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非遗保护的宁波模式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现场
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等领导参观宁波市非遗保护成果展
2011年12月8日至10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在浙江宁波召开,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等领导出席。来自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厅(局)的领导和先进单位代表出席了会议。
会上,宁波市作了《构建非遗保护“三位一体”,促进非遗事业传承发展》的典型经验介绍。强调各级名录项目、传承人、传承基地相互联动,非遗展示馆建设国家、集体、个人相互联动,非遗生产性保护政府、企业、社会相互联动,非遗生态区保护整体性、传承性、持续性相互联动,形成“三位一体”保护体系。这一模式引起了与会成员的强烈反响。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肯定了宁波经验的典型性。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马盛德认为,宁波的非遗保护工作走在浙江前列,有一些还走在全国前列,对非遗司今后制定相关政策,开展工作很有启示。会议代表纷纷表示,宁波“三位一体”在持续性保护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尤其是3个“三位一体”现场具有震撼力,对自身工作很有启发。
近年来,宁波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创新实践,积累经验,探索规律,“三位一体”保护模式推出3年多来,全市建立了市级以上传承性、传播性“三位一体”项目208个,有21项非遗列入国家级名录,象山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被文化部批准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通过“三位一体”建设,大大激发了传承人和学校、企业、旅行社、行业协会等单位的保护积极性,使一批濒临消逝的非遗项目重获新生,实现了大部分非遗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如“三金一嵌”传统工艺全部与市场接轨,恢复传统生产;奉化布龙、宁海耍牙、宁波走书、甬剧、木偶摔跤、犴舞、北仑造趺、渔民号子、奉化吹打等众多非遗项目,或走出国门展示风采,或进入校园培育传人,或登上舞台成为精品……
文化部非遗司司长马文辉参观朱金漆木雕传承基地
2008年,民间艺术团在土耳其进行奉化布龙表演
实施“三位一体”保护——做到非遗项目、项目传承人、传承(传播)基地三联合
在“三位一体”保护模式推出以前,宁波与各地一样,对项目、传承人和传承(传播)基地分开进行申报和评审,并没有把三者紧密联系起来,导致项目、传承人与传承(传播)基地相互脱节,不少非遗项目的保护陷入困境,如慈城年糕虽然相继进入省市级名录,由于当时只有项目,没有代表性传承人,也缺乏具有能力承担保护和传承该项目的单位,一时间项目如同摆设,无人问津。2005年,奉化吹打成功申报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由于演奏难度大,许多年轻人望而生畏,传承人汪裕章想传艺而不得。要解决此类问题,关键之处是要厘清项目、人和保护责任单位之间的关系。2008年,宁波率先创新性地把项目、传承人和基地三者纳入非遗保护整体。保护主体落在基地,将传承人纳入传承基地的“单位”管理。同时规定,只有在基地中承担了传承义务的传承人才有资格成为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同时拥有传承人和具备基地才能列入代表性名录;基地必须聘请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
“三位一体”保护模式突破了传统的非遗保护运作管理模式,把非遗的保护、保存落实到具体的单位和个人,每个传承人都不再是游离于组织的社会人;每个基地都传承或传播一个以上非遗项目,项目、传承人和保护单位的责、权、利明晰,依存度加大,构成了一个目标一致、分工协作、联合发展的共同体。围绕“三位一体”的个体差异,还制定出台了内涵、要求和目标各不相同的“五个一”。其中项目的“五个一”为:一份保护方案、一个基地,一个展示平台、一本普及读物、一份档案资料;传承人的“五个一”为:一份计划、一批学员、一批实物及资料、一项展示展演活动、一项创作成果;基地的“五个一”为:一套工作班子、一个传习场所,一笔保护经费、一批保护成果、一个专家指导组。为确保“三位一体”保护模式能真正落到实处,在规范管理的同时,实行严格的考核和奖惩制度。由市文化主管部门通过对照“五个一”内容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给予奖励,采用以奖代补形式,将奖金委托基地管理,基地根据传承人传习授徒情况以授课费等形式发放给传承人;对考核不合格的采取警告、限期整改,直至摘牌等措施。
实施“三位一体”保护措施后,老字号企业——冯恒大年糕厂成为了慈城传统年糕制作技艺的传承基地,掌握独特工艺水平的谢大本为代表性传承人,并由传承基地聘用传承人担任技术总监,将传统年糕的工艺流程作为基本生产要素,生产工人在学习传统年糕的制作技艺的同时自然成为项目传承人,原来不足10人的传承人队伍壮大到目前的200余人。而奉化吹打也找到了传承基地——奉化市萧王庙街道中心小学,小学聘请汪裕章为“奉化吹打”老师,学校每年投入经费5万元,授课160次,组成了30多人的学生乐队,目前已能完整演奏奉化吹打传统曲目。
象山非遗工作者在调查盐文化
2010年6月,金银彩绣传承基地的现场表演
创建非遗展示馆——做到政府、企业、个人三联建
宁波市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的同时,以建设非遗展示馆为载体,积极开展传播工作,形成了规模效应。在建设非遗展示馆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宁波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坚持做到政府、企业、个人多方联动,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模式。目前,宁波全市已建成50余家非遗展示馆,形成国助民办、合作联办、民企民办等多样化的运作模式。
国助民办模式的基础是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兴办民办展示馆,在规划建设、土地征用、规费减免、从业人员职称评定等方面,享受国有博物馆同等待遇。2008年,鄞州区率先在全国出台了鼓励民办展示馆发展的扶持政策,对于由个人和民营企业出资筹建、建筑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的民办展示馆,给予每平方米300元至500元的一次性补助。同时对免费和低价收费的展示,给予经费补助。之后,宁海、余姚、慈溪等地也出台类似政策,在全市形成了建设民办展示馆的强大动力。宁波市人民政府即将出台的《关于促进我市民办博物馆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十二五”期间市级财政将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博物馆、展示馆建设,今后政府对民间办馆的扶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合作联办模式的基础是合作各方加强组织、整合资源,发挥整体优势。“十里红妆”博物馆的两次建设都是由政府投入博物馆场馆建设,而藏品则由何晓道等个人提供,并由何晓道等负责运行,运行经费由政府买单。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设在鄞州区下应街道湾底村,内设有历史馆、精品馆、民俗馆,实现了政府、乡村、企业三方共营、共取所需的合作。宁波服装博物馆1998年由宁波轻纺城集团公司发起建设,为了更好地运营和展示,2007年,鄞州区政府在下应街道投资建设新馆,同时增设事业性质的博物馆管理机构。此种模式的特点在于国有投入较大,民办方面风险性小,政府决策意向性明确,政府与民间双方实现共赢。
民办民营模式的基础是企业家、收藏家或传承人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丰富的藏品,展示馆的日常运行经费主要依托企业和个人支撑,企业和个人投资的主要目的是借助展示馆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拓展企业多元发展。如东方造像艺术馆和越窑青瓷展示馆的创办者身兼企业家和传承人两种身份,明贝堂中医药博物馆开馆一年吸引了参观者1.5万多人次,不少人通过参观博物馆后与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
2011,“月园赏圆月,赏乐唱团圆”月湖月园曲艺专场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沈守良在基地传授姚剧表演技艺
设立非遗生态区——做到整体性、活态性、可持续性三统一
宁波市在“三位一体”保护顺利推进的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厚、存续状态良好的区域进行整体性保护,实现由单个项目保护向“项目群”保护的深化工作。近年来,宁波市借鉴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生态博物馆”“生态村”的建设经验,对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目前,宁波有国家级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省级实验区1个,市级实验区5个。其中象山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2010年6月被文化部批准的我国第8个、浙江省唯一的国家级实验区。各生态保护区按照宁波市统一部署,结合当地工作实际,依靠专家,正在抓紧制定具有科学性、前瞻性、系统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区保护规划。
国家级象山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范围涉及象山县全境,主要由三大块构成,即石浦—东门岛核心保护区,晒盐技艺、妈祖信仰、徐福东渡传说等特殊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象山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有着非常独特、丰富的资源,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00多项,其中5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样高密度、高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群,最适合的保护模式就是文化生态区保护。日前,《象山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总体规划》初稿已经完成,该《规划》进一步理清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工作思路和目标,分析了整体资源和文化生态,制定了具体的保护方法和工作举措,如注重加强对传承人的重点保护,通过对保护区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和命名,提供必要的传承场所,资助开展授徒传艺、教学交流活动等,优化对传承人的服务和管理等,《规划》还规定要加强对区域内原住民生活方式的保护,如挖掘渔文化资源,引导恢复“三月三踏沙滩”、渔民开洋、谢洋节等传统节日,支持妈祖信俗、如意信俗、渔师信俗等民间信仰,发展渔歌、渔曲、渔戏、渔鼓、渔灯等艺术形式,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今后,宁波还将在中心城区选择人文环境较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密集、传承人集中、群众保护意识较强、基础设施较优的历史文化街区、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在各县市区选择一批遗产资源独特、受现代文明辐射较少、地形地貌相似、历史渊源相近、风俗习惯相似的区域,建立泛行政区域的文化生态保护区。
镇海“唱新闻”传人徐康振正接受普查资料录制
加强生产性保护——做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三联动
针对非遗的活态性特点,在推进宁波市非遗保护与传承中,注重加强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已初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良好格局,开始出现“传承能力增强、项目业态扩展、品牌影响提高、资源利用延伸”的态势。仅以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为例,宁波市现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生产企业10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传统工艺生产企业84家,2010年年底完成工业总产值26.9亿元,实现销售产值26.2亿元,实现利润1.12亿元。
宁波市财政每年从市产业发展基金中安排1000万元,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3年来,累计对符合政府重点支持方向的非遗产品、服务和项目累计发放补贴800多万元。2010年,宁波市命名了首批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进入基地的文化企业、机构和项目享受政府的各项文化扶持政策;对一些群众基础较好、有一定社会需求的非遗项目,采取保护核心技艺、完善相关产品和刺激市场需求等方式进行生产性保护,提高其“造血”功能,增强非遗项目自身的活力,把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近3年,宁波市共策划包装非遗产业项目近40项,先后在国家文化产业网、义乌文化产业交易博览会和深圳文博会上进行推荐;宁波市还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本丰厚的优势,支持宁海东方艺术品有限公司、鄞州中艺雕塑厂等知名非遗企业,大力发展非遗生产性保护。(来源:中国文化报 记者:费伊)
文章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http://www.ihchina.cn/inc/fy_detail.jsp?info_id=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