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钟敬文:《汉族风俗史•序》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钟敬文:《汉族风俗史•序》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组成一个大家庭,其中汉族是最大的一个。她分布的地域最广,人口最多,历史也最悠久。汉民族的文化不仅自身累积发展,她还不断吸纳各个少数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形成自己具有个性和特殊表现形态的文化体系。这种数千年来一以贯之地发展的现象,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是罕见的。她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式样,值得我们终身投人,全力以赴地去研究。这当中,下里巴人的文化样式,即民俗文化或民间文化,尤其值得我们去学习去研究。

我是历来倡导研究民间文化的。典籍文化固然代表了中华民族中的精英思想,但有些内容,它不仅原来就来自于民间,而且,即使统治者长期以来不遗余力地去推行,也没有在老百姓中扎下根去。比如,礼制说丧葬礼中不能用乐,老百姓在出殡时,偏偏办得热热闹闹,称它为白喜事。服丧时要以礼居丧,但老百姓却饮酒食肉,甚至乘丧嫁娶,名曰冲客。这种事例非常地多,说明上层文化与下层的民间文化,是有很大差异的。如果我们不研究民间文化,我们就无法了解老百姓的生活,当然也就无法理解我们整个中华文化。从这个角度去看,研究民间文化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
我国的民间文化由于吸纳了各个历史时期和各个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内容而显得多层次,多色彩。其中,风俗文化是值得文化工作者,尤其是民间文化工作者去研究的内容。这些年来,我们从整体上看,在风俗文化的研究方面,确实做了不少的工作,也出版了不少著作,出了许多成果。但是,离我们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大家庭所应该达到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我们在进行各个民族的风俗文化研究时,常常只注意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研究,却忽略了世界上人口最多,历史也是最悠久的中国主体民族——汉族的风俗文化的研究。这是很不应该的。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弥补,以适应作为主体民族所应有的地位。

当然,我们也做了不少地区性的汉族风俗文化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但整体性和系统性都不够,现在是对汉民族风俗文化进行整体的、科学的、有机的研究的时候了。这种研究,不仅能够使我们更深刻地了解我们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化底蕴,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也能够为我们破除旧的不良的文化内容,为精神文明建设,为建立社会主义新文化服务。其意义是毋容置疑的。

十多年以前,浙江民间文艺家协会的王恬同志跟我说,浙江的几个中青年民俗学者正在对汉民族风俗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进行整体性的研究,准备撰写一部汉族风俗史,我佩服他们的勇气,并预祝他们的成功。为此,当时就为他们题写了“汉族风俗史”这一书名。十多年来,我一直盼着这部著作早日间世。如今,由徐杰舜任主编,周耀明、万建中、陈华文、陈顺宣等撰写的这部洋洋二百余万字的巨著终于要面世了,这是值得中国学术界,尤其是民俗学界庆贺的喜事!

这部著作,上至中华民族的源头,下到民国时期,历时之长,足以包容我们汉民族风俗源起、发展的整个过程。它以历史为经,风俗事象为纬,比较详尽地描述了汉民族风俗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变化,并努力去揭示汉族风俗的特点和演变规律,材料翔实,观点明确,难能可贵。它不仅是有志于学习、研究汉族风俗的人的好教材,而且对所有爱好中国文化的人来说,是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好助手。

在这里,我想借此机会对风俗史的研究多说几句话。多年来。我国民俗学界比较注重风俗志的研究,在这方面的成果也特别多,这当然是一个好现象,完全值得肯定。但对风俗史的研究却甚为薄弱。多年来我就希望有一部有分量、有水平的风俗史问世,所以十多年前听说徐杰舜、周耀明、万建中、陈华文等人要写汉族风俗史,我就很高兴地为他们题写了书名。这次看了他们的五卷本的《汉族风俗史》清样,心中十分欣慰,尤其是他们提出在风俗史的研究中要注意风俗的民族性,我十分赞成。因为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一部中国风俗史,如果光讲汉族的风俗史,而没有少数民族的风俗,那只能是汉族风俗史,而不是中国风俗史。而要写中国风俗史,一定要包括少数民族的风俗史在内,此其一。

其二,我也十分赞成他们提出的在风俗史的研究中要注意风俗的历史性的观点。众所周知,所谓“史”就是事物起源、形成、发展和变迁的过程。在风俗史的研究中,只有从动态上注意掌握风俗事象较早出现的时间和状态,注意掌握风俗事象变迁的阶段和状态,注意掌握风俗事象兴盛而流行的时代和状态,才会有历史感。对民俗事象生存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密切关注,把民俗事象置干更为广泛的生存情境中加以考察,是这部风俗更值得特别称道的地方。这大大拓宽了审视汉族风俗史的空间。

《汉族风俗史》的作者们在民族性和历史性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为我们今后研究中国风俗史作了很好的示范。

当然,汉族风俗研究就如汉民族研究一样,在我国属于起始阶段。《汉族风俗史》作为第一部系统地描述和研究我国汉族风俗的专著,它也难免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比如风俗发展的分期问题、特点问题、风俗的分类问题,以及所引用的历史材料的真伪、可靠性问题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但不管怎样,作为初始研究的《汉族风俗史》,仍不失为一部具有独创性和较高学术价值的著作。我愿意将它推介给大家。谨以为序。


200126



延伸阅读:
《汉族风俗史》分《导论·先秦汉族风俗》、《秦汉·魏晋南北朝汉族风俗》、《隋唐·五代宋元汉族风俗》、《明代·清代前期汉族风俗》、《清代后期·民国汉族风俗》五大卷。根据汉民族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通过阐释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风俗表现形态、风俗演变规律与风俗思想精神,以历史变迁为经,以生产风俗、生活风俗、礼仪风俗、岁时风俗、信仰风俗和社会风俗六大风俗事象为纬,重构和再现了汉民族各个历史时期的风俗状貌。纵览全书,我们可以看到,该书在汉族风俗史学研究理论与方法上均有颇多建树。
本书为中国第系统地描述和研究我国汉族风俗的专著。它上至中华民族的源头,下到民国时,历时之长,包容了我汉民族风俗源起、发展的整个过程。它以历史为经,风俗事象为纬,把民俗事象置于广泛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人的生存情境中加以考,详地描述了汉民族风俗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与变化,并努力去揭示汉民族风俗的特点和演变规律,材料翔实,观点鲜明,是“部具有独创性和较高学术价值的著作”。  


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