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媒体惊爆:倒曹派“闫沛东”姓名照片都为假!

原来是假人在打假呀?
牛!

TOP

我们不了解真相,但是不排除一种可能性,也即所谓的闫沛东,其实就是“曹操墓”的一个托。
要是有一天我们发现所谓的闫沛东突然消失了,大家一定别奇怪。因为他的任务已经完成了。
但也有另一种可能,闫沛东为了保护自己,故意弄了个假名,其实背后大有来头。
当然,还有第三种、第四种可能。
好戏也许即将上演,也许还未上演就闭幕了。
这世道,不好说。

TOP

大雪无痕是哪位兰州大学的童鞋?尽转了些沉重的话题。

TOP

哈哈,一搜果然是兰州大学的。

民俗文化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
  
【摘要】: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是在一定的历史合力之下的必然产物,从当前学术界的研究现状来看,这些合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西方文学思想的输入、国内社会变革的需要以及文学自身发展的要求。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另辟蹊径,阐述了民俗文化在这一转型中的重要意义。论文除引论外,共分四个部分: 一、“五四”前后民间文化资源的重新发现。“五四”前夕,伴随着新文化运动“到民间去”的强大呼声,一场以歌谣征集活动为起点的现代民俗学运动由北京大学迅速传向全国。这场运动分别以北京大学与中山大学为中心,经历了两个主要发展阶段,为中国文学在知识分子所垄断的古典传统之外找到了一条充满活力的民间传统。 二、民俗文化与中国文学观念的现代转型。伴随“五四”文学革命而兴起的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彻底扫清了人们对于俗文化、俗文学的偏见,从而颠覆了以诗歌、散文为文学主体的传统文学观,也使得中国现代文学实现了对儒家道统文学观的超越。 三、民俗文化与中国文学精神的现代转型。民俗文化的精神特质主要体现为反抗精神与平民精神,这些特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中国文学中否定精神与平民精神等现代精神的张扬。 四、民俗文化与中国文学形式的现代转型。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的语言民俗以其现代性品格,对中国文学的语言、体式等形式的现代转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目录】
一 引论: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再思考7-13
二 “五四”前后民间文化资源的重新发现13-20
(一) 北大歌谣运动14-17
(二) 中大民俗学运动17-20
三 民俗文化与中国文学观念的现代转型20-26
(一) 对传统文学主体观的颠覆20-23
(二) 对儒家道统文学观的超越23-26
四 民俗文化与中国文学精神的现代转型26-37
(一) 民俗文化的精神特质26-30
(二) 中国文学精神现代转型中的民俗参与30-37
五 民俗文化与中国文学形式的现代转型37-43
(一) 语言民俗与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变革37-40
(二) 语言民俗与中国现代文学体式的变革40-43
参考书目43-44
后记44

TOP

引用:
原帖由 车前子 于 2010-9-13 18:01 发表
闫沛东身份造假 曹操墓不能"用谎言去验证谎言"

                文化中国-中国网  时间: 2010-09-08 14:55  责任编辑: 钟明

宣称持有曹操墓造假的证据,河北籍人士闫沛东近来饱受关注。他的公开身份联 ...
如果真是双簧,唱得有点过了。
怕是会适得其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