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公司+农户”=保护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公司+农户”=保护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公司+农户”=保护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新闻网·山西新闻 2009年04月10日 09:15




  也许,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名词,老百姓仍觉得有些距离,其实它离我们很近。

  按照解释,“非遗”包括了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

  山西省自2006年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以来,先后涌现出一大批主要依靠传统手工技艺进行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并创造性地采用“公司+农户”方式,使原有企业得到新的发展空间,既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扩大了就业,又保护和传承了“非遗”项目。

  “公司+农户”的模式,是一种新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具有很大的创新性和发展潜力。在这种模式中,“龙头”企业与农户结成了紧密的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体系。

  据粗略估算,这类企业、经营户、作坊有3000余户,从业人员约200万人。从“非遗”类别上看,主要集中在四大类,即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美术、传统音乐、民俗,涉及到近百个项目,如传统手工布鞋制作、手工挂面、传统刺绣工艺和传统家具工艺、传统婚俗、吹打乐等。

  其中,长治“锦绣坊”以“山西乡绣、全晋布虎和长治堆锦”为产业方向,立志保护和传承着这一独特的手工技艺,扩大在国内外的影响。热心传承传统手工技艺的企业家张建旺奋发有为,从一只布老虎、几双绣花虎头鞋,发展到大件小件俱全、摆饰挂饰任选的诸多品种,实现了由小作坊到产业化的转变。15年来,他们生产出210万件手工艺品,半数销往国外,半数销在国内的涉外场(店)、旅游市场,一部分被专门机构、爱好者珍藏。

  再如,太原东湖老陈醋以高粱、大麦、豌豆等为主要原料,带动了大批农户利用荒地坡地大面积种植高粱、大麦、豌豆,目前达到60680亩,全年支付给农户的酬劳达到3742万元,平均每亩收入600元以上。此外,产品包装所需要的塑料壶、玻璃瓶、陶瓷瓶、纸箱等也拉动大批农户或作坊进入加工业。

  还有一类典型,可称为经营性方式保护,属于服务业。如孝义市贾家庄婚俗公司,他们以演示传统婚俗礼仪面向社会服务,至今已历六年。贾家庄婚俗属国家级“非遗”代表作,之所以成立这个公司,大的背景是贾家庄原有土地大部分已被征用,称为“城中村”,亟须开辟多种门路,将无地无业农民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促使农民增加收入。

  首席记者 李尚鸿 (来源:三晋都市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