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原帖由 恩施土家 于 2010-3-7 20:50 发表
“恩施土家兄”…… 长鸿忙行跪拜礼:施先生,学生不敢不敢
当年协会创办时,我要用 长江民俗社,但老师坚持用 非遗社,估计也是考虑到影响力吧,因为我们作为一个二级大学 不可能引进民俗学学科,而且政府鼓吹非 ...
哈哈,学术面前,人人平等,不必拘于礼制。
刘魁立老师每次向别人介绍我的时候,都说“这是我好朋友”,其实他是我的导师。
哈哈。我纠正过几回,后来就懒得较真了。
你们老师用“非遗社”,当然也有现实的考虑。
对于你们来说,用什么名堂,都是学习;对于学校来说,那就不一样了。
学校当然是希望扶持那些能得到社会和政府认可的,“有前途”的专业方向。
所以,作为一种权宜的方法,命名为“非遗社”,更方便在体制内运作。
不过,作为民俗学者,必须有清醒的头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有些学者,拿非遗的钱,做民俗学的学问,这当然是最理想的,也是最聪明的。
但也有许多学者,像无头苍蝇一样一头扎进非遗中出不来了,邯郸学步,把自己的看家本领也弄荒废了,等到非遗热潮一落幕,看他们向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