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1949—1959中国电影:艺术与政治的和谐及摩擦

1949—1959中国电影:艺术与政治的和谐及摩擦

1949—1959中国电影:艺术与政治的和谐及摩擦


周清平






        在1949—1959这十年中,中国电影产生了三次高潮:新中国成立初期、1956年前后和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1948年11月中共中央对人民电影制定了原则:“现在我们的电影事业还在初创时期,如果严格的程度超过我们事业所允许的水平,是有害的。其结果将是窒息新的电影事业的生长,因而反倒帮助了旧的、有害的影片可得市场。”“电影剧本的标准,在政治上只要是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的,而不是反苏、反共、反人民民主的就可以。还有一些对政治无大关系的影片,只要在宣传上无害处,有艺术上的价值就可以。”政治上的自觉理性控制使得电影工作者能够按照艺术规律进行创作,政治尺度的宽松使得电影生产得以勃兴。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电影进入第一个高潮阶段。1949—1950年间出品的电影作品有69部左右,1951年3月8日在26个大城市同时举行“国营电影厂出品新片展览月”,集中展示了新中国电影在短短的两年中取得的优异成绩,主要作品有《白毛女》、《新英雄儿女传》、《翠岗红旗》等。新中国成立初期私营电影制片厂生产的作品后来成为流传于世的精品的有:石挥主创的《我这一辈子》、《关连长》,黄佐临导演的《腐蚀》,陈西禾导演的《姐姐妹妹站起来》。当时的中国电影在社会主义阵营的卡洛维法利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不少殊荣,例如《中华女儿》在1950年获得“自由斗争奖”,《白毛女》获得第一特别荣誉奖,《钢铁战士》获得“和平奖”。这对于在百废待兴中崛起的中国电影业来说殊为不易。

        当时,一方面产生了艺术和政治俱佳的优秀作品,代表是《白毛女》;另一方面也因为政治上的原因对电影作品进行激烈的批判,代表是《武训传》。《白毛女》是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政治、伦理和艺术的完美结合树立了社会主义国家艺术宣教的杰出佳作,传达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武训传》在全国放映时受到好评,但是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对其进行激烈的批判,并由此引发全国范围的文艺整风运动。对于电影艺术而言,政治的力量十分明显。随后几年,政治运动风起云涌,电影随之陷于暂时低潮。

        1956年5月,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电影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进入第二个高潮阶段。1956年10月到11月,文化部电影局召集各制片厂厂长在北京舍饭寺召开会议,讨论如何贯彻“双百方针”,实行以导演为中心,自由组合、自由选题、自负盈亏的方案。经过几年的低潮后,中国电影迎来了新的高潮,1957年4月11日至17日,第二次全国电影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集中表彰了一批优秀影片。包括《南征北战》、《智取华山》、《梁山伯与祝英台》、《鸡毛信》、《渡江侦察记》等。这时期的电影因为政治上的干扰减少,在主题上回归现实主义,主要反映人民内部矛盾,能够揭示人情人性,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有的电影家喻户晓,流传久远。电影品种多样化,爱情片、喜剧片、惊险片、戏曲片都产生了成熟的作品。

       《智取华山》在卡洛维法利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争取自由斗争奖”。《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英国爱丁堡电影节上获得映出奖,并在巴黎获得众多电影明星的称赞,卓别林认为这是一部非凡的影片,包含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鸡毛信》是第一部影响较大的儿童片。《渡江侦察记》从战争的侧面塑造人物形象,现在已经成为革命的经典影片。革命英雄主义的影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卡利斯玛典型形象的塑造在群众中产生了强大的感召作用,红色经典作品有《董存瑞》、《平原游击队》、《上甘岭》、《铁道游击队》。《柳堡的故事》则成为政治和爱情结合的佳作,其中的插曲《九九艳阳天》脍炙人口。应该说,1957年是中国电影繁花似锦的一年,展现了中国电影精彩的一页。但随后,“反右”斗争和“拔白旗”运动导致电影马上进入低谷。

        1959年,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周恩来、邓小平亲自号召生产世界先进的电影。“庆祝建国十周年国产新片展览月”从9月25日到10月24日在全国举行,这是1949—1959十年间中国电影第三次高潮。总共生产了70部电影,政治含义仍然是电影的最重要元素,同时题材面较宽,形式多样,在技术上也有重大的突破。

       《万水千山》、《青春之歌》、《战火中的青春》、《战上海》仍然延续了革命英雄正剧的电影叙事模式,洋溢着革命的英雄主义热情,发挥着英雄的感召力量。《老兵新传》、《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绿洲凯歌》、《冰上姐妹》、《春满人间》、《五朵金花》展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其中的《五朵金花》因为广泛的影响,至今仍被认为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特别是对少数民族生活场面和爱情故事的描写向人们展示了中国人民生活的崭新层面。

        1949—1959这十年间,政治提供了电影的物质基础、意识形态内核和艺术风格体系,政治理念成为当时中国电影的灵魂。中国电影的三次高潮在政治力量的强大推动之下实现,表达了人民因获得解放而产生的内心激情。但同时,电影此时已经出现了沦为政治的单纯工具的危险,繁花似锦中隐藏着发展着的危机。电影中的政治与艺术的关系是和谐与摩擦并存,在合作与矛盾中共同迎来高潮与低谷。


        1949—1959这十年间,政治提供了电影的物质基础、意识形态内核和艺术风格体系。电影中的政治与艺术的关系是和谐与摩擦并存,在合作与矛盾中共同迎来高潮与低谷。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本网发布时间:2009-4-23 10:51:0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