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瓶子夜话1:民俗学应如何和史学做斗争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引用:
原帖由 笛威辛亢 于 2010-1-19 21:35 发表
原谅我激动之余的插楼行为。这个“瓶子夜话”栏目实在是太好。
王京老师,继续。
为什么是王京老师而不是王霄冰呢?

TOP

引用:
原帖由 小猫快跑咯 于 2010-1-19 23:25 发表
民俗学不能跟在史学后面跑,不能跟在社会学后面跑,不能跟在人类学后面跑,民俗学应该有自己的跑道、自己的选手、自己的跑步方式和规则,这样才能平等对话。
同意一半。
我们必须有自己的选手和自己的跑步方式,
但你不能另立跑道和另立规则。

我们必须在当代通行的学术规则下来玩民俗学的游戏,才有可能得到当代学术的认可。
关起门来玩自己的游戏,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谁不会呀?

一定加强与大学术的对话,
要在对话中以比别人更高、更强的方式赢得对方的尊重。
而不是关起门来,自立为王。

TOP

引用:
原帖由 黄景春 于 2010-1-21 11:16 发表



  似乎对头。我跟王霄冰称兄道妹,不仅因为我们都出自华东师范大学应用文字研究中心,她向我的博士导师詹鄞鑫教授学习过,还因为我们共同的老师陈勤建。陈老师是她的博士后答辩(评议)老师。王霄冰,人在德国 ...
华师博士后出站要答辩的呀?
一般只是开个报告会吧,没听说要答辩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小猫快跑咯 于 2010-1-21 19:20 发表


非常同意施老师说的要加强学术对话,
但也想请教一下,什么是通行的学术规则?
这个通行的学术规则是平等的吗?像史学这样的大学科会不会主导游戏规则的话语权?
如果会的话,
那么民俗学就必然会向“主流学 ...
很简单。

对于个人来说,
你必须写出好的论文,
好论文的标准必须执行整个学界通行的标准,
比如,资料翔实、注释规范、逻辑清楚、立论明确、论述清晰、文字流畅、结构严密。
诸如此类。
万不可以“民俗学是一门独特的学科”为借口,率性行文,
回避大学术对于学术规范的通行要求。

对于整个共同体来说,
必须自信、自强,彼此尊重劳动成果,不妄自菲薄。
比如,
要学会互相了解和互相引证,了解同行的学术动态及理论贡献,
不要盲目崇洋,
不要盲目崇拜兄弟学科,
不要盲目到看不到眼前同行的学术贡献。

作为学术共同体中的一员,
你只有自己首先尊重你自己的同行,
别人才有可能尊重你和你的同行;
如果你自己都不尊重你的同行和你的学科,
别人更不可能尊重你和你的同行以及你的学科。

TOP

举个我举过许多次的很简单的例子:


目前民俗学界一般认为梁祝故事起于东晋。



“东晋说”的主要依据是,清代翟灏在《通俗编》中引了一则唐人张读《宣室志》的记载,说梁祝死后,东晋丞相谢安曾为祝英台请封。
但是,现行《宣室志》无此记载,
另外,李剑国称“祝英台:清梁章钜《浪迹续谈》卷六《祝英台》引《宣室志》,……按:《宣室志》定不载此。梁氏所引係转征他书,而陈校疑亦据他书。前已言,《宣室志》所载皆唐事,祝英台事乃在东晋,自不应载于本书。”(见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下册页832。李氏将祝英台事断在东晋仍可商榷,但认为不应载于《宣室志》,当无疑义。)


“东晋说”的另一个有力证据是明末徐树丕的《识小录》,
该书说《金楼子》和《会稽异闻》都载录了梁祝故事。


《金楼子》是梁元帝所作,成书较早,似乎可以支持“东晋说”,
但是此书在明代初年就已湮没,而徐树丕卒于清代康熙年间,徐氏怎么可能看得到《金楼子》?
而从《永乐大典》等各种现存的《金楼子》存目来看,并没有关于梁祝故事的记载。
至于《会稽异闻》,连书名都不见信录,更不用说书本身了。



南宋张津《四明图经·鄞县》说唐代的《十道四蕃志》中记载了梁祝故事,但《十道四蕃志》早已不存,更不可考,张津也有假托古书的可能。


也许有人还可以找出别的证据来,但是,目前所有指认为宋代以前的证据,无一足信。


到了元代,袁桶延祐《四明志》还是持张津的说法,在后面加了一句“然此事恍惚,以旧志有姑存。”可见到了元代,此事仍然“恍惚”,说明故事在元代还并不很盛行。


以上所述,都是古代文学界以及文献学界的常识,
可是,我们的学者们却常常无视别人的既有成果,盲目地将上述诸书引为自己的主要论据。
这种论调和论文拿出去,
除了让人看不起,
还能说明什么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