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民俗文化呼唤更多包容
来源:南方报网 | 发布日期:2013-03-12 |
在城市化的滚滚车轮下,悉心呵护一座城市的传统民俗文化,需要现代文明秩序手下留情。刚刚过去的元宵节,佛山民俗“行通济”再度吸引60多万人的参与,甚至受到央视关注。然而,“行通济”多年的网友却发出了另一番感慨,这项活动还是“斋”了点。
究其深层次原因,市民不过瘾之处,或许正是佛山传统民俗文化正在或者即将遭遇的瓶颈。经过多方考察论证,有关专家也认同元宵行通济的佛山味、民俗味正在减少。笔者以为,以行通济为代表的佛山传统民俗瓶颈,正集中地表现在传统民俗的流变与现代城市文明的冲突。
一个事实是,不论佛山的人口结构和城市格局发生怎样的变化,通济桥之于佛山人,不仅仅是一座曾经架设于四通八达水网之上的交通桥,更是一座历经数百年深层文化积淀的文化桥,是佛山“九出十三归”乡规民约的所在,是延续至今凝聚佛山民间文化的力量所在。
但另一方面,每年浩浩荡荡的“行通济”活动中,城市和城市管理者无疑承受了组织管理、安全保卫、市容卫生等诸多方面的压力。一些部门负责人曾向笔者坦陈,行通济成为开年后需要应对的第一大“考验”,常常是提前部署演练、应急处置等,活动搞完后才能长出一口气……的确,在现代文明秩序的语境中,讨论也一度集中在行通济的时间不要太集中,沿街摆卖要保持高度的规范秩序,行通济扔生菜这一“陋习”要改变,甚至要讨论是否要取消生菜池。
笔者以为,基于城市管理角度出发,简单将扔生菜定位为“陋习”、高度规范沿街摆卖秩序等,相对传承数百年的民俗文化,难免有简单粗暴之嫌。君不见,新老佛山人行通济释放出的快感与幸福感,不仅是走过短短的小桥,更体现在齐齐转动的风车和生菜高高抛出时的弧线。
这种感受得到了民俗学者的认同。一位专程前来体验行通济的广州学者说,行通济时沿街沿路的各式叫卖、人潮涌出通济桥时风车金光闪闪迎风转动的壮观、甚至是大家围着生菜池齐齐抛出生菜时的狂欢,是最吸引人的佛山特色。
当然,此间也有民俗学者认为,从史料分析,历史上的行通济伴随有商业的兴旺,并没有扔生菜的记载,事实上,民俗具有一定传承性的同时,也在不断发生流变,最为传统的硬币掷石龟就演变为奋力抛生菜。可以说,行通济中,“九出十三归”与狂欢的文化张力,外化成挤人群、举风车、抛生菜等行为习惯。
当全家人走过通济桥后,争先恐后奋力向生菜池顶端抛出生菜时,那种欢乐是其他活动难以获得的,那是释放的快乐,也可以说是佛山幸福的味道,就像不少微博网友在行通济之时发出了来自心底深处的呐喊:“我爱佛山!”试想,如果再没有了沿街商贩的热情叫卖、没有了拥挤的人群、没有了抛出生菜的欢乐,这项传统民俗活动的仪式感和现场感将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