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要饭的不要枣花子--穷bie”刚从老妈那里学到的一个歇后语,“枣花子”是过年蒸馍时用面做的如“鲤鱼跳龙门”之类的图案,上面点一些红枣,又称“枣山”,很大的一块,放在堂屋条几上,送老天爷上天时,让他登着“山”上。至于这个歇后语,有个典故,说一小孩晚上吃枣花子,不小心掉尿罐子里了(掉的是枣花子,不是小孩,老妈讲时,我以为都掉进去了),他妈捡起来说:别吃了,留着“打范”要饭哩。这话正好被一个走到她门口要饭的听到,从此要饭的就不要枣花子了。说到要饭的,老妈竟跟我提起一段从没跟任何人提过的往事,她小时候(大约七岁,应是1964年)也要过饭,那时我姥爷是知识分子,被划成“右派”,工分低,又不会偷不会抢,特别是到春天,全家都没饭吃的了,姥姥姥爷放了工就去要饭,老妈和大姨大早上就开始了,到附近沈丘县去一村一村挨家挨户地要,七岁,一天来回走三四十里路。有一次,在白集看见她姥爷,老妈要喊,大姨不让喊,嫌丢人。还有一次两人分头要,老妈被狗吓哭了,哭着跟人家说:我找俺姐……人家看小孩子可怜,多少都会给点,晚上回家,一家人围着一堆馍头子,啥样的都有,先捡好点的…要了三年多!这算是老妈的口述史吧,她同意我写文章,那时候要饭不算丢人,那是社会造成的,现在还要饭的,就颇受人争议了。(今晚又断电,有点跑题,有空再挪别的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