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民俗学考证

爱东兄的说法应该更细节些。

实际上就是一个人在清明时节找酒喝,并不是一个人去上坟,心里很悲悲泣泣,且不说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主要是他不是去上坟。上坟主要是带着酒、肉,祭过祖先的人叫做“作肉”,就是有福气的,祖先喝过的酒,我们叫“作酒”,这些酒肉是不能浪费的,一定要吃掉,所以唐代形成的习俗就是先去祭祖,然后把这些酒肉吃了。如果写这首诗的人应该自己拎着酒,不然是违背常理的。所以这首诗词可以肯定的是即便是杜牧的,也不是去上坟。

施爱东:不可能,刚才说了,上坟不可能不带酒,而且,没有一个人上坟的道理,上坟肯定是要全家人一起去的,至少是男丁都得去,哪有一个人,什么也不带,就去上坟?上坟不仅要带上酒肉,而且一定要带上锄草的工具,给坟上土、锄草、挂纸,没有空手去的道理。所以,可以十分肯定地说,绝不是去上坟。

爱东兄的说法,感觉有些似是而非,尚未说清楚,过于武断。比如分祚肉,通常是家族的事,私家上坟祭祖,何来分祚。另外是否是否就是清明上坟来分?有冬祭/春祭,更多是祠堂之祭。而祠祭基本是明中叶以后的事。之前平民百姓最多也就是五服之内之祭。爱东应该告诉我们,唐末祭祖习俗是如何的,分祚肉的起源和流变如何,不同地区的差别是如何。否则这种不能叫考证,只能叫猜测。此外,上土,挂纸,各地习俗是不一样的,唐代是否也如何,不同地方的差别如何。否则容易用后世的清明习俗还猜想前世的习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