一场表演下来已经是满头大汗,代山海表示一点都不累,他就是因为太喜欢打鼓才选择了如今这种生活,他的儿子也喜欢,他们都是因为喜欢而打鼓。
●传承之下并非完美无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的羌族释比的传承人朱金龙介绍,他今年已经57岁,而他从岳父那里学得的羌族经文不足40%,而他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危机,那些口授心传的经文正在逐渐走向消亡。在20万羌族人中,只有寥寥几个人会背诵释比经文,而且他们多数都已年过花甲。
在四川九寨县,南坪曲子演奏者陈美青介绍,随着国家和政府的保护,作为一种弹唱形式,南坪曲子蓬勃发展,但是形式复杂的贝宫调却因为老一辈艺人相继辞世则濒临灭绝,由于贝宫调的曲子和词都比较复杂,每个贝宫调都讲述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现在懂贝宫调的人也寥寥无几。
面对非遗项目保护的严峻现实,2009“BMW中国文化之旅”车队通过中华慈善总会宝马爱心基金向受灾严重且极具代表性的文县池哥昼、武山旋鼓舞以及武都高山戏等十项非遗项目各捐赠30万元人民币,以帮助这些项目早日度过灾后困难时期。宝马集团大中华区公关部总监李英君女士表示,此行旨在深入挖掘灾区丰富璀璨的民族文化瑰宝,充分展示震后一年中灾区人民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并通过中华慈善总会宝马爱心基金对部分项目进行捐助。同时,此行还将探索积极应对灾难、恢复文化生态的有效途径,并希望借此为提升全社会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文化自觉做出贡献。
●危机之下必有创新
武都高山戏的传承人尹维新不仅打破了数百年来高山戏无本唱戏的窘状,编写了高山戏的剧本,还有了配乐、舞美设计。而且在尹维新的努力下,舞台演出时女人不能参与表演的陋习被彻底打破。
据甘肃省文化厅的工作人员介绍,一些非遗项目已经走进了学校课堂,比如皮影就进入了小学校本教材。一方面要加强对非遗项目传承人的保护,另一方面也要普及群众对非遗项目的认识和欣赏。这样才能更好在发展中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甘肃省文化厅的工作人员介绍,甘肃目前有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30余项,传承人50余位。
在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南方向100多公里的黄南藏族自治州的热贡地区一处藏民小院中,西道合带着他的十余位弟子正在紧张忙碌地创作唐卡。这些色彩鲜艳的画作表达了藏民朴素的信仰,也可以说是藏民居家必备的装饰。由于近年来越来多的人士喜欢和了解了唐卡的艺术价值,唐卡已经成为收藏市场热销品。然而西合道表示,他的作品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也就是说不是用来“卖”的。对此中国社科院贺教授解释说,唐卡的价值不仅是它作为艺术品的价值,还包含了创作者的信仰,从这一方面而言,它的价值无法简单地用金钱来衡量。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一般艺术品的区别之一。据了解,西合道是第一位打破传统,把原本家庭内部传授的唐卡技术传授给学生的唐卡大师,现已带出20多个徒弟,为热贡唐卡艺术的传承做出极大贡献。
而在距离西道合家不远的热贡画院里,唐卡的另一位传承人娘本已经把唐卡创作产业化发展。在画院的墙上还挂着“青年创业实践基地”的牌子。娘本表示,这些来学画的青年经过三四年练习基本可以独立作画,经过七八的练习,一些素质好的青年就可以创作出非常好的作品,有些已经自己开了画室带徒授课了。
●旅游开发与保护
谁也没想到,17日参观会让中央民族大学的祁庆富教授如此生气。气愤的原因很简单,BMW文化之旅的队员们没看到真正的非遗项目,而是为旅游而设的民俗歌舞表演,尤其让祁教授生气的是民俗歌舞表演还打着非遗的旗号。
民俗公园里的民俗歌舞表演随处可见,祁教授有何生气?而且姑娘小伙更漂亮了,音响更专业了,演的和看的都皆大欢喜?祁教授说,这不行,这不是非遗的真实再现:一、演员是专门演艺为生,而非传承人;二、音响都是录音、假唱;三、演出完全是商业演出目的。
一次非遗文化之旅看到个把非真正的表演本也无可厚非,然而祁教授的态度着实让人惊讶。惊讶之余又生了几分喜欢:一、看到了国内非遗保护的真实状态,也就是绝大部分还是好,个别还有问题;二、非遗项目已经显出了它的市场价值。各级领导言必有非遗,旅游项目也用非遗做招牌,说明非遗的价值深入人心。只是我们的非遗保护之路才刚刚开始,社会对非遗的认识也刚起步。只有祁教授这样的专家多生几回气,多一点愤怒,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才能走上正轨。
●传承人保护尤为重要
非遗项目从形式上看,在某些方面也不如艺术作品完美,比如在四川九寨看白马亻刍舞的时候,很多村民头戴面具身披彩衣,跳起舞蹈之后露出的裤子是西裤,脚上穿的还是皮鞋,显得很不专业。但是专家表示,非遗的价值之一就是在于它是原生态的,也就是说演员不是专业演员,他们的身份还是农民、牧民,在业余时间表达他们的文化形态。对于一些没有文字历史的民族而言,非遗的项目里能够读到他们民族的历史和曾经的生产生活只言片语。
专家表示,正因为如此,非遗项目传承人的保护才显得尤为重要。
另一方面,非遗项目的保护离不开它所生存的自然及人文环境,因此国家近年来陆续成立了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将非遗的保护和发展所必须的文化生态综合起来保护。2008年8月,青海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设立,成为我国继闽南和徽州之后设立的第三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至此,由热贡艺术、同仁古城、热贡六月会、於菟以及藏戏等文化形态构成的热贡文化进入了整体性保护时期。
作为中国“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之一以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组成部分,2009 “BMW中国文化之旅”于6月10日从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公园出发,一路深入走访绵竹、都江堰等重灾城市和汶川、茂县等羌族聚集区,经若尔盖草原和甘南地区到达甘肃兰州。接下来车队到达青海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从而完成历时9天、2200公里的旅程。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公关部总监谷晶女士表示:“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今天,看到这些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饱含民族风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感到非常兴奋和感动,并坚信它们一定会被完好地传承下去,绵延不绝。同时,我们也希望藉此呼唤更多来自社会各界对守护和重建灾区精神家园的广泛关注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