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山西吉县人祖山发现疑似女娲遗骨

“女娲遗骨”引发热议:草率认祖宗 背后为牟利

中新网 2012年06月12日 15:58 来源:新华日报

  日前在山西吉县人祖山娲皇宫女娲塑像下发现的“皇帝遗骨”,被专家认为可能属于传说中史前“三皇时代”的“娲皇”遗骨。尽管采用了同位素测年等实证考古办法,尽管有权威人士如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张柏等23位考古、历史、神话、民俗专家考察形成共识,但发掘出“女娲遗骨”的消息,还是让人一时难以接受。有网友评论说:真没想到存在于古老神话中的、存在于传说中的人物都能被发现遗骨,如此伟大的考古发现大大挑战了人们的想象力。

  考古研究本该是一件非常严谨的事情,仅凭成人头骨为6200年前的鉴定结论,外加一个明代当地人的墨书题记就证明了女娲遗骨的存在,就急急忙忙地认祖归宗,这是不是有点儿太草率了?山西娲皇宫作为明代的文化遗址保存,是站得住脚的,明人认为那是祭祀娲皇的场所,也仅此而已,由此断定那就是女娲遗迹,则缺乏有力证据。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就发微博说,“从文献上讲,女娲的传说不是信史。即使真发现了六千年前的遗骨,只能证明六千年前存在这样的人,却无法证明此人是谁。明朝人的题记也不可信。明朝离女娲时代少说也五千多年了,对如此遥远的事,不要说明朝人,就是汉朝人的认定,也不能当确切证据的。”曾长期在山西从事考古发掘工作的北大考古学教授刘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说,“在中国,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人骨很多,未必都要与所谓‘三皇’时期联系起来。所谓‘三皇’、‘五帝’目前看来还都只是传说,都很‘玄’。所以,这个是不是女娲的骨骸,我可不敢说。”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撑就下结论,这样的认定未免有些儿戏,显然与考古应有的严肃性相差太远。

  倘若仅仅是对过去历史神话的文化考究,也就罢了。但细细观察此次“重大考古”的前前后后,总会发现“娲皇遗骨”背后所隐藏的经济密码。媒体报道此事时,配了一张专家论证会议图片,上面有一条横幅“人祖山考古文化旅游开发鉴评听证会”。如今,已经有专家提议未来几年在人祖山建设祭祖广场、朝圣天阶和史前人类博物馆,并修复人祖庙和伏羲庙,作为旅游项目;娲皇宫前古称卧云台的巨石上的方、圆两个石窝、棋盘和小柱洞,也已经被附会成女娲和伏羲观天测斗、创造八卦、制定历法的证据;更令人遐想的是,参与人祖山考古工作的单位,就有一家旅游开发公司。由此可见,所谓的“娲皇”遗骨,又将成为当地带动旅游发展的一个重大由头。这就如同当年曹操墓真假之辩时,人们所发出的质疑声音,想让曹操来,曹操肯定会来。“娲皇遗骨”恐怕又是一起浮躁考古、轻率认定的功利标本。

  从网友的调侃中就可以看出,大家对所谓的女娲遗骨发现一点都不“感冒”。大家心里都清楚,发现女娲遗骨,无非是近年来愈演愈烈的“神话联系现实”的考古闹剧中的又一出“新戏”。女娲遗骨是不是真的并不是关键,关键是通过这个疑似的女娲遗骨可以成功地把公众的目光吸引过来,为下一步“考古搭台旅游唱戏”打下坚实基础,这就足够了。我们的考古研究会不会在一次次地证明神话人物确实存在中得到长足发展,大家还不敢确定,但是,吉县一定会因为能坐拥女娲遗骨而横扫游客的腰包,让当地旅游经济好好火一把。恐怕也正因如此,吉县才会这么卖力地宣传,至于这样的考古发现对文化、历史是否会造成负面影响,他们也许不会太关心。

  近年来,几乎全国各地都在削尖脑袋抢占历史名人资源,有些地方甚至已经到了争夺虚拟人物的地步。可在几乎所有的名人故里争夺战里边,各地均摆出了一副功利至上的姿态。其中,“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被地方政府毫无保留地接受,并成为指导他们工作的内在逻辑。

  恰恰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专家却频频现身于文物开发现场,要么为文物遗址乱作背书、涂脂抹粉,要么为旅游开发歌功颂德、奔走帮闲,失去了作为学者的独立判断和身份意识。而这种学术和权力的联袂唱双簧,直接导致了功利主义在文化领域的盛行。有利可图,便盲目追求,哪怕是虚构的神话人物,都要变为筹码;反过来,若文物成了政绩冲动的“路障”,他们会一推了之,就像大理1300余年的古城墙。当文物经济的马达已经发动,利益车轮就难以阻挡。此时,所谓的娲皇遗骨,终究只是被消费的文化器物而已。

  所以,根据山西娲皇宫这么一点考古材料,就断定这是某一传说时代的历史遗存,太不严肃,也太不科学了。这样杜撰的东西,没有学术价值,只是根据考古发现和古代传说的某种对应关系,就轻易断定一个历史传说的可靠性,对中国历史学和考古学,只能是一个恶劣的典型,对学术的伤害很大,也在国际上影响中国史学和考古学的形象,不得不郑重对待。

  正因如此,我们真的没有必要去和专家们争论女娲遗骨的真假,还是留出时间和精力多替其他打着和吉县同样算盘的地方操操心吧。吉县找到了女娲遗骨,毫无疑问是占了先机,你让别人怎么办?女娲的皇宫,孙悟空的故里,这样的闹剧层出不穷归根究底还是因为一些地方政府将学术做成了经济,把考古做成了旅游,在一开始做考古挖掘的时候就没有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来对待,一心想着怎么出名,怎么创收,至于学术的进步则完全不在考虑之列。学术就是学术,不要掺杂任何经济利益,否则,只会把学术做成了笑话。

  马桂路 张敬伟 温国鹏 马想斌

TOP

山西“女娲遗骨”引争议 当地否认炒作旅游

2012年06月12日 15:1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太原6月12日电 (胡健)近日有媒体报道,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张柏等23位学者称山西发现“女娲遗骨”,引发强烈关注。此后又有媒体跟进,称该考古活动与当地旅游项目挂钩,系炒作行为。山西吉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彦章在接受中新网采访时对此予以否认。

  6月3日至5日,来自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张柏、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等国家省市的23位著名考古、历史、神话、民俗学家,就人祖庙发现的6200年前“皇帝遗骨”和文化遗存,在山西吉县举行人祖山考古文化旅游鉴评听证会。与会专家通过现场考察、会议论证等形式认为:吉县人祖庙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祭祀女娲的考古遗迹,根据北京大学C14测年为6200年前的测定结论和明代当地人的墨书题记,可能属于传说中史前“三皇时代”的“娲皇”遗骨。

  此后,北大考古学教授刘绪公开质疑“女娲遗骨”一事,他表示,所谓“三皇”、“五帝”目前看来还都只是传说,都很“玄”,是否为女娲遗骨无法确定。

  此说法也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员许宏的肯定,他对中新网记者表示,女娲只是一个神话人物,属于文化记忆。对于是否为“女娲遗骨”也没用充足的历史材料支撑,只是地理位置上的一种关联和猜想。

  王彦章介绍说,娲皇宫属于人祖山风景区的一处旅游景点,当时邀请了一些专家来参加人祖山考古文化旅游鉴评听证会,专家们根据考察论证,并结合“木函”上记载的文字,推断该遗骨可能为女娲遗骨,6200年的时间也有足够的科学支撑,不存在炒作一说。同时,王彦章认为旅游产业都是以文化作为支撑,挖掘景点的文化内涵并无不妥。

  12日,研究女娲文化15年的当地学者李思义向中新网记者表示,神话也是一种科学,希望此事件可以将女娲从神话带入历史。下一步,收集历史证据的工作还将继续进行。

  上世纪70年代,李思义曾担任吉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一职,现为国家一级编剧。他认为,全世界个民族的祖先都是以神话形象流传下来的,都没有找到自己祖先带有文字性的考古证据,唯独中华民族在山西吉县人祖山娲皇宫发现了可能存在的祖先遗骨。从此,女娲有可能将走出神话,走进历史。

  1984年的一次考古发掘中,在吉县娲皇宫女娲塑像下发现遗骨,该遗骨包以黄绫,盛于木函。“木函”墨书写道:“大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天火烧了金山寺,皇帝遗骨流在此,十六年上梁立木。……皇帝遗骨先人流下”。

  李思义表示,该遗骨发掘于女娲塑像下,并附有文献记载为“皇帝遗骨”,由此判断二者有一定关联,初步认为该遗骨可能为“女娲遗骨”。木函题记中“皇帝”之说,可能是某代或最后一代女娲,是后人对母系社会首领女娲崇高地位的追称。所以这个遗骨,无疑是明朝人认为的“娲皇”遗骨。(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