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讲座】朱刚:从“语言转换”到“以演述为中心的方法”2月25日(周二)上午9:30

【讲座】朱刚:从“语言转换”到“以演述为中心的方法”2月25日(周二)上午9:30

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4-02-21  作者:民文

民族文学研究所2014年创新工程项目

“中国史诗学”双月度学术沙龙


从“语言转换”到“以演述为中心的方法”

 ——现代民俗学研究范式的学术史反思

报告人:朱刚
时间:2014年2月25日(周二)上午9:30—11:30
地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会议室(建国门大街5号1103室)​


  每一门学科,不论是传统学科或现代学科,都有其发生、发展再到成熟的过程。民俗学也不例外,“当德国的语言学家和英国的古物学家试图为这突然展现出光彩的民间文化作出系统解释时,民俗学便应运而生”。“民族—国家”背景下催生的民俗学,在经历了浪漫主义的德国语言学、英国进化论人类学、美国式的理论熔炉所锻造的体系化现代民俗学等发展阶段之后,已成为一门现代学科:具有鲜明的学科品格,拥有深厚的专业积累,并且保持着清晰的学术传统。

  然而,从德国的“浪漫乡愁”,到英国的“流行古俗”,到芬兰的“历史—地理”,再到美国的“演述理论”,当代民俗学的理论发展,究竟是学科内部知识积累的结果还是受到了其他学科的影响?这个问题只能从学术史的回顾中寻找答案。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同社会理论密切相关的整个西方社会科学和人文学术发生了一次根本性的转变,包括社会学、社会人类学等研究社会和人类行为的学科,都不约而同地发生了重要的理论革命。这种理论上的重大转折,正是20世纪发生在哲学领域的“语言转换”最为显著的表现。

  对语言的关注成为“语言转换”(语言哲学)之后主要的理论特征,处于人文学术发展整体中的民俗学,很难不受这种学术思潮的影响。反过来说,民俗学在20世纪出现的危机,也是通过吸收同时代的学术思想才得以化解。民俗学中的“以演述为中心的方法”,与受“语言转换”影响的其他人文学科一样,理论的交锋都围绕着“语言”问题而展开。由此反观半个世纪以来(如果以洛德的《故事的歌手》为一个界分点)口头传统和史诗研究领域的方法论演成,也有助于厘清其学术史的内在理路。

  本次沙龙将围绕上述问题进行开放式、对话式的讨论,欢迎所内外学术同仁积极参与。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中国史诗学”项目组

2014年2月21日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