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民歌依然活俏浪逗 且在唱法上呈现出多样性
中国新闻网 2009年12月22日 10:43 来源:辽宁日报
12 月18日,由省文化厅主办的我省首届东北民歌节在辽宁大剧院落下帷幕,来自全省各市的140余名歌手在四天的时间里一展歌喉,竞相演唱东北民歌。首届东北民歌节既是一次展演,也是一场比赛,但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一次走近东北民歌的机会,让我们重拾记忆,重新梳理东北民歌的脉络,发现东北民歌的新生。民歌节期间,记者采访了本届东北民歌节评委、沈阳音乐学院教授龚荣光。
东北民歌依然活俏浪逗
东北民歌是指流传于东北三省汉族小调的统称。东北民歌的特点一般音调高亢嘹亮,气韵悠长,旋律活泼明朗,节奏规整,接近自然语言形态,音乐形象鲜明生动,反映了东北人民开朗的性格与丰富的生活情趣。
东北民歌始终与时代生活紧密相连,1955年之前,东北民歌只是在寻常百姓、民间艺人中传唱,词曲作者与演唱者均来自民间。从1955年开始,东北民歌进入专业艺术团体,有越来越多的音乐工作者从事东北民歌词曲创作与演唱。 1955年,第一届中国音乐周在北京举行。东北民歌《小拜年》、《绿叶配红花》在音乐周上获奖。
东北民歌记述了东北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以及精神风貌。民歌承载着民族的、地域的、历史的、文化的珍贵记忆,从这个意义上说,传唱民歌就是传承历史文化记忆。
从内容上看,东北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东北民歌的内容常常是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以及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在调式上,东北民歌以小调为主,以宫徵调式为多,也有商羽调式;在旋律上,东北民歌的曲首往往是同音反复、或使用重复的表现手法。此外,东北民歌在表现手法上还有三个突出特点:第一,运用四季、五更、十二月来连缀多段唱词,形成分解歌的形式。比如《正对花》、《反对花》,表现出较强的艺术性。第二,衬字衬词的使用是东北民歌的特点,表现出东北人特有的诙谐、风趣。第三,舌尖颤音贯穿全曲,加上模仿锣鼓声所使用的衬词,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东北民歌“活”、“俏”、“浪”、“逗”的特点以及高超的演唱技巧。
一些经典器乐曲也源于东北民歌。二胡名曲《江河水》于上世纪60年代初问世以来,风靡全国。其实,《江河水》这首乐曲是根据东北民歌移植改编而来的。还有许多演奏家将东北民歌《摇篮曲》、《回娘家》、《月牙五更》、《瞧情郎》分别改编为小提琴曲、唢呐独奏、板胡曲、爵士乐等。
民歌不再仅用民族唱法唱
在我省首届东北民歌节上,记者发现,东北民歌的演唱形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开始变得多种多样。在大家的印象中,民歌似乎只能用民族唱法演唱,而参加我省首届东北民歌节的许多歌手却是用通俗唱法,甚至用美声唱法来演唱的。像《摇篮曲》就运用了民族、通俗、美声三种唱法,其中,辽宁歌剧院的歌手还采用了男女三重唱的演唱形式。
那么,民歌的演唱方式为何会产生这样的变化呢?龚荣光教授说,民歌的题材形式、音调素材、风格色彩、表现手段都是在不同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生活方式的影响下形成的。运用民族、通俗、美声三种唱法,以及多种演唱形式演唱民歌,这种新趋势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生活的丰富、大众欣赏需求的不断变化而产生的。龚荣光教授认为,欣赏群体的多元化导致民歌创作演唱方式的多元化,民歌创作演唱方式的多元化导致受众面日益扩大。
记者采访了几位现场观众,他们说以前没有听过用美声唱法唱民歌,但听过之后感觉还不错,挺新颖的。对于用通俗唱法唱民歌,现场观众表示很好听,并且保持了民歌的韵味,也便于音乐爱好者学习传唱。
新民歌吸收了流行元素
“东北民歌的创作演唱已经在传统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了。 ”龚荣光教授如是说。前来参加我省首届东北民歌节的葫芦岛市艺术团就带来了新创民歌。“大东北有条大辽河/源远那个流长/曲曲折折……”这首旋律大起大落的歌曲就是葫芦岛市艺术团副团长乔树军作曲的新民歌 《大东北有条大辽河》。谈到新民歌的新特点,乔树军认为,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新民歌的内容与时代接轨,具有很强的流行性;第二,新民歌具有很强的艺术性;第三,新民歌在唱法上呈现出多样性。歌手田松告诉记者:“每次演唱新创作的民歌都很兴奋!”老民歌固然经典,但新民歌却能及时传达出时代的强音。
本报记者 王臻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