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施爱东]试析顾颉刚的民俗研究方法

谢谢润平兄的意见。
过去我的想法和你是一样的。

但在做了这么长时间的学术史之后,我的观点发生了变化。

事实并不象我们所以为的,中国没有自己的理论和方法。
聪明的中国学者一直都在生产自己的理论和方法。

最主要的问题不是我们没有理论和方法,而是我们的理论和方法不能被充分认识,许多珍珠都被大量的鱼目给埋没了。
顾颉刚先生的伟大的层累造史说,发表的时候,也就是一封学术书信,用今天的话来说,连论文都算不上,可是,它被钱玄同和胡适等人发现了,这些新文化巨子,以他们巨大的学术影响力,对顾颉刚的理论大加推广,顾颉刚的理论迅速得到了推广。

我们做个假设,如果顾颉刚出生在今天,他这封信的待遇是什么?
毫无疑问,一点反响都不会有,很快就进了废纸堆。

理论和方法是需要被认识,被推广的。
没有了销售机制,再大的生产量也只能堆积在仓库中,发霉、腐烂。

国外的学术比我们规范,每篇论文,都必须先交待别人是否做过相关研究,前人的既有研究有什么价值,你的态度是什么,你如何将自己的研究放在与前人对话的基础上进行。
中国的学术不规范,每个人都在自说自话,明明引用了前人的成果,可是,换个名词或概念就成了自己的东西,感觉每个人都在发明概念,事实上,没有一个新概念被同行挖掘和推广。

我们民俗学界有个非常恶劣的习气,明明是别人的观点,可是,我们换一个调查点,用不同的案例,得出相近的结论,就成了自己的观点。
可是,为了害怕别人看出是前人的观点,就改换前人的学术概念,这样,表面上看,每篇文章似乎都有新意,可没有一个真正的创新理论或概念能够得到同行的尊重,因此也就不可能积淀稳定的知识。

中国的学术落后,不是因为没有自己的理论和方法,而是因为大量的天才被更大量冒充天才的庸才给遮蔽了。

[ 本帖最后由 施爱东 于 2010-6-26 18:31 编辑 ]

TOP

我们认真看看那些外国的理论和方法,其实许多都是我们的学者们早就提出过的,可是,我们的学者提出之后,得不到任何反响,没有人和你讨论,也没有人引用你的观点,每个人都在“发明”自己的东西,所以,当遍地都是新发现的时候,真正的新发现就被埋没了。
但是,这些同样的方法和理论,一旦贴上一个洋标签,马上就有了非同凡响的“神圣性”,没有人质疑、没有人反对,大家都在争先恐后地引用“外国先进理论”。

我从事这么多年学术史研究,最大的感叹是:
不是中国的学者不行,
而是中国的学术机制不行!

TOP

基本不能同意润平兄的意见。
首先,你说的原则问题我基本都同意。
其次,不能把你的意见放在学术操作中。
因为你说的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而我所谈论的是现代学术的发展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写意文化,对所有问题的叙述都采用了模糊思维,表面上什么都说到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是,这种思维方式放在现代学术中,一点用处都没有。
正因为模糊思维表面上什么都说到了,所以它很伟大,正因为它伟大,所以我们就固守着它,正因为我们固守着它,所以我们不能进步。

我承认孔子以及《论语》都极伟大(声明,我是最崇拜孔子的,我在孔陵磕过两次响头),用《论语》来指导生活,很好,一点问题都没有。
但是,决不能用《论语》来指导现代学术,这是两回事。正如五行学说很伟大,但决不能用它来指导科学技术一样。

润平兄问我,“中国古代民俗文献中,有没有学术史?”
我的回答非常肯定:没有!

民俗学是一门现代学术,古人只能给我们提供资料,他们没有现代学术的理论和方法。
他们只能是现代学术的利用对象,决不是现代学术的学习对象。

正如如果有人问我中国古代有没有“数学",我的答案是:没有。
中国古代只有算术,没有数学。
数学是一门现代学术,不是加减乘除(这些是算术)。

中国有勾三股四弦五的结构,但没有勾股“定律”,中国人只认识了一个个案,从来没有发现这条“定律”。
我不是否定中国文化,而是站在现代学术的角度说实话而已。

[ 本帖最后由 施爱东 于 2010-6-30 17:10 编辑 ]

TOP

所谓现代学术,本身就是以西方的思想原则和研究方法为标准的学问,这是一切现代学术的出发点。
离开了这些标准,就不是现代学术了。

我们不能拿古人的东西来套现代学术,并不是说我们古代的文化就落后了。
中国古代文化有它自身的逻辑和理论,但它与现代学术不是一回事,其中没有谁优谁劣的问题。
这是两种范式。

因为民俗学是一门现代学术,所以,我们就只能按现代学术的要求来进入。
除非我们不玩现代学术,否则,就不能拿中国的古代话语来叙事。

现代学术就象现代足球。
中国古代文化就像蹴鞠。
要想打进世界杯,就只能按英国人的标准来踢,不允许拿你们唐代、宋代的足球规则来讨价还价。
除非有一天,我们的蹴鞠文化成了风靡全球的流行文化,世界杯由中国足协说了算。

[ 本帖最后由 施爱东 于 2010-6-30 19:14 编辑 ]

TOP

润平兄折杀我也。
高尔泰先生是刘宗迪的硕士导师,这么一来,岂不是占了宗迪的大便宜?
刘宗迪会第一个冲上来把我砍了。

TOP

就来说去,其实还是一个游戏规则的问题。
中国民俗学想把自己纳入到现代学术体系中,作为独立“学科”而存在,一方面又不玩现代学术的游戏规则,如此革命,岂能成功?

钟先生那一辈,属于开拓期,前面没有游戏规则可供借鉴,所以多是自创游戏规则。
今天不一样,学术规范早已渗透到了现代学术的方方面面,如果我们抗拒这些游戏规则,就等于中国足球抗拒与国际足联合作。

看到我们论坛上有那么多人在替汪晖抄袭辩护,我心里透着一股深深的凉意。
学术规范,就像足球的比赛规则,这是没有国界可言的,我们可以有自己的踢法,有自己的特色,但前提是必须尊重最基本的游戏规则,如果你不遵守这些规则,别人凭什么非得跟你玩?你就只能关起门来在自己家里玩。

汪晖有学术贡献,这谁也不否认,但他确确实实是抄袭了,这也是不能否认的。
我们能因为阿根廷队是一个优秀的足球队伍,就允许他们在比赛中越位和手球吗?
当然不能。
同样的道理,我们不能因为汪晖是一个优秀的学者,做出了许多学术贡献,就否认他有抄袭的行为,这是完完全全的两回事。
还是同样的道理,无论王彬彬是君子还是小人,只要他指出的抄袭是事实,我们就不能因为王彬彬不是好人,而否认他所指出的问题不是问题。就像我们不能因为不喜欢某个球队,就判他的有效进球为无效。
如果我们连这一点起码的逻辑都不具备,谈何学术?

但是你在论坛上看看,指责王彬彬的人,居然多过指责汪晖的。民俗学界如果是这样一群感情用事的人占多数,那真是让人心里哇凉哇凉。

TOP

也就是发个感叹而已。
学者对现实是无能为力的,这就是我说的“学术生态”。你只能描述他,却奈何不了他半分。

TOP

不存在所谓民俗学的游戏规则,
学术研究的游戏规则是所有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
当我们强调民俗学的独特性时,
其实已经原谅了自己对学术研究游戏规则的漠视。

所谓学术研究的游戏规则,说穿了其实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无非就是逻辑、材料、理论,以及写作规范。

中国的人文学者不讲逻辑,是非常严重的,这倒不是民俗学的独特缺陷。

民俗学者们最让人看不起的,是材料的使用。民俗学者过于依赖田野作业,太不重视文献引用的严肃性,大都是二手三手材料反复转引,而转引的材料往往出错。
你的田野材料别人看不出问题,但你一引文献,别人就看出你的斤两了,如果你一篇文章中有两三处让人看出破绽,别人还会相信你吗?
如果你的文献都引错了,别人还会相信你的田野调查是严肃的吗?

民俗学界做得最糟糕的,是学术写作不规范。
不尊重、不引用同行的劳动成果,自说自话,互不关联,导致学术体制对民俗学的评价严重偏低。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在一篇文章中引用了某条材料,可是,我在这条材料中埋了一个小小的地雷,我故意在引文中加了一个“的”字,后来,这条材料被一位同行引用,他的引文中,也多出了这个“的”字。
我几乎可以肯定他是从我的论文中转引的材料,因为如果他真的自己查看了原始出处,上面是没有这个“的”字的。
哈哈。

其实这些都是非常非常低级的常识,
只是许多民俗学者不重视罢了。
我已经在无数的场合反复说到过这些问题,可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多年养成的习惯的研究方式,没有谁会因为谁说了几句话,就有任何改变。
当年钟先生况且改变不了民俗学界的这种状况,何况我们这些小萝卜头。

所以,润平兄千万别以为明白了这些粗浅的道理,真的就能改变什么。
什么也不会改变。
除非换了一代人。

[ 本帖最后由 施爱东 于 2010-7-4 21:35 编辑 ]

TOP

呵呵,润平兄也高估了论坛的作用,要是论坛真有这么大作用,我相信许多大学的老师一定会禁止自己的学生上民俗学论坛的。
不过,谈到理论学习的问题,倒是可以说几句自己的个人意见。

其实不同的理论之间,并没有明显的高下之别,一般来说,一种理论能够流行起来,本身就已经经过了许多学者的挑剔和检验。

但是,不同的理论之间往往是互不兼容的。
了解一种理论,不仅要了解该理论的内涵,正常得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尤其是它的适用范围。
一种在这个领域非常适用的理论,到了另一个领域,可能毫无用处,甚至是胡说八道。
所以,许多理论是不能放在一篇文章中,用来共同说明同一观点的。
比如,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之间,就是完全不相容的两套理论,凡是你看到有人在论文中同时使用之两种研究范式,不用细看你就知道,作者一定是个半瓶水的糊涂蛋。

所以说,无论你使用哪种理论,关键是对这个理论做透彻的了解。

TOP

作为我自己来说,我只选择那些我喜欢的理论,或者我有条件学习的理论,
只有这样,我才能和这种理论产生共鸣,才能有兴趣或有可能更透彻地理解它。
那些我既不喜欢,又没条件学习的理论,我最多略做些了解,从不将它们应用到我的论文中。

我宁可不用那些五花八门的新理论,也决不勉强将它们插花似的插到论文中。
你不用它,没人敢说你,你用错,就一定会遭人笑话。

TOP

附件中贴的这篇文章【民间文学的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其实是上述观点的展开式,可供润平兄参考。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引用:
原帖由 车前子 于 2010-7-24 10:23 发表
什么规则?没有规则就没法活了?我就不信!  
车前子兄不用规则当然能够活。这不用我多说。
但车前子兄这句话,正印证了我前面跟润平兄提到过的意思。
许多东西不是由道理说了算,而是由情绪说了算。
接受者愿不愿意接受你的观点,不在乎你的观点有道理还是没道理,只在乎接受者看你顺眼还是不顺眼。
听许多台湾的朋友说,阿扁如果现在参与台湾总统的竞选,一样能得到非常高的选票。因为愿意选阿扁的人,不论阿扁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们都一样会投阿扁的票。

TOP

引用:
原帖由 张润平 于 2010-8-19 19:17 发表
我就对学术有点失望了。中国是这样,不知国外也是这样吗?不过,情绪归情绪,我还是信奉学术应该是冷静的理性的。起码,我们应该这样去矢志不渝地进行追求。...

润平兄说得对。尽管现实和理想相去甚远,但总是有一部分人在坚守着理想。
我不敢说自己做得怎么样,但我一直在坚守着这点在别人眼里看起来完全“没有意义”的理想。

但中国的学术研究有多少人在做呀?
据七八年前的统计,中国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者,总数约在25万。现在应该超过30万了吧?(30万是个人猜想)
30万人中,能有3万个人还在坚守这点理想吗?
我想应该不止。
但我相信,掌握学术话语权和学术资源的,一定不在这3万人当中。

另外27万人,包括那些地位更高、资源更充足的学术权威,
难道还能把他们视作“非学者”吗?
当然不能。

正如车前子兄说的,我不要规则,难道就不能活吗?
虽然我不知道车前子兄是哪位前辈或平辈老兄的马甲,但就凭车前子兄说的这句话,我敢肯定,车前子兄一定活得比我更好,比我更适应当前的学术体制。

润平兄可能以为这是中国特色,我过去也以为是。
其实不是,
社会都是人组成的,
人心都是肉长的,
肉做的心都是带情绪的。
“科学社会学”、“学术政治”这些名词,都是外国人发明的。
可见举世如此。

只是西方人比我们更敢于剖析自己,
更敢于面对问题,
所以,西方有更多的规则在制约这些问题。

只有当我们把这些问题当成了问题,而且下决心解决它的时候,我们才会有更多的措施来应对这些问题。
但也得认识到,解决永远只能是部分解决,
不可能做到杜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