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家的旅行志《滇康道上》
由卓越网购得曾昭抡著《滇康道上》,床头翻阅数日,读毕,补记几笔。
该书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20世纪人文地理纪实》第一辑中的一本。关于这套丛书,编者总序云:“‘人文地理’,是以人的活动为关注对象。风光物态、环境变迁、文物古迹、地缘政治……作为文明进步的背景,构建了“人文地理”的学术负载与阅读空间。”《滇康道上》当得此评。
此书是由段美乔据中华民国三十二年(1943)十月十日文友书店初版整理而成。段美乔在此书前有一个长篇的序言,对曾昭抡其人其事给予了简介,将曾昭抡率队的滇康考察之旅,置入20世纪40年代的因抗战而起的“了解大西南、稳定大西南、建设大西南”的社会背景,作为西南旅行记写作热潮中的一个成品,表征了当时知识分子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据段美乔的介绍,曾昭抡有三个方面颇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一是他不凡的家世,这个湖南湘乡曾氏家族的后代,从曾祖父曾国潢(曾国藩之弟)一代就开始声名赫赫,他又娶了俞氏家族的才女俞大[纟因],所以傅斯年、陈寅恪这些响当当的人物也与他有着瓜葛亲。二是他的名士作派,据费孝通的回忆,他一心扑在科研上,走路时见不到熟人,盛饭时分不出饭匙和煤铲,睡觉时想来到宽衣脱鞋,最著名者莫过于在沙滩红楼前和电线杆子讨论化学上的发现,他的不修边幅、凌乱邋遢都是出了名的。三是他作为著名的化学家、教育家,为建立30年代中国新型化学科学科体做出了贡献,著名高分子化学家王葆仁、有机化学家蒋明谦、量子化学家唐敖应都出自他的门下,然而他被错划为右派分子,遭遇反复的批斗折磨,因癌症辞世,妻子在被抄家和殴打侮辱后在家中自杀身亡。
费孝通在他身上看到了“爱国”和“学术”这两个主要的东西,他迷恋化学、离开美国宁静优渥的生活回到战乱中的中国,抗战到来时参加北大、清华、南开三师生组成的300多人的湘、黔、滇旅行考察团,率团考察大凉山夷(现作彝)区,都是因为爱国。曾昭抡写下了《西康日记》、《缅边日记》、《滇康道上》等旅行记。
《滇康道上》所记之事,起于1941年7月,由曾昭抡任团长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川康科学考察团”从昆明出发,至大凉山夷区的考察活动。考察步行一千余公里,用时101天,考察团成员10人,大多为西南联大二三四年级学生,分别来自社会、政治、物理、化学、地质、地理、生物等不同科系。考察成员于1942年2月印行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川康科学考察团展览会特刊》,曾昭抡则撰写了《滇康道上》和《大凉山夷区考察记》两本著作。
《滇康道上》所记为考察团在7月1日由昆明步行出发,经禄劝、鲁车渡、会理,于22日抵西昌的旅程,全书分为《鲁车旧道》、《会理及附近》、《西会道上》三章。步行考察途中之饥饿劳累的辛苦自不必说,且时时忧惧匪患,能坚持下来实属不易。所记考察行程详备要赅,且以化学家之眼光,不仅一路考察矿产植被,亦能观察风俗人情并载之,尤其是一路上汉、夷(彝)、苗等民族关系的考察等,西南边区天主教之进入状况等,实为我阅读此书的意外之获。《山歌应答》一则,记禄劝境内鹧鸪河附近,自卫队兵士与田中劳作的女子对唱情歌的情形,正合于西南地区人民爱对山歌的习俗。《火把节》一则,记在锦川桥遇到栗粟人正在举行火把节仪式的场景,这亦是史籍早有记载,且今天仍然传承的民俗。
大家无隔,岂料作为化学家的曾昭抡,亦以他的旅行志,暗合了人类学田野考察的内在精神,惠及我等后学,感慨之。(即日临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