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施爱东关于小月月的故事

近些年来,网络文化大大地丰富了年青人的生活世界,审丑喜剧一出接着一出,
先是芙蓉姐姐,接着什么芙蓉姐夫、国学妹妹,再是什么凤姐、淫照门,诸如此类,层出不穷,
而这一切,都是为这出小月月的喜剧作一铺垫。
审丑文化的突然流行,也是对传统审美文化的一种解构。

正当《红楼梦》热播的时候,林妹妹似的传统审美文化,遭到了小月月恰逢其时的无情解构。
这显然是精心策划的行为。

只是,这一次小月月的恶心度已经上升到了一种极至。
什么东西都是物极必反。
根据我的判断,高潮之后总是要走向没落的。
以后,再想以“恶心”作噱头来炒作,已经很难像过去那样容易操作了。
对于人的审美或审丑心理,有句俗话叫“曾经沧海难为水”。
网民经过了小月月的轰炸之后,免疫力一定大大加强,炒家这一出,也把自己逼上了绝路。
今后,芙蓉路线很难再复制了。

对于这种现象,好还是不好,真的很难说。

从好的一面说,通过对于丑的展示,有利于让那些世界观正处于形成期的年轻人看出丑,避免丑。
比如传统的性笑话,在性知识极度缺乏的年代,其实就是通过“错误行为”的笑话,暗示出另一种“正当行为”,从而达到性启蒙的目的。

从不好的一面说,这还是我们自己心中的丑在作怪,喜欢看热闹,喜欢围观,喜欢看别人出丑,以此获得心理上的优越感。往大里说,这与落井下石也没什么两样。

TOP

引用:
原帖由 洛洛 于 2010-10-15 23:23 发表
这能算是“审美疲劳”之后的产物吗?
追捧小月月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这种审丑文化在中国一直就不曾间断,
《红楼梦》中的刘姥姥,不就是曹雪芹笔下的芙蓉姐姐吗?
古代连皇帝身边还有个弄臣,闲时用来开心开心。

现在只不过是通过网络把审丑文化推向了更广阔的空间,而且口味更加浓烈了。
如果说芙蓉姐姐还是青春版的刘姥姥,有一定现实基础的话,小月月则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说白了,这和当年阿Q追着去看砍人头也没有什么区别。
旧社会奸夫淫妇挂破鞋游街,从来都是地方上最热闹的时刻,万人空巷看淫妇。
本来大家满怀希望看热闹,要是突然告诉大家,淫妇其实是个贞节烈妇,多数人一定会大失所望。

小月月事件的幕后推手们显然是深深地洞悉了人心的丑陋,所以才会有后续的炒作,
有人追踪,有人考究,有人分析,有人追捧。
一切都有幕后推手在推波助澜,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有这样的土壤。

至于后续的炒作是要推出作者呢,还是推出作品主人公,或者一齐推出,那就很难预测了。
也许“小月月”的演员早就已经选好了,正磨刀霍霍准备第二场演出。
观众明知其假,大家都乐观其变。
反正是不要钱的消费品,权当是看淫妇游街呗。

TOP

我也是因为禁不住《文汇报》美女记者的反复追问,因此说多了几句。
润平兄万不可将我等小人与鲁迅先生相提并论,折杀折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