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南海民俗证我主权:图书汇集专题帖

南海民俗证我主权:图书汇集专题帖



周伟民、唐玲玲:《南海天书:海南渔民“更路簿”文化诠释》

基本信息
出版社: 昆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8月1日
平装: 820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802392083
条形码: 9787802392083

内容摘要:

《南海天书:海南渔民“更路簿”文化诠释》讲述了南海诸岛范围内的岛屿、沙洲、暗礁、暗沙、暗滩、环礁,以及邻近的海域,自汉代杨孚《异物志》以后的文字记载,充分说明其在中国历史上代代沿袭并且由中国实际控制。海南渔民的“更路簿”传抄本,是民间文书。从海南渔民到南海作业时起,“更路簿”即随着生产的需要而在渔民中不断创造并口头流传,明代初年逐渐形成传抄本,并成为渔民去往南海海域的航海手册。机动船代替风帆船以后,老船长们背记的耕海路线在航行中仍有价值。卫星导航及海图普及以后,“更路簿”进入历史,成为南海海洋文化遗产。“更路簿”的内容包括海区的划分、岛礁的地貌和海况、航行路线、观天知识、气象和水文知识等。“更路簿”以地名作为航海标志而进一步证明中国在南海的主权范围。

目录
第一编“更路簿”的文化诠释
第一章产生“更路簿”的摇篮——南海
第一节南海海洋空间广阔,分布形态多种多样
第二节可资开发的动力资源
第三节储量巨大的能源和矿产资源
第四节丰富的生物资源
第五节独特的人类社会活动遗迹
第六节海上和空中的运输通道
第二章海南渔民千百年来都在自己的祖宗海——南海诸岛海域上捕捞
第一节战国到汉唐的记录
第二节宋元的记录
第三节明清的记录
第四节民国的记录
第五节“断续线”诠释
第六节新中国时期的记录
第七节建立三沙市
第八节因应三沙建市,海南省的版图应该“蓝”起来
第三章诗人笔下的南海也是渔民船底下的南海
第一节搏击海天尽从容——诗人们跨越南海的亲身感受
第二节无尽宝藏聚南海——诗人们对南海光怪陆离的海产品的观察
第三节恩威达诸国,不使外夷骄——诗歌反映中国的大国气象,宣示南海主权
第四节中国与南海诸国在政治、军事、宗教和文化方面的交流
第五节对南海诸国的交流,官风要正
第四章何物“更路簿”(上)
第一节“更路簿”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更路簿”释名
第三节“更路簿”形成、盛行和衰亡的年代及其性质、特色和用途
第四节使用《更路簿》期间,海南渔民在南海的生存状况
第五章何物“更路簿”(下)”
第五节作为文化遗产,渔民习用地名的历史地位
第六节在应对世界多边关系中的南海问题时,“更路簿”的地位和作用
第七节笔者新发现的“更路簿”和一幅《渔业更路图》的意义和价值
第八节“更路簿”的局限性
第六章没有任何人、任何事能阻挡我们对南海的向往海南渔民征服、经营南海诸岛——老船长口述的鲜活历史证据
1.我们世代到“三沙”,是用热血和生命来开发我们的领海——访老船长许书琳
2.“‘三沙’是潭门渔民的第二故乡”——何良茂老船长访问记
3.与海浪搏斗一生的王诗桃老船长
4.“更路簿”确证南海诸岛自古以来是我国领土——访老船长苏德柳的孙子苏标武
5.五访老船长苏承芬
6.潭门渔民是中国南海开发的先行者和见证者——潭门镇渔民协会会长麦邦奋
7.临高师父传承的《更路簿》——访老船长郑庆能
8.齐见德老船长全面总结了自己一生的的航海经验
9.我的行船经验——铺渔北村韩健元回忆录
10.探访卢业法、卢家炳父子船长
结语
第二编《更路簿》汇编及今注今译
1.苏德柳抄本《更路簿》
2.苏承芬祖辈传承抄本《更路簿》
3.苏承芬据航海经验修正本《更路簿》
4.苏承芬独创到中沙群岛的《中沙水路簿》(附《东沙水路簿》)
5.王诗桃抄本《更路簿》
6.郑庆能藏本《广东下琼州更路志录》
7.郑庆能藏本《琼岛港口出入须知》
8.郑庆能藏本《琼州行船更路志录》
9.许洪福抄本《更路簿》
10.郁玉清抄藏本《定罗经针位》
11.陈永芹抄本《西、南沙更路簿》
12.林鸿锦抄本《更路簿》
13.王国昌抄本《顺风得利》
14.麦兴铣存《注明东、北海更路簿》
15.李根深执《东海、北海更路簿》
16.蒙全洲口述《去西、南沙水路簿》
17.彭正楷抄本《更路簿》
18.卢鸿兰抄本《更路簿》
19.李魁茂抄本《更路簿》
20.冯泽明藏本《更路经》
21.黄家礼祖传本《驶船更流簿》
22.卢家炳藏本《更路簿》
23.陈泽明抄本《更路簿》
24.何纪生整理苏德柳、卢鸿兰、李魁茂、彭正楷《水路簿》综述
25.1935年老渔民符宏光绘制《西、南沙群岛地理位置图》(示意图)
26.柯家裕抄本《更路簿》①(暂缺)
27.符树万抄本《更路簿》①(暂缺)
附:柯家裕、符树万抄本《更路簿>中的琼人俗名
28.郭振乾20世纪80年代初据抄本《更路簿》所绘制的《西、南沙群岛渔业更路图》
附录《西、南、1中沙群岛渔业生产和水产资源调查报告》第一部分(摘录)
第三编《“更路簿”何以成“学”?》等四种
一、“更路簿”何以成“学”?
二、“更路簿”是我国南海维权的重要历史依据和法理依据
三、电视《南海天书》节目的画面及解说词(节选)
四、《南海各方行为宣言》
后记

TOP

大家一起来盖楼!

请各位坛友收集与南海民俗相关的专题研究著述,集中跟帖。
主权问题,匹夫有责!!!

TOP

詹贤武:《南海民俗》

詹贤武:《南海民俗》


基本信息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12月1日
外文丛书名: Acknowledge of South China Sea Series
丛书名: 南海知识丛书
平装: 92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24
ISBN: 9787549512911
条形码: 9787549512911

内容简介:
《南海民俗》主要介绍南海各族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既有渔歌、造船技艺、南海更路经、海洋捕捞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服饰、饮食、节庆、礼仪等传统风俗习惯,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南海海洋文化。同时,《南海民俗》也结合实际情况,对南海民俗文化的现状、传承及其保护等进行必要的阐述。


作者简介
詹贤武(1966—),汉族,中共海南省委党校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和海南历史文化的研究。完成国家“十五”、“十一五”规划重点出版图书2项,省社科课题3项。主编《中国民俗大系·海南民俗》、《海南省志·民俗志》,合著《海南黎族和台湾少数民族民俗比较》,专著《海南民间禁忌文化》。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散文10多篇。

目录
一、色香味的诱惑——饮食
二、海风吹我衣——服饰
三、家住海边——民居
四、温文尔雅——礼仪
五、嫁与弄潮儿——婚嫁
六、海的葬礼——丧葬
七、扬帆出海——生产
八、海洋节日的狂欢——节庆
九、南海海神——信仰
十、浪里歌飞——渔歌
参考文献

TOP

蒋明智:《中国南海民俗风情文化:岭南沿海篇》



基本信息
出版社: 广东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7月1日
丛书名: 中国南海文化研究丛书
平装: 277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545419856
条形码: 9787545419856

内容摘要
海洋文化,是指人类从受海洋影响而形成的受制海洋而又利用海洋的观念意识,及其相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具体地说,就是沿海的人群由于承受海洋的广阔、宽宏、运动、潮汐、风暴、狂飙、风险、深厚、神秘、丰富、灵变、流通等特性,而衍生的人文特性与精神,以及由此而体现在人的思维活动和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方面而产生的行为准则及方式。由于珠江流域位于南海北岸,海岸线长,江河出海口多,江海一体,所以自古至今都有特深特厚的传统海洋文化。


编辑推荐
《中国南海民俗风情文化:岭南沿海篇》指出珠江流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造就了珠江人共有的文化特性,即珠江文化特性。但在这水系流域中,各地带的文化特性也是千差万别的,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但就珠江水系汇集的轴心地带(广东)的文化特性进行分析,其受海洋文化影响特别明显,以至使其特性都具有特强的海洋性,或者说都具有因海洋性而衍生的特性。

作者简介
蒋明智 1966年8月生,广西桂林人。中山大学文学博士,2003年晋升教授职称。2004—2006年任广西高校百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广西高校高级职称评委和广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2006年3月调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并任《文化遗产》(CSSCI来源期刊)编辑部主任,兼任广东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会长、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高校书法学术委员会委员等。2003年以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和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在《世界宗教研究》、《民俗研究》等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悦城龙母信仰研究》系列论文获“广西第八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省级奖)。著有《悦城龙母文化探秘》、《悦城龙母文化》、《岭南圣母的文化与信仰——冼夫人与高州》等。2007年10月,任日本神奈川大学非文字资料体系化研究中心访问研究员。曾四次赴美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还到韩国、德国、瑞士、荷兰等国作学术访问。业余爱好书法艺术,擅楷、行、草诸体。

目录
第一篇衣食住行与贸易
第一章三水籍妇女华工“红头巾”
第一节“红头巾”群体的形成
第二节“红头巾”在新加坡的生活和生产
第三节红头巾的制作和功能
第四节“红头巾”的文化精神
第二章粤菜与养生
第一节以“博、精、鲜、润”为代表的菜式特点
第二节以“和谐”为核心内容的饮食制度与礼俗
第三节以道教文化为基础的传统饮食养生理念
第三章西关大屋
第一节西关大屋的历史
第二节西关大屋的外部结构
第三节西关大屋的内部结构
第四节西关大屋与骑楼竹筒屋
第五节西关大屋展望
第四章广州灰塑
第一节广州灰塑的特色和现状
第二节灰塑的历史文化价值
第三节对灰塑工艺的保护和传承
第五章潮汕红头船
第一节红头船产生的历史渊源
第二节红头船的突出贡献
第三节红头船与潮汕精神
第六章广州十三行的兴衰
第一节十三行的起源
第二节十三行的发展
第三节十三行的兴盛
第四节十三行的衰落
第五节十三行由盛转衰的原因
第六节十二三行与岭南文化
第二篇岁时礼仪
第一章东莞除夕“卖懒”习俗
第一节“卖冷”与祓除仪式
第二节“卖冷”与“打灰堆”
第三节“卖冷”与“卖痴呆”“卖懒”
第二章粤西的年例
第一节年例的活动程序
第二节庆典的意味
第三节年例场中个体的性情系统
第四节年例场的社会整合功能
第三章番禺石楼龙舟文化
第一节龙船
第二节龙船景
第三节大岭村:石楼龙舟文化的代表
第四章广州珠村的乞巧节
第一节传统时期“小孙女”的拜神乞爱
第二节当代乞巧节:以“巧婆婆”为中心和各年龄层女性心态分化
第三节从女性身上文化束缚的部分解除到文化习俗的质变
第五章潮汕成年礼——出花园
第一节仪式的地方性和共性
第二节出花园与冠礼
第三节出花园的文化意义
第四节出花园的传承与变异
第三篇口头文学
第一章番禺民间文学概览
第一节民间神话与传说
第二节民间谚语和歇后语
第三节民间歌谣
第四节民间戏剧曲艺
第二章潮州民间故事中的韩愈形象
第一节作为“人”的传说主人公
第二节以“神”的形象出现
第三章潮汕神明传说与民间信仰
第一节潮汕多神崇拜的历史地理背景
第二节潮汕的神明崇拜系统
第三节自然神崇拜——传说与民众现实需要
第四节功名人物崇拜传说——正统意识灌输与民众选择
第五节传说诸神崇拜——神明传说与边缘化信仰
第四章珠江三角洲咸水歌
第一节珠江三角洲咸水歌的起源
第二节咸水歌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咸水歌的主要形式与特点
第四节咸水歌的保护与发展
第四篇民间戏曲与游艺
第一章白字戏的文化生态及其源流
第一节白字戏的文化生态环境
第二节白字戏溯源
第三节白字戏的发展现状
第二章潮剧广场戏
第一节作为仪式的广场戏
第二节广场戏溯源
第三节广场戏的文化意义
第四节广场戏面临的困境
第三章东莞女子舞龙
第一节舞龙:大井头武术传统的一部分
第二节大井头女子舞龙的兴起和发展
第三节女子舞龙兴盛的原因
第四章广东醒狮
第一节“南狮”的起源
第二节文化内涵
第五章湛江傩舞
第一节傩的来源和表现内容
第二节傩舞与当地风俗结合——湛江傩舞
第三节湛江傩舞的保护
第六章吴川“逛花桥”
第一节粤西吴川的人文自然环境
第二节“逛花桥”的历史渊源
第三节“逛花桥”求子习俗的发展与变迁
第四节布置花桥的过程及其相关信仰
第五篇民问信仰与技艺
第一章潮汕地区的妈祖信仰
第一节妈祖信仰概述
第二节潮汕妈祖庙及其传说
第三节潮汕妈祖信仰仪式
第四节妈祖信仰对潮人社会的影响
第二章龙母信仰
第一节龙母传说及其文化内涵
第二节龙母的神格
第三节悦城龙母祖庙:龙母信仰的核心所在
第四节龙母诞会
第五节龙母信仰的文化意义
第三章粤港两地的黄大仙信仰
第一节黄大仙信仰溯源
第二节新会叱石岩与黄大仙信仰南传
第三节清代黄大仙信仰在广东的发展
第四节香港啬色园与黄大仙信仰
第四章冼夫人信仰
第一节冼夫人信仰溯源
第二节冼夫人信仰的演变
第三节冼夫人信仰的新发展
第五章北帝信仰
第一节北帝信仰溯源
第二节佛山北帝诞庙会
第三节北帝信仰的功能
第四节北帝信仰圈
第六章沙湾飘色与民间信仰
第一节作为一种娱神仪式的飘色
第二节仪式场域结构中的民间信仰
第三节仪式行为结构中的民俗信仰
第四节仪式声音结构中的民间信仰
第七章雷州半岛的石狗文化
第一节雷州石狗的形成
第二节雷州石狗的造型特点与艺术特色
第三节雷州石狗的文化内涵
第四节雷州石狗文化的现代价值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