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闯关东”的民间记忆

“闯关东”的民间记忆

中国公路网 2011-04-15  《中国公路文化》

王丹青

--------------------------------------------------------------------------------

  2 0 0 7年,一部由一位“闯关东”的山东老人临终前讲述、历经3位整理者6年搜集、整理的长篇歌谣《王宝川下关东》一书,终于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该书以近9000行的诗歌方式,讲述了清朝后期山东农民王宝川一家几代人“闯关东”、开发东北、抵抗侵略的艰难历程。有关专家称,《王宝川下关东》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汉族最长的一部民间史诗,是口头文学的重要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复原的记忆

  当”闯关东”的人和事都随历史远去,民间记忆也越来越模糊的时候,《王宝川下关东》的抢救和整理,无疑复活了其间的很多记忆。

  那个生于泰山脚下王家疃村、20岁就出门“闯关东”的山东人王宝川,并没有特殊的经历,他被记住,或者,成为这首叙事歌谣的主人公,只是一件非常偶然的事情。至今,人们仍无法确定,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过王宝川。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在“闯关东”路上经历的苦难是真实的,是值得被记住,且会一直流传下去的。

  这部流传于吉林白山一带,由底层民众口口相传的歌谣,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偶然被发现。

  那时,持续数百年的“闯关东”大潮早已停止,发生在“闯关东”路上的那些普通人的故事也逐渐被淡忘,而抢救和整理这部歌谣,就成为恢复有关“闯关东”民间记忆的一部分。

  按照《王宝川下关东》的唱词,王宝川出生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是遗腹子。饱受旱涝之灾以及兵匪侵扰,王宝川家乡的村民们纷纷“闯关东”。“谁下关东谁是好汉”、“土地多的不得了,树密的不得了”,有棒槌、紫貂、乌拉草等宝物,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非常怪异。

  凡此种种,让王宝川心里长了草,“做梦都在关东山里跑”。长大成人的王宝川与临家姑娘顾小贤情投意合,可谓青梅竹马,却被母亲棒打鸳鸯,被迫娶了逃荒女衣志花。顾小贤独自离家“闯关东”前,王宝川送她一对银耳环,作为定情物,也是“再见面时的证见”。两年后,王宝川也去“闯关东”。几年间,妻子被侵华日军掠走、母亲上吊自杀、儿媳饮弹身亡、儿子出走失踪。一直在路上奔波的王宝川始终没有放弃心中的念想,一路走,一路寻,终于找到了失散20多年的恋人顾小贤。“八月八”这天,俩人举办了素淡的婚礼,“只是一样东西不一般”,那就是顾小贤戴在耳朵上的银耳环,一个闪银光,一个闪红光。

  传唱的歌谣

  1984年,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民间文学研究会等单位,决定汇集和编纂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民间文学,出版《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和《中国谚语集成》。

  这个浩大的文化工程俗称“三套集成”。数十万人参加了这次民间文学的普查采录。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区的中学教师关铭文就是其中一个。

  1991年春,关铭文遇见了当年85岁的农民刘海源,《王宝川下关东》也被挖掘了出来。

  “正月里来,家境贫寒,一心下关东去挣银钱。求亲戚告朋友借钱几吊,东邻家西舍家来帮盘缠。撇老母在家中不能尽孝,撇妻子在闺房独受孤单??”一个唱,一个记,很快,这些关于“闯关东”的民间记忆碎片被整理、拼凑,成为情节曲折且丰富的长篇歌谣。

  白山市委和吉林省文联、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专家们认为,此歌谣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但是,这是不是一部民间传唱的“闯关东”口述史呢?若有唱本传承下来,那就没有整理的必要。

  刘海源说,《王宝川下关东》是他在长白山里伐木时听一个记账的山东师爷讲唱的。得知这个线索,白山市文联副主席李鸷鹏立即赶赴山东,在当地的文联、图书馆、档案馆等处广泛调查,最后确认没有这种唱本,《王宝川下关东》纯属口头流传的长篇歌谣。而王宝川的原型是否为那个山东师爷,还是一个谜。

  在不断的采访过程中,关铭文了解到,刘海源1906年出生于山东登州,16岁时随父亲“闯关东”。他没念过书,之所以能记住几千行的歌谣,除了记性好以外,最重要的原因是,歌谣里王宝川的许多经历,刘海源感同身受。据关铭文说,讲唱到最后,老人甚至把自己在长白山里伐木的亲身经历,和王宝川的故事糅合在一起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王宝川即刘海源自己。

  并不太晚的抢救

  从1991年春天开始,工作之余,关铭文一有空就去刘海源家听他唱歌,断断续续有几十次。

  1995年以后,年事已高的刘海源时常神志不清,只能叙述故事的梗概。1997年1月20日,刘海源在差8天就到他91岁生日时去世了。在这之前的6个月,老人留下了他生命中最后一张照片。老人盯着相机镜头,身子左倾,刀刻斧凿过一般的额头上,须发像蒙了霜雪,嘴巴微微张开,想要说些什么。

  在老人去世前记忆尚好的5年间,经过40多次的搜集采访,关铭文根据先后整理出的3434行,确定这部长篇歌谣基本上是“三三四”的节拍,读起来琅琅上口,不仅记录了王宝川自己的命运,而且还记录了关东丰富的民俗人情。由于是断断续续搜集来的,有的地方重复,有的地方衔接不上。关铭文把整理出来的内容穿插、组合在一起后,又去找刘海源核实,把整理稿一句一句地念给他听,直到老人点头说“很好!”

  在整理王宝川木帮期间的生活部分时,关铭文除了听刘海源老人口唱外,又采访了一些长白山区的老木把。而且,关铭文本人也有11年的伐木工作经历,他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将木帮生活部分从原来的千余行扩展到3000行。在专家的指导下,本着尊重刘海源讲述的原则,关铭文和李鸷鹏又对歌谣进行了进一步的整理和扩充,几易其稿,《王宝川下关东》终于完成了近9000行的文字量。

  1990年代末,《王宝川下关东》基本整理完成,少量段落被选进《中国歌谣集成.吉林卷》中。但是,由于受出版经费的限制,书稿迟迟不能印刷。直到2006年,才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少量印刷出版。

  “ 早发现一两年就好了, 但也幸亏发现了。”关铭文遗憾地说,“再早10年吧,我估计还能收集一些类似的民间歌谣,但当时收集的时候已经晚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