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会这付担子怎么挑?
8月21-23日,在恩施市区民族广场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土家女儿会,21号早上我去现场参观之后,有一点感想发在这里。
和西北花儿会、广西壮族歌圩节、蒙古那达慕大会等等民间集会活动性质相近,恩施原生态状态的女儿会,就是明修赶集的栈道、暗渡相亲的陈仓。这些在民间自然养成的民俗,一旦由地方政府操作,往往会破坏民俗的原生状态,使它们变为伪民俗,是牺牲民俗的原生态来发展民生?还是牺牲百姓致富的机会以保护民俗的原生态?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不容易把握的问题,对这个问题姑且悬置不谈。因为在发展民生的大趋势之下,我们不能不承认政府操纵也有它的价值和意义,比如枫香坡侗族风情寨的开发,的确富了一方老百姓。恩施女儿会,也是因为政府的操作,使它走出了小片村野,成为武陵地区各民族人民的共同节日,为更多的单身男女创造了自由择偶的平台。
然而,恩施女儿会,最让人纠结的地方还是在政府操作之后的定位及其落实,政府好比在肩负着女儿会这付担子,一头挑着商业,一头挑着文化,一头挑着俗气的金钱交易,一头挑着浪漫的相亲派对,这付担子挑平衡了,足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付担子没挑平衡,就会砸声誉毁民俗得不偿失。
女儿会是恩施市打出的三张名片之一,大峡谷打的是景观牌,玉露茶打的是特产牌,女儿会打的是文化牌,这个定位其实是很明确的。前二者的特色基本上落到了实处,女儿会这张文化名片的“文化味”却举步维艰,因为从上至下的主办方、组织方、参与者,看中的只是它能带来的经济效益,过多地在经济效益方面下功夫,没有考虑到只有夯实它的文化味,才能真正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享。换一句话说,如果女儿会的外观形态,让我们感觉到主要是在搞展销活动,那我们还不如明明白白地再打一张纯粹的商业名片,比如“恩施特产展销会”等,可能这样带来的经济效益会更直接!
女儿会可不可以搞展销活动?可以,因为女儿会近三百年的延续,本来就是赶集和相亲合为一体的,赶集就是其外观形态,相亲是其中的隐含内容,这一点恰好是它的原生形态。但政府主导开发后的女儿会,要敢于做一个颠倒,也就是说展销会必须让位于浪漫相亲活动,因为既然是开发,就必须有特色,天底下的展销会何其多,恩施女儿会只有一个,如果让毫无特色的商品大杂烩式的展销冲淡了女儿会的浪漫特色,那就等于只顾眼前利益,丢掉了更大的潜在商机。
更进一步,展销会可不可以大规模的办?也可以,因为商业中间也有文化,比如好又多超市改名为享买乐民俗超市一样,就是在尝试将民俗文化转为经济效益。但是,作为名片打出的女儿会,关系到整个恩施的对外形象,所以展销会必须有良好的组织,比如安排合适的场地,突出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民俗特色,检查展销商的准入资格也是非常必需的,这样便于形成良好的商业文化外观形态,起到对女儿会相亲主题烘云托月的作用。
恩施市既然致力于将女儿会打造成“东方情人节”,把它从乡村搬进了城区,那么整个恩施城的合适场所,都可以用来举办女儿会,选择一个核心场地用来举办开幕式和大型的演艺活动,相邻的风景区用于浪漫相亲,较空旷、便于收拾的地方用来搞展销。美丽的亲水走廊两岸沿线都可以规划为女儿会活动的场所,附近的超市商店都可以成为观光客和远道来相亲的朋友的购物天堂。也有网友建议将老城区打造成女儿会专场活动区,这些都可以考虑考虑。将来报名相亲的人会更多,我们不得不开辟足够的活动空间,让游客和相亲的男男女女们,可以自由地选择,相亲的相亲,购物的购物,观光的观光,在这个盛大的节日里,各取所需。
政府操作这样的大型民俗活动,还需要抓一手,放一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果把女儿会死死地攥在手里,摁在一个狭小的场所,女儿会又怎么能成为更多老百姓的节日?单凭政府的一厢情愿,单凭一两家公司的赞助和组织,单凭一两个名人,都挑不起女儿会这付重担。女儿会要搞出名堂,必定是大规模的,而大规模的活动从来都需要有大手笔的策划和多环节的落实,需要有各方人员共同参与,特别需要老百姓的大力支持,大量细节的精心设计和落实也不可忽视!想象一下,在将来,恩施女儿会声名鹊起,数万游客涌向恩施,从民族广场或别的一个什么广场分流到张灯结彩的五峰山、清凉幽静的凤凰山、歌舞缤纷的土司城的景象吧,想象一下成千上万的游客和情人们,自由地携手徜徉在碧波荡漾的清江两岸的情景吧?那是多么令人向往。
[ 本帖最后由 柳倩月 于 2010-8-25 23:18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