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郑杭生:第九届人类学高级论坛开幕词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郑杭生:第九届人类学高级论坛开幕词

第九届人类学高级论坛开幕词


(2010年6月23日)



郑杭生



尊敬的开幕式主持人龙则池书记:
各位嘉宾、各位专家、各位学者:
大家早上好!
第九届人类学高级论坛今天在凯里学院召开,这是中国人类学发展道路上非常值得书写的一件大事。
不过在谈这一正题之前,我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是,为什么徐杰舜教授邀请我这个社会学家参加人类学的学术论坛并致开幕词,而我竟然答应了呢?这或许也是大家有疑问或进行猜测的一点,似乎郑杭生爱赶热闹。事实当然不是如此。我来这里,不仅仅是因为我国研究生的目录上规定:社会学这个一级学科包括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民俗学这样四个二级学科,也不仅仅是我曾经有幸担任过两届中国社会学会会长,2008年后则是名誉会长;我来这里,主要是因为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和民俗学三门学科的学科建设和发展上相互促进的问题。
社会学、人类学和民俗学虽有各自的学科理论传统和独立方法,但它们之间的交叉和交融趋势已越来越明显和突出。在新的时期,要推进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三者都面临着“理论自觉”的重任。实现理论自觉,要求这三门学科都要对当今世界性的“人类困境”和本土性的“六大挑战”这两类挑战进行理论探索,同时也需要各学科“开风气,育人才”,以促进学科的主体性地位,形成“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社会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理论及各自的学派。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和民俗学之间有着相互分工和密切合作的优良传统,继续加深学科之间的交融和贯通,对促进三门学科进一步发展及理论提升有着重要意义。为此,我和我的学术助手陆益龙教授最近合写了一篇题为《把握交融趋势,推进学科发展——论当代中国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的关系》的文章,分下述四个部分展开。这就是:一、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的学科特点及交融趋势;二、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的学科理论自觉;三、时代挑战与学科理论提升;四、学科间的合作与学科发展。我已把这篇文章发给了徐杰舜教授,大家可以参考,也算是我对参加这个会议的一种实质性的贡献,而不仅仅是礼仪性的。总之,为推动中国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的交融趋势,推进三门学科更好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这才是我参加这次论坛并答应致开幕词的主要原因。我也非常感谢凯里学院和徐杰舜教授给我这个机会。
说了上面这个非正题的正题之后,现在就来说正题的正题。上面说到:第九届人类学高级论坛今天在凯里学院召开,这是中国人类学发展道路上非常值得书写的一件大事。在中国人的习惯中,“九”是一个吉祥的数字,寓意着“天长地久”,事业久久。当然,在我说“九”字好时,也不能把它绝对化。这里是巧遇九届九年。从2002年在广西民族大学举行首届人类学高级论坛算起,历时九年,每年一届,每届都编辑出版了论文集,有《人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2002年卷)、《民族学人类学的中国经验》(2003年卷)、《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2004年卷)、《人类学与乡土中国》(2005年卷)、《人类学与当代生活》(2006年卷)、《人类学的中国话语》(2007年卷)、《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2008年卷)、《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2009年卷),为中国人类学积累了丰富的成果,从一个侧面记录了中国人类学发展的轨迹,在中国人类学史上谱写了重要的一章!
更有意义的是人类学高级论坛是由学界联合建构的学术平台,它最初由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发起,然后有海峡两岸四地的众多机构参加。它们是: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大学社会人类学研究所、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厦门大学人类学系、四川大学文学研究所、台湾东华大学族群与族群文化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澳门大学人文学院现代中国研究中心等26家高校和研究机构。如今,人类学高级论坛己有近200家成员单位,并先后由广西民族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宁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吉首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学院、内蒙古大学和凯里学院承办了从2002年到2010年的人类学高级论坛年会,在一无专职办公人员、二无专款经费、三无政府背景的条件下,能做到每年开一次规模适中,有学术质量的年会,实属不易,一方面说明了人类学高级论坛秘书处有极强的策划、组织和活动能力,另一方面更说明了各高校和科研单位对人类学高级论坛的鼎力支持,此外还说明了社会非常需要人类学。我想这正是人类学高级论坛得以存在并发展至今的价值所在。
本届论坛所讨论的主题“人类学与原生态文化”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选题。众所周知,当下“原生态文化”是社会上热流的一个词,从民间到政府都在以“原生态文化”说事、做事、成事,但从经典的人类学理论来看,只有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变迁、文化的适应、文化的自觉,这就产生了争论。人类学高级论坛抓住了这个社会热点,组织本届论坛年会展开讨论,既有把民间流行的东西理论化的意图,也有推动人类学理论研究社会热点的目的。
我希望通过本届论坛的讨论,能给流行的“原生态文化”一个人类学的解读。
如果这次讨论对“原生态文化”能有一个理性的解读,那凯里学院举办的首届“原生态民族文化高峰论坛”也就能“天长地久”地举行下去了!
祝第九届人类学高级论坛暨首届原生态民族文化高峰论坛圆满成功!
祝与会代表在凯里以文会友中心情愉快、开开心心!
谢谢各位!


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