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年会报道】中国民俗学会2013年年会在西安召开 中国民俗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成立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2013年年会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
发布日期:2013-11-21  作者:毕传龙 撰文/摄影


  2013年11月15日至18日,由中国民俗学会主办,福客民俗网、陕西省民俗学会协办的“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2013年年会”于陕西省西安市召开。2013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十周年,本届年会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纪念公约十周年的系列活动之中,也是我国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十周年的一项重要活动。本届年会是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以来首次在我国西北地区召开,与会人员规模也创历届新高,共有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近200位专家学者与会,同时到会的还有部分媒体、出版界、会务志愿者团队等人员。


  本届年会共收到160多位作者的230余篇应征论文。经秘书处组织专家对论文进行审阅,计有近200篇入选。本届年会的学术研讨,共设主旨报告和分组报告两部分,约有110位学者进行了报告与讨论发言。
  11月16日上午8:30至9:30,“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2013年年会”开幕式在西安东方大酒店三楼东方厅会议中心举行,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叶涛主持了开幕式。开幕式分为中国民俗学会会长致辞、宣读中国民俗文化产业中心成立决议和机构人员名单、中国民俗文化产业中心成立揭牌仪式、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颁奖仪式等几个环节。
  中国民俗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在致辞中指出,中国民俗学会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咨询机构,在成立30周年以来,团结了全国广大民俗学工作者,在做好民俗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同时,积极参与到国家文化建设当中,已经成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非常重要的一支学术力量。当前民俗学学科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民俗学在教育部系统的学科分类中的学科归属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取代民俗学学科的危险性发展倾向等。他认为,虽然这是学科发展中的正常现象,但需要民俗学界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将问题转化为动力,将危机化解为机遇,为民俗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朝戈金在致辞中强调,刚刚闭幕的中国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而民俗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中最具活力、最具特色、最有发展前景的组成部分。为充分发挥中国民俗学会的学术优势,本届年会还成立了作为学会二级专业学术研究机构的中国民俗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上午开幕式之后为研讨会主旨报告阶段。主旨报告由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刘德龙主持,由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柯杨担任评议。共有五位学者做了大会报告:《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文化修复与维护》(辽宁大学文学院乌丙安);《族源记忆与文化认同——以清江流域土家族谭姓为例》(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传播学院林继富);《探索传统民俗在现实运用中得到再现与延续的可能性——以西安为例》(西安社会科学院民俗文化研究所赵宇共);《网络时代的谣言研究——为辟谣而造谣》(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施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学术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朝戈金)。
  11月16日下午至17日上午为本次年会的分组报告环节。来自民俗学不同研究阵地不同研究方向的诸位学者,在4个分会场展开了热烈的研讨。共围绕以下12个专题:“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理论与实践”、“民间信仰的理论探讨与个案分析”、“生活民俗与民族历史变迁”、“民间工艺与民俗文化”、“节日文化调查与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人生仪礼的调查与研究”、“区域民俗的调查与研究”、“古代文学与民间文学”、“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民俗博物馆与民俗史”、“民俗文化产业的理论与实践”等。这些专题涉及当下民俗学学科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前沿话题,当为我国民俗学研究现状分析与反思的集中“展演”。
  本届年会继续遵行节约、环保的原则,采用无纸化办公方式,所有与会代表的论文均发布在中国民俗学网“2013年年会专区”中,正式参会代表在年会期间的所有会场,可通过无线网络下载全部论文并凭密码阅读浏览,既保护了各位作者的知识产权,又切实做到了环保便捷。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还对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法门寺文化景区进行了历史文化考察。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