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七夕节信息贴·观点

牛郎织女文化品牌研讨会召开

时间:2009-08-11 04:07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本报8月10日讯 (记者朱慧)今天下午,中国和顺牛郎织女文化品牌研讨会在并举行,来自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社科院、省文化厅、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研究中心,及晋中市、和顺县的有关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共话牛郎织女文化品牌的提升,为其产业延伸和发展建言献策。和顺县2006年被中国民协命名为 “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2008年“牛郎织女传说”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该县进一步加快了传统文化资源的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围绕和顺牛郎织女文化品牌这几年产生的新问题,与会专家、学者都发表了独到的见解。据悉,中国和顺第三届牛郎织女文化旅游节已经准备就绪,本月下旬“七夕节”期间,和顺将喜迎游客。

TOP

首届“牛郎织女-七夕情侣节”在山东沂源举办

2009年08月10日18:23


  首届“牛郎织女•七夕情侣节”在山东沂源举办

  2008年8月6日,一场以“爱情源地手牵手,美满幸福伴终生”为主题的爱情盛典--首届中国(沂源)牛郎织女•七夕情侣节在山东省沂源县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情侣和上万名游客齐聚牛郎织女之乡共度美好时光。

这是沂源县在中国传统节日"七夕"到来之际推出的一大爱情盛宴。

  据了解,首届中国牛郎织女•七夕情侣节期间,举行了“鹊桥相会•七夕有约”相亲大会、情定沂河•2008浪漫神话集体婚礼、浪漫七夕情歌对唱、 “天河配”吕剧演出、欢乐银河情侣水上漂流、“牛郎织女”个性化邮票发行式等异彩纷呈的活动。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因为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演绎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受西方文化影响,洋节盛行,我国传统文化遭受冷落。沂源“牛郎织女传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作为牛郎织女之乡的沂源县,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我国民族文化,特举办首届中国(沂源)牛郎织女•七夕情侣节,旨在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发展。

  牛郎织女•七夕情侣节给北京奥运会增添了神奇祥瑞,奥运会使情侣节备受瞩目,国内20多家知名媒体聚焦沂源,用镜头和笔纪录下沂源民俗文化和自然风光的魅力。

TOP

七夕节“牛郎织女”故事出自山东沂源

搜狐 2009年08月10日18:07


 七夕节“牛郎织女”故事出自山东沂源

  “牛郎织女”的故事传遍天下,家喻户晓。出在哪里,却几乎无人知道。经过专家学者多方面考证,发现“牛郎织女”故事原来出在山东省沂源县燕崖乡。具体阅读下面考证内容分析,让你不得不信,甚至都猜想“牛郎织女”确有其人,也许可能是“牛郎织女”的真人故事感人至深,在历代相传中不断神化,以至形成今天的神仙传说版本。


  首先,当地有实景。山东省沂源县燕崖乡拥有目前国内唯一一处传说与实地实景相对应并存有古建筑遗址的珍稀景观—建于唐代的织女洞和牛郎庙。二者隔沂河东西相对,一河两岸的山水格局,与天上“牵牛星-银河-织女星”遥相呼应,有着惊人的相似,形成了天人合一、天地神奇的独特景观。牛郎庙原先是一幢两层阁楼式建筑,后经多次重修,始具规模,建有三间正殿,青砖绿瓦,彩绘斗拱,建筑宏伟。庙内大殿塑有牛郎及其子女像,旁卧金牛塑像一尊。院内古柏参天,清幽别致。其中,“沂河”更是与“银河”绝妙谐音。

  其次,居住有其人。牛郎庙旁边的村叫牛郎官庄, 村里的人大部分都姓“孙”,与牛郎(孙守义)刚好同姓,这个村子明朝年间就有,村里人以牛郎后代自居,并历代传承牛郎织女故事,至今沿袭着养蚕、织布、取双七水等习俗。

  第三,文献有记载。最早在西周的诗经小雅•大东篇就有:“跂(qi)彼织女”、“睆(huan)彼牵牛”的记载,据考察大东的位置是泰山以东,临淄、曲阜一带,而大东的核心位置正是沂源。

  第四,石碑有见证。沂源县燕崖乡整个大贤山上的石碑非常的多,只是因为先前被破坏过,现存完好的为数不多,但是所有的石碑上所刻的内容,都与牛郎织女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其中有一块石碑,它对牛郎织女的记载是美且清晰的,这块石碑是嘉庆20年所立,石碑上面所刻的两首诗叫登织女台,作者是王松亭,诗的第三和第四句“仿佛星河垂碧落,依稀牛女降人间”。非常形象的描写了在天成象、与地成形的意境。还有一块石碑“织女洞重楼记”是明万历七年(1579)所立。碑文记载说:“志云唐人过谷,闻洞内札札机声,以故织女名”,讲得就是织女的来历,意思是说在唐代时有人从此经过,听到洞内有札札的机杼声,以为织女在织布,所以就修建了此织女仙洞,碑文的第二句——“对岸并起牛宫,于是乎在天成象者,于地成形矣……”。

  再者,据考证,牛郎织女景区内还有织女泉、织女台(天孙台)以及罕见的叶籽银杏、角度不整合面等自然和地质奇观,都与牛郎织女传说有关,具有浓重的文化色彩。叶籽银杏,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在全世界也是非常罕见的。为什么叫叶籽银杏呢,就是它所结的果实是长在叶片上的。更奇怪的是并不是这棵树上的所有果实都是长在叶片上的,只有这个枝干上结的果实是叶籽银杏,就是织女洞附近无生殿上方弯的很漂亮的一枝,这些果实约占这棵树的20%,而这枝正好是冲着织女洞的方向,也许这是老树为牛郎织女的爱情做的一个见证吧。

  牛郎织女景区内大贤山海拔532米,森林覆盖率96%,悬崖如削,巨石嵯峨,松柏森列,生态环境优良。大贤山下沂河如带,“地上银河”水景长3公里,形成了50多万平方米的水面。由于,各种自然资源与人文脉络高度和谐统一,山东沂源被专家称为“牛郎织女故乡、中国爱情文化源地”。

TOP



第二届中国(沂源)七夕情侣节
http://news.sohu.com/s2009/qixiqinglvjie/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女儿节

◎朱伟

  又近七夕,在商家忙于“情人节”促销的背景上,忽然发现有关“女儿节”的声音多起来。对这个节名的期望,追溯起来,可能多少来自冰心当年的那种感觉——85年前,1924年的七夕,冰心在一封写给她弟弟的信中说,“七月七,是女儿节,只这名字已有无限的温柔!凉夜风静,秋星灿烂,庭中陈设着小几瓜果,遍延女伴,轻悄谈笑,仰看双星缓缓渡桥。小孩子满握着煮熟的蚕豆,大家互赠,小手相握,谓之‘结缘’”。那时的冰心文字,真有一种素淡中撩人的干净。她总结这个温柔的由头,七夕的内涵应是“结缘”——“‘缘’之一字,十分难译,有天意,有人情,有生死流转,有地久天长。”

  从表面体会,“女儿”确实是个温馨称呼,也确实能与“乞巧”的表面词义结合起来。旧时七夕一项重要民俗,就是在午时阳光下,将针投以水盆,以水中针影,辨女子是否智巧。但追究历史,女儿节的说法,明清时才有,且说法混乱。明朝崇祯年间刘侗的《帝京景物略》卷二,记录东直门外的“春场”时说,农历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鲜艳地装饰小闺女,以石榴花插在鬓角,名为女儿节。这是为迎接盛夏。写成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在农历九月九日的“花糕”中,还是引《帝京景物略》说,重阳节,父母要迎女儿回家吃糕,称为女儿节。这是重阳节的一部分,专体现舐犊之情。只有苏州文人顾禄在道光年间刻印的《清嘉录》中,记录苏州民俗,引用《吴县志》的记载才说,七夕有乞巧会,儿女辈皆参与,称为女儿节。

  女儿这个词,在文化传承中,总觉得有特殊的意味。也许因为它最早被用在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就定了某种基调。这首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为开头的长诗,叙述小吏焦仲卿妻被不讲理的焦仲卿母遗弃所构成的悲剧。其中焦仲卿妻向焦仲卿母告别时,这样用女儿这个词:“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遣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前两句卑谦说,自己从小缺少家教,愧对你家和你儿;后两句说,你给儿媳很多钱和布,儿媳却辜负你期望,如今还家去,只能靠你自己持家操劳了。这首古诗后,南朝宋鲍照的《北风行》加重了这称呼的悲凉气息:“北风凉,雨雪(下得很大),京洛女儿多妍妆。遥艳帷中自悲伤,沉吟不语若有忘。问君何行何当归?苦使妾坐自伤悲。虑年至,虑颜衰,情易复,恨难追。”一首怅望郎君不归的伤悲诗,苦灯寒影,诗中最值得琢磨是“遥艳”——遥是远,向着远方是飘荡,所以是摇。这首诗使京洛女儿变成一种象征,所以有王维的《洛阳女儿行》。王维这首诗开头是,“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随后表面是跟踪这个女儿的富贵过程:丈夫骑着以美玉为笼头的青白马,侍女端着盛鲤鱼脍的金盘来迎娶。婚后坐在画阁朱楼里看桃红柳绿,走出罗帷就坐上以多种香料熏染的香车,再以雉尾扇迎回珠宝装饰的帷帐。丈夫富贵奢华,堪比西晋与王恺斗富的石崇。他亲自教舞蹈,不惜赐珊瑚;通宵欢娱,点着只有富贵人家才用的九微灯,灭灯后火星如萤火直扑花窗。城中相识都是繁华中人,日夜游乐,戏罢顾不得习曲,盛妆后坐在熏香里。通篇娇贵到最后,结尾是,“谁怜越女颜如花,贫贱江头自浣纱”,形成强烈的对比。越女就是西施,浣纱是洗衣。

  以这样的背景,星空寥寂,也就再没有温柔的感觉了。七夕之所以能联系到女儿节,还因为乞巧这个词。怎么理解这个词呢?乞是祈求,巧是工巧,《周礼·考工记》中早就说过,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这四者,才可以为良。这个词本应念作“乞工”,工也是功。工是极为宽泛的概念,女工当然可理解为纺织、刺绣、缝纫这些技艺,但细想,这些技艺是作为女人本就需要具备的,其实不该祈求。那么,祈求的是什么呢?回到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宗懔在梁承圣三年(公元554)做到吏部尚书,此书大约成于此前后。它具体记载,这天晚上家家女子要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铜为针,陈瓜果在庭院中乞巧。关键是,这时“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喜子是一种长脚的小蜘蛛,也称“喜母”,它爬到瓜上,就被认为天意与人事相应,这明显是为求子。从求子的角度,祈求的也就肯定是生育之功了。

  再追究彩缕与七孔针。彩缕就是彩色丝线,七孔针是什么?晋朝葛洪的《西京杂记》里已经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的记载。彩女是汉代宫女的一种,七孔代表人体七窍的意思是明确的,别忘了“七者,天地、四时、人之始生也”。开襟的意思也是清楚的,对女子而言,这显然是一种仪式。结缕是什么呢?它本是一种蔓生小草,结缕蔓生,如缕如结。穿针与结缕,当然也可理解为缘分,但其目的非为爱情,而为生育。有关结缕的意象,我很喜欢韦庄那首《定西番》:“芳草丛生结缕,花艳艳,雨蒙蒙,晓庭中。塞远久无音间,愁消镜里红,紫燕黄鹏犹至,恨无穷。”红颜春老,它更接近我对女儿这个词的联想。

  本文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09年第30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