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讨论】古代人怎样发现了时间的秘密?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讨论】古代人怎样发现了时间的秘密?

  一年有十二个月,三百六十五天,每天有二十四个小时。每个小时有六十分钟,而每分钟有六十秒。这套来自西方的时间制度,我们都早已习惯了。时间就在我们身边。天上飞的飞机,地上跑的火车,大街上所有匆匆来去的人们,都走在时间的刻度上。但是,在西方的时间制度走进我们的生活之前,我们中国古代的先民们依靠的是怎样的时间体系?他们究竟是根据什么安排自己的时间生活?古代人怎么看时间?

  循环是时间生活最重要的特征。昼往夜来,月升月落,春夏秋冬,时间的脚步循环往复永不停歇。而先民们对时间的认识,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最早被发现的时间刻度单位应当是“日”。太阳是全世界人认识时间的第一个标志物。先秦时代的《击壤歌》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太阳的升与落是一日劳作和休息的标志。由昼与夜组成的一天,则是一年的基本单位。汉字中,“旦”字表示太阳刚刚升起,把“旦”倒过来就是古体字的“昏”。随着先民们认识的深入,白天和黑夜又被细分。《左传》记载“日之数十,故有十时”,这种划分一日为十时的方法,应当和古代传说羲和生了十个太阳相关。但后来普遍流行的是一日为十二时辰的分法。一日分为十二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两个小时。比日大一号的刻度是月。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月亮定期的循环变化。王国维在释读殷商时代青铜器上的文字后指出,殷商时代已经分一月为四:自一日至七八日曰初吉,自八九日已降至十四五日曰既生霸,自十五六日以后至二十二三日曰既望,自二十三日以后至于晦日曰既死霸。可知当时已经对月亮的变化周期有了非常清楚的认识。

  认识日和月相对容易,因为太阳和月亮的循环变化直接看得到,但认识季节就有一定的难度。四季中古人最先认识的是春天和秋天。这是由于对农业生产来说,春种和秋收是最重要的。甲骨文中到现在还没有发现“夏”字。“冬”字虽然有,但表达的是“终”字的意思。大概因为古人长时期熟悉了“春”和“秋”的划分,即便“夏”“冬”被发明后,有些古籍说起四时,依旧把春秋连起来,把四季说成“春秋冬夏”,这就是习惯的力量啊。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被命名为《春秋》,应当就和这一古老的习惯有关。

  “年”是我们时间生活中最大的单位,认识它就更需要对于自然加以整体把握的思考能力。典籍记载北宋时女真族记年龄用自己看过几度草青为标志。这种以草木枯荣为一年的习惯很多民族都有。不过汉民族很早就发现了白天用立木测日影的方法。古人用这样简单的方法发现了冬至和夏至这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由此延伸出春分和秋分。在两分两至之上,又发展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最后发展成二十四节气。中国古人认识一年的另一个途径来自于夜晚对于星星的观察。经过精密的观测,古人发现了头顶的星空上,北极星永远安定地挂在北方,而北斗七星按照季节不断地旋转,斗勺柄春天指东,夏天指南,秋天指西,冬天指北。聪明的古人于是把星空分成了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四个星区,又在每个星区选出代表性的七颗星,这就是二十八星宿。如果把一年的时间比喻为一个钟表表盘,那么北极星就是钟表的表芯,北斗七星就是指针,而二十八星宿则是周围的时间刻度。遥想古人第一次发现这片星空就是一个巨大时钟的瞬间,他们的心情该是怎样的激动啊。遥望神秘的宇宙,发现时间秘密,曾给他们的思想带来过怎样的冲击呢?

  依靠对于日、月、星的观测,在春秋战国以前中国古人已经建立了对日、月、四季和年的基本认识。实际上除了天文,古人还在身边的自然变化中发现了无数时间的刻度。他们发现到了一个季节鹿会生角,到另一个季节鹿角会脱落,发现大雁、伯劳等候鸟总是按照季节飞来,又按照季节飞去,发现花开花落、雷雨风霜都是和时间的循环密切相关。所有这一切,后来被一点点编组到古代时间的谱系中。其中最体系化最有代表性的是“七十二候”。“七十二候”把二十四节气的每一个节气一分为三,并按时序分别选取三种物候编成。每一种物候都是可以作为时间变化标志的自然现象。发展到这个阶段,中国人已经通过对天文地理的观察,完全地掌握了大自然时间变化的秘密。这些有关时间的知识,对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意义重大。因为一旦清楚了时间循环的链条,古人就可以预先知道大自然即将发生的许多变化。人们可以按照历法有条不紊地安排一年的生产和生活,未来由未知变成可知。古代中国人由此依循大自然变化规律生产和生活,并从中抽象出敬天顺时、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观念。这些观念构成了我们中国文化最核心的理念,直到今天依旧发挥着重要作用。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新成立的中华民国决定顺应世界潮流使用西历。但因为中国的传统历法生于中华这块土地,并已深深融入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直到今天依旧是我们时间生活非常重要的部分。要理解这一点,只要比较一下元旦和春节在我们生活中的分量就足够了。

  ( 作者:刘晓峰,刊于《天津日报》 2015年05月25日)

TOP

以前读王力古代汉语,书中已经当常识在讲,算是定论吧。
文中的早认识春秋,说的是勘测日影之前。后来提《春秋》,只是说习惯使然。
多谢回帖。
引用:
原帖由 大飞 于 2015-6-6 23:25 发表
“四季中古人最先认识的是春天和秋天。”这句有定论么?在《春秋》之前应该有四季的概念了啊。
历法中,古人似乎上对冬至更加看重,记得东南西北的方位设定就是在冬至测得。历法起源于多久,四方位起源何时,也都似 ...

TOP

大飞你好。
文中并没提到春秋和勘测先后的事情。因为这时段没有任何文献可以依据。我回帖是讲古人的感受。在测日影前应当就对一年的春秋变化有感受。文献根据是没有的,有的只能是常理的推测。
你提出的问题是值得讨论的。为什么对春秋看得早于冬夏,这是个问题。
我个人认为这个看法是成立的,我的最早的接受这个看法,并不是来自书本的证明,而是来自自己对自然的感受。
我从小生长在农村,春花秋实,和夏天与冬天相比,给人的直接印象非常深刻。农耕之前的采集时代,古人的感受一定是更为鲜明。时代上祀与戎都是非常后来的观念了。
学理上要如何证明这一点,可能需要下一番功夫。我没有深入思考过怎么证明,所以很抱歉这里只能说到这个程度。

TOP

上古的世界,大都依靠“推测”和“假说”。除了传说、有限的出土文物和边壤地带的原始部落习俗,能够依靠的只有我们的推想。四季问题其实有它的复杂性。从时间上说,我觉得四季这个问题讨论的年代要早过农耕时代。在农耕时代之前,有漫长的依靠采集和狩猎生活的时期。我小时候在农村山里长大。春秋的变化非常鲜明,而夏和冬相对弱。春芽秋实,都可采食,且味道最为鲜美,给人留下的印象当然强烈。说先认识春秋大概还是比较靠谱的。从空间上说,今天的时间传统体系主要依托的是华北地区。所以思考的前提也要把华北的四季变化方进来。从历时性而言,还要考虑到古今气候的变化。
和你的讨论这个问题,让我自己也对这个问题点的思考深入了许多。这对我的研究是很有帮助的。比如对《月令》中的动植物变化的理解。真诚致谢。
引用:
原帖由 大飞 于 2015-9-7 11:22 发表


再次感谢刘老师的回复。刘老师说是“常理的推测”,我心里有一些释然了。因为起初看到刘老师的文章里并没有推测这样的说法,故发问求解,呵呵。
既然是推测,那么像王力、于省吾、商承祚、陈梦家等大家所认定和 ...
[ 本帖最后由 刘晓峰 于 2015-9-20 07:53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崔浩数星星 于 2015-9-9 12:13 发表
不打扰了。你们愉快地聊天吧
不是打扰,欢迎你加入讨论。
“古人的时间体系不仅仅是一种标志时间的体系,更是一种体悟万物生长衰亡节奏的经验体系”。这段话说得很到位。赞一个。
因为是写给报纸的稿件,不能展开的那么多。请谅解。

TOP

抱歉,我在忙一个国际会议,暂时没有时间认真回帖。请多多谅解。

TOP

引用:
原帖由 崔浩数星星 于 2015-9-15 14:59 发表
民俗学中,像八字这样的所谓神秘的东西,太多了。我相信其本源是有朴素的成分。如果通过民俗学的学习,能对古人的生活有更深的理解,理解古人所建立的整体的知识框架,我觉得是可以改变我们对现有的某些民俗学、人类 ...
我觉得崔浩你看到了很重要的地方。但是问题需要一点点来论证。比如八字的神秘,来源究竟在什么地方?学理地说明这个问题就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真的就需要你说的那样,要理解古人的知识框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