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中国国家级传统民歌介绍

中国国家级传统民歌介绍

一。民歌的起源和发展
民歌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音乐,唱出了最早的民间歌曲——劳动号子。原始的民歌,同人们的生存斗争密切相关,或表达征服自然的愿望,或再现猎获野兽的欢快,或祈祷万物神灵的保佑,它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阶级的分化和社会制度的更新,民歌涉及的层面越来越广,其社会作用也显得愈来愈重要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赋予了民歌新的生命,民歌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劳动人民翻身当家做了主人,美好的前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这正像一个人在经过艰苦跋涉的沙漠旅行后,突然看到了碧波万顷的大海,人们的情绪激动了,歌不断从激动的心头流出来。人们用歌声唱出了对党、对毛主席、对新生活的无限热爱。人民创作了如《东方红》、《咱们的领抽毛译东》、《浏阳河》、《八月桂花遍地开》等传世之作。
  民歌在新中国的土壤上得到培育,像春天田野里的野花,连片密布,摇曳生姿。社会主义民歌创作的沃野展现在眼前,劳动人民的歌声冲天而起,响彻云霄。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歌的搜集整理工作,先后派出工作组对全国的传统民间文化,尤其是民风进行大范围的抢救挖掘工作。自1984年起,又开展了编辑《中国歌谣集成》工作。通过这些大规模的活动,使得流传于民间的歌谣得以典藏保存,为丰富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民间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传统民歌的分类
我国各民族的民间歌谣蕴藏极其丰富,民歌的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按民歌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六类,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儿歌、生活歌。
三.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以及民歌的不同风格色彩,中国民歌大体可以分为六个不同的风格色彩区。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
  2.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
  3. 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民歌区;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
  5.东北受萨满教影晌的狩猎文化民歌区;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
7.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
四.国家级民间传统民歌﹝包括民歌调子﹞目录
1      左权开花调    山西省左权县
2     河曲民歌    山西省河曲县
3     蒙古族长调民歌 内蒙古自治区
4     蒙古族呼麦 内蒙古自治区
5     当涂民歌 安徽省马鞍山市
6     巢湖民歌 安徽省巢湖市
7     畲族民歌 福建省宁德市
8     兴国山歌 江西省兴国县
9     兴山民歌 湖北省兴山县
10     桑植民歌 湖南省桑植县
11     梅州客家山歌 广东省梅州市
12     中山咸水歌 广东省中山市
13     崖州民歌    海南省三亚市
14     儋州调声 海南省儋州市
15     石柱土家啰儿调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16     巴山背二歌 四川省巴中市
17     傈僳族民歌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
18     紫阳民歌    陕西省紫阳县
19     裕固族民歌    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20     花儿(莲花山花儿会、松鸣岩花儿会、二郎山花儿会、老爷山花儿会、丹麻土族花儿会、七里寺花儿会、瞿昙寺花儿会、宁夏回族山花儿)    甘肃省康乐县、和政县、岷县 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乐都县 宁夏回族自治区
21     藏族拉伊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
22     聊斋俚曲    山东省淄博市
23     靖州苗族歌鼟    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
24     川江号子    重庆市 四川省
25     南溪号子    重庆市黔江区
26     木洞山歌    重庆市巴南区
27     川北薅草锣鼓    四川省青川县
28     侗族大歌    贵州省黎平县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
29     侗族琵琶歌    贵州省榕江县、黎平县
30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31     彝族海菜腔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32     那坡壮族民歌    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
33     澧水船工号子 湖南省澧县
34     古琴艺术 中国艺术研究院
35     蒙古族马头琴音乐 内蒙古自治区
36     蒙古族四胡音乐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
37     唢呐艺术 河南省沁阳市 甘肃省庆阳市
38     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 四川省茂县
39     辽宁鼓乐 辽宁省、辽阳市
40     江南丝竹 江苏省太仓市 上海市
41     海州五大宫调 江苏省连云港市
42     嵊州吹打 浙江省嵊州市
43    舟山锣鼓    浙江省舟山市
44    十番音乐(闽西客家十番音乐、茶亭十番音乐)    福建省龙岩市、福州市
45    鲁西南鼓吹乐    山东省嘉祥县
46    板头曲 河南省南阳市
47    宜昌丝竹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
48    枝江民间吹打乐 湖北省枝江市
49    广东音乐 广东省广州市、台山市
50    潮州音乐 广东省潮州市、汕头市
51    广东汉乐 广东省大埔县
52    吹打(接龙吹打、金桥吹打)    重庆市巴南区、万盛区
53    梁平癞子锣鼓    重庆市梁平县
54    土家族打溜子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55    河北鼓吹乐    河北省永年县、抚宁县
56    晋南威风锣鼓    山西省临汾市
57    绛州鼓乐 山西省新绛县
58    上党八音会 山西省晋城市
59    冀中笙管乐(屈家营音乐会、高洛音乐会、高桥音乐会、胜芳音乐会) 河北省固安县、涞水县、霸州市
60    铜鼓十二调    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贞丰县
61    西安鼓乐    陕西省
62    蓝田普化水会音乐 陕西省蓝田县
63    回族民间器乐 宁夏回族自治区
64   文水鈲子 山西省文水县
65   智化寺京音乐 北京市
66   五台山佛乐 山西省五台县
67   千山寺庙音乐 辽宁省鞍山市
68   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 江苏省苏州市
69   武当山宫观道乐 湖北省十堰市
70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十二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哈密地区、麦盖提县
71   南音    福建省泉州市、厦门市
72   泉州北管 福建省泉州市
73    陕北民歌                     陕西省榆林市、延安市
74    昌黎民歌                     河北省昌黎县
75    高邮民歌                     江苏省高邮市
76    五河民歌                     安徽省五河县
77    大别山民歌                   安徽省六安市
78    徽州民歌                     安徽省黄山市
79    信阳民歌                     河南省信阳市
80    西坪民歌                     河南省西峡县
81    马山民歌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
82    潜江民歌                     湖北省潜江市
83    吕家河民歌                   湖北省丹江口市
84    秀山民歌                     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85    酉阳民歌                     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86    镇巴民歌                     陕西省镇巴县
87    嘉善田歌                     浙江省嘉善县
88    南坪曲子                     四川省九寨沟县
89    茶山号子                     湖南省辰溪县
90    啰啰咚                       湖北省监利县
91    爬山调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乌拉特前旗
92    漫瀚调                       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
93    惠东渔歌                     广东省惠州市
94    海门山歌                     江苏省海门市
95    新化山歌                     湖南省娄底市
96    姚安坝子腔                   云南省姚安县
97    海洋号子                     浙江省岱山县
                (舟山渔民号子、长岛渔号)     山东省长岛县
98    江河号子        黄河水利委员会河南黄河河务局
(黄河号子、长江峡江号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伍家岗子、酉水船工号子)   区、巴 东县、秭归县   湖南省保靖县
99    码头号子                上海市浦东新区、杨浦区(上海港码头号子)
100    森林号子                     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民间文
                      (长白山森林号子、兴安          艺家协会
                         岭森林号子)                 黑龙江省伊春市

101    搬运号子                 重庆市梁平县、巫山县(梁平抬儿调、龙骨坡抬工号子)
102    制作号子                     四川省邛崃市(竹麻号子)
103    鲁南五大调                   山东省郯城县、日照市
104    老河口丝弦                   湖北省老河口市
105    蒙古族民歌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鄂尔多斯
                 (科尔沁叙事民歌、鄂尔多        市、杭锦旗
                 斯短调民歌、鄂尔多斯古         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如歌、阜新东蒙短调民歌、       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
106    鄂温克族民歌                 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自治旗
                                 (鄂温克叙事民歌)
107    鄂伦春族民歌                 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
                               (鄂伦春族赞达仁)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
108    达斡尔族民歌                 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
                                 (达斡尔扎恩达勒、罕伯         自治旗
                                  岱达斡尔族民歌)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
109    苗族民歌                     湖南省吉首市
                                (湘西苗族民歌、苗族飞歌)     贵州省雷山县
110    瑶族民歌                      湖南省隆回县(花瑶呜哇山歌)
111    黎族民歌                     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琼中黎族民歌)
112    布依族民歌                   贵州省惠水县(好花红调)
113    彝族民歌                     云南省武定县(彝族酒歌)
114    布朗族民歌                   云南省勐海县(布朗族弹唱)
115    藏族民歌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
                 (川西藏族山歌、玛达咪       族羌族自治州、炉霍县、九龙县
                 山歌、华锐藏族民歌、甘      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甘南藏 族自治州
                 南藏族民歌、玉树民歌)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
116    维吾尔族民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尉犁县(罗布淖尔维吾尔族民歌)
117    乌孜别克族埃希来、叶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艺术研究所、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喀什地区
118    回族宴席曲                  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
119    琵琶艺术                    上海市崇明县、南汇区
                 (瀛洲古调派、浦东派、        浙江省平湖市平湖派)
120    古筝艺术                    山东省菏泽(山东古筝乐)
121    笙管乐                      辽宁省瓦房店市、建平县
                 (复州双管乐、建平十王        河南省新密市会、超化吹歌)
122    津门法鼓              天津市河西区、北辰区
                           (挂甲寺庆音法鼓、杨家庄永音法鼓、刘园祥音法鼓)
123    锣鼓艺术                    天津市汉沽区
                 (汉沽飞镲、常山战鼓、        河北省正定县
                  太原锣鼓、泗泾十锦细锣       山西省太原市
                  鼓、大铜器、开封盘鼓、       上海市松江区
                  宜昌堂调、韩城行鼓)         河南省西平县、郏县、开封市
                                              湖北省宜昌市
                                              陕西省韩城市
124    朝鲜族洞箫音乐               吉林省延吉市、珲春市
125    土家族咚咚喹                 湖南省龙山县
126    哈萨克六十二阔恩尔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127    维吾尔族鼓吹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28    洞经音乐        四川省梓潼县(文昌洞经古乐、妙善学       云南省通海县
女子洞经音乐)
129    芦笙音乐                     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
                              (侗族芦笙、苗族芒筒芦笙)      贵州省丹寨县
130    布依族勒尤              贵州省贞丰县、兴义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131    藏族扎木聂弹唱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
132    哈萨克族冬布拉艺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133    柯尔克孜族库姆孜艺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
                                                   克孜自治州、乌恰县
134    蒙古族绰尔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
135    黎族竹木器乐                 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五指山市
136    口弦音乐                    四川省布拖县
137    吟诵调                       江苏省常州市(常州吟诵)
138    佛教音乐                     江苏省常州市
                          (天宁寺梵呗唱诵、鱼山         山东省东阿县
                           梵呗、大相国寺梵乐、直        河南省开封市
                            孔噶举派音乐、拉卜楞寺        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
                            佛殿音乐道得尔、青海藏        甘肃省夏河县
                            族唱经调、北武当庙寺庙        青海省兴海县音乐)      
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
139    道教音乐                      河北省广宗县
                 (广宗太平道乐、恒山道         山西省阳高县
                  乐、上海道教音乐、无锡        上海市道教协会
                  道教音乐、齐云山道场音        江苏省无锡市
                  乐、崂山道教音乐、泰山        安徽省休宁县
                  道教音乐、胶东全真道教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泰安市、
                  音乐、腊山道教音乐、海        烟台市、东平县
                  南斋醮科仪音乐、成都道        海南省定安县
                  教音乐、白云山道教音          四川省成都市
                  乐、清水道教音乐)            陕西省佳县 甘肃省清水县

TOP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非遗协会2010年民歌会代表性民歌简介

非遗协会2010年民歌会代表性民歌简介
马山民歌
一、基本概况
   马山民歌历史源远流长,远古时在这块土地繁衍的马山各族人民,都以山歌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马山民歌曲调优美、丰富多彩。全县可分为东部民歌和西部民歌。东部山歌旋律奔放、粗犷,歌调有蛮欢、三顿欢、卜列欢、呼吁欢、了麻竹、大环欢、加方欢、杨圩欢、白山欢等;西部山歌旋律平衡流畅,高亢奋进,主要歌调有雪欢、嘹欢、高调欢、排欢、思国罗欢等。
二、音乐特点
马山民歌源于本县东部地区的古零镇、加方乡、古寨乡一带,群众叫做“欢哈”。其中常唱的有蛮欢、卜列欢、加方欢、结欢等。由于它的旋律优美,声部间相互协调,音色柔和,风格统一。其结构完整一个旋律,一声部和二声部具有独立音调,三声部起到陪衬和声作用。歌词一般是五字句和三三五句式。严格要求腰脚韵。
三、发展历程
马山民歌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其题材源于生活,节奏明快,旋律动听,易唱易记,流传至今的曲目数以千计,种类有田歌、号子、山歌、灯歌、风俗歌等数十种。其久负盛名的喇叭调、叮当调、得得调、伙计调、哦伙调等5大调在全国广为流传。上世纪50年代,曾有部分马山民歌作为我国优秀民歌精品被灌制成唱片出口西欧和东南亚。1957年,马山民歌手王兆珍等将喇叭调、得得调唱进中南海怀仁堂,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中央电视台拍摄的马山民歌专题片《楚歌今昔》和《爱要怎么唱出来》播出后广受好评。“不唱民歌劲不来,一时半刻难得挨。唱起民歌劲直抖,栽秧田里好收手(收工)”。优美婉转的马山《栽秧歌》呈现出醉人的田园景象。近些年,当地为马山民歌注入现代音符,编排的歌舞《车水锣鼓》、《开秧门》、《月亮歌》、《火烧耙》、《山歌唱出农家乐》在各级文艺调演中获得好评。马山民歌有“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美誉,1982年经著名音乐家范西姆发现并推向世界,引起音乐界的轰动,打破西方音乐界认为东方少数民族没有多声部民歌的断言。三声部民歌多次在广西国际民歌比赛中获得金奖,并多次应邀参加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开幕式,2004年5月自治区文化厅将其列为广西民间艺术保护工程试点项目。另外,三声部民歌还多次进京演出,并曾到埃及、芬兰、阿曼等十几个国家演出,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名闻中外,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6月13日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又再次代表广西进京参加由国家文化部主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舞蹈专场”,这是代表广西参加此次展演活动的唯一节目。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在京的精彩演出获得了首都各界领导、群众的好评。为保护和继承好这一具有浓郁乡土特色和原生态风味的民间艺术,荆州区做了大量工作。近期,该区《荆州马山民歌研究》专著即将出版。他们每两年举办一次马山民歌艺术节,以不断扩大马山民歌影响,让其永葆青春。
四、代表曲目
《栽秧歌》、《车水锣鼓》、《开秧门》、《月亮歌》、《火烧耙》、《山歌唱出农家乐》

黄梅戏
一、基本概况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它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多云山,与鄂东和赣东北的采茶戏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她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
二、音乐特点
黄梅戏唱词结构在整本戏多为七字句和十字句式。七字句大多是二、二、三结构,十字句大多是三、三、四结构。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词两大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多用“衬词”如“呼舍”、“喂却”之类。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现代黄梅戏在音乐方面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常用于大段抒情、叙事,是正本戏的主要唱腔;突破了某些“花腔”专戏专用的限制,吸收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造了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它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目。
三、发展历程
   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从清乾隆到辛亥革命前后。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进一步发展,又从一种叫“罗汉桩”的曲艺形式和青阳腔与徽调吸收了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于是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从小戏到本戏还有一种过渡形式,老艺人称之为“串戏”。所谓“串戏”就是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着的一组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其中一些年龄大的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这一阶段,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黄梅戏入安庆城后,曾与京剧合班,并在上海受到越剧、扬剧、淮剧和从北方来的评剧(时称“蹦蹦戏”)的影响,在演出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编排、移植了一批新剧目,其中有连台本戏《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等。音乐方面,对传统唱腔进行初步改革,减少了老腔中的虚声衬字,使之明快、流畅,观众易于听懂所唱的内容。取消了帮腔,试用胡琴伴奏。表演方面,吸收融化了京剧和其他兄弟剧种的程式动作,丰富了表现手段。其它如服装、化妆和舞台设置,亦较农村草台时有所发展。
第三阶段,是1949至今。1952年,黄梅戏艺人带着《打猪草》、《蓝桥会》等剧目到上海演出。几十年来造就了一大批演员,除对黄梅戏演唱艺术有突出成就的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外,中青年演员马兰、韩再芬等相继在舞台上、银幕上和电视屏幕上展现了各自的英姿,引起了观众的注视。严凤英、王少舫合演的《天仙配》,曾二度摄制成影片,轰动海内外。
四、代表曲目
黄梅戏的优秀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槐荫记》、《女驸马》、《孟丽君》、《夫妻观灯》、《打猪草》、《柳树井》、《蓝桥会》、《路遇》、《王小六打豆腐》、《小辞店》、《玉堂春》等。

秦腔
一、基本概况
秦腔(Qinqiang Oprea,或Qinqiang)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秦腔唱腔为板式变化体,分欢音、苦音两种,包括“板路”和“彩腔”两部分,角色体制有生、旦、净、丑四大行。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音乐特点
秦腔的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
三、发展历程
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演变,蔚为大观",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
四、曲目代表
《春秋笔》、《八义图》、《紫霞宫》、《和氏璧》、《惠凤扇》、《玉虎坠》、《麟骨床》、《鸳鸯被》、《射九阳》、《哭长城》、《伐董卓》、《白蛇传》、《梵王宫》、《法门寺》、《铁公鸡》等。新中国建立后还创作了《黄花岗》、《汉宫案》、《屈原》等脍炙人口的佳作。

甘肃花儿
一、        基本概况
“花儿”是流传在青海、甘肃、宁夏三省(区)广大地区的民歌。“花儿”又称“少年”。男青年唱的叫“少年”, 女青年唱的称“花儿”。 花儿结构分两段,前段比兴、后段是歌唱的主题内容。“花儿”唱词和曲调分“河州花儿”和“莲花山花儿”两大类。根据“花儿”的发源地,我们又可把“花儿”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河州花儿”,发源于河州地区,即今甘肃省临夏县,现在遍及临洮、康乐、和政、广和、永靖、夏河等县,有的流传到宁夏。 第二类叫“洮岷花儿”,在洮岷地区,即现在甘肃省的临潭、岷县、单尼一带。第三类是“西宁花儿”,发源于西宁地区,即现在青海省的西宁、湟源、贵德、乐都、循化一带。;
二、音乐特点
它内容丰富多彩,形式自由活泼,语言生动形象,演唱时用临夏方言,曲调高昂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
三、发展历程
“花儿”产生到现在大约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深受回、汉、藏、东乡、土、撒拉等民族的喜爱  
早期的“花儿”研究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1922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主办的《歌谣周刊》创刊,该刊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三月十五日(第八十二号)刊载了我国著名地质学家袁复礼在甘肃做地质调查时记录整理的30首“花儿”歌词,题目叫《甘肃的歌谣——“话儿”》。这是“花儿”在全国文学中首次出现。
  著名音乐家王云阶1943年记录发表的《山丹花》是中国第一首“花儿”曲谱。王云阶是当时中国最高音乐学府——重庆青木关音乐学院的作曲家,他在青海东部农业区进行教学和音乐采风时,找到撒拉族“花儿”女歌手哈图玛,记录下《山丹花》曲调,谱成曲发表在他主编的《青海民国日报》《乐艺》音乐副刊上,避免了像《诗经》那样只记词不记曲、后人难以演唱的遗憾。
  作为“花儿”研究专著出版的,是榆中人张亚雄1942年在重庆出版的《花儿集》。张亚雄利用在兰州担任《甘肃民国日报》编辑之便,公开征集流传于甘青宁的“花儿”,并在该报发表歌词和研究文章,在近10年的岁月中,张亚雄对征集到的3000多首“花儿”,精选了600余首加以整理,其中的《抗日少年》12首,用民歌形式激励人民抗战到底,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原所长乔建中在2004年第三期《音乐研究》上撰文赞誉其“对于日后成为民俗学、音乐学界‘显学’的‘花儿’研究来说,是第一部内容丰富也有深度的专书,是现代花儿研究的第一块碑石”。
  1944年至1947年张亚雄住在西宁。他利用空闲时间,奔走于田间地头、河畔山野,将一些优美的“花儿”记录下来。1948年秋,当《花儿集》在兰州再版时,又加入了不少新内容。1950年,张亚雄准备第三次出版《花儿集》,但因受到不公正的历史待遇未能如愿。文革中虽以拣破烂为生但他仍然坚持“花儿”研究,正是:“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由不得自家,刀刀拿来头割下,不死就是这个唱法。”
  1981年,在甘肃省第二届文代会上,平凉农民作家、“花儿迷”戴笠人将一本1948年版的《花儿集》送给了张亚雄。1986年,年已76岁的张亚雄见到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再版的《花儿集》。
四.代表曲目
《山丹花》



龙船调
一、基本概况
《龙船调》最初叫《种瓜调》,《龙船调》原本是群众逢年过节,划彩莲船时常唱的一首民歌,所以,开始人们叫它灯调。又因为歌词内容是种瓜,所以,人们又叫它种瓜调或瓜子仁调。《龙船调》是利川民间划龙船唱腔的主体
二、        音乐特点
旋律起伏较大,单域较宽,节奏较自由,腔调高亢婉转,有很强的抒情性,感染力强
三、发展历程
解放前,种瓜调(龙船调)一直在利川市城和汪营、柏杨等地广为流传,并在歌唱间伴有打击乐器。,1955年春节,利川举行全县业余音乐、舞蹈、戏曲汇演,《种瓜调》受到好评。后经利川县文化馆干部周叙卿和黄业威收集整理,加工润色,改为表演唱《龙船调》1957年利川民间艺人汪国盛、张顺堂首次将《龙船调》作为参加全国第二届音乐舞蹈汇演节目在北京怀仁堂演唱,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武汉歌唱家刘家宜最早将她唱的《龙船调》灌成唱片流行全国,王玉珍又将《龙船调》唱到了日本,
《龙船调》在20世纪80年代被评为世界25首民歌之一和《中国民歌40首大联唱》优秀民歌。90年代它又以鲜明的特点汇入全国56个民族的音乐大海。著名歌唱家王洁实、谢莉斯、魏金栋、李谷一、汤灿等多次传唱。 著名歌唱家宋祖将其唱到了悉尼歌剧院、维也纳金色大厅、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在全球掀起了传唱《龙船调》的热潮。
四.代表曲目
《龙船调》
西藏民歌
一、基本概况
西藏民歌是流传于西藏各地的民歌小调,。大都是六字一句,四句一首,曲式结构为上下两句,旋律流畅。按其结构和表达形式分,西藏民歌可分为“鲁”(亦称古如)和“谐”两大类,“鲁体”民歌又分为“拉鲁”--山歌和“卓鲁”--牧歌,“谐体”民歌品种较多。西藏民歌在艺术手法上,和其它民族的民歌有着共同性,比如形象思维方法,比、兴手法的运用和朴素洗炼的语言等。所不同的是陈述方式和陈述对象,有它独到之处。西藏民歌中常用拟人,夸张,双关,联想,比喻五种艺术表现手法,除了常见的五种之外,还有重叠、对偶、排比、幽默等其他手法。
二、音乐特点
西藏民歌的语言特色:朴素洗炼、清新通俗。藏族民歌绝大部分是绘声绘色,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三、发展历程
早在西藏文字出现以前,作为口头文学的民族形式,西藏已经在群众中广泛流传了。藏文产生和运用后,不仅促进了藏民族社会的进步和文化发展,民歌也因此被文人充分采用而得到丰富和发展。到十七世纪末,以六世达赖仓央加措的“情歌”为代表的西藏特色民歌逐渐在西藏民歌中占据很大的比重。随着时代变革,西藏民歌也产生了一种新颖、热烈的反映新时代的内容和风格,这就是西藏新民歌,以区别西藏传统民歌。新民歌与传统民歌无论在题材、思想和形式等方面都有着迥然不同的特点。新民歌以颂歌为主,它用丰富而生动的语言,热烈而朴实的感情,歌颂共产党、毛主席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歌颂新社会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四、代表曲目
《挤牛奶就要这样挤》、《北京的金山上》、《拉萨河水》(日喀则拉孜)、《天空多么宽广》(日喀则定日)、家乡变换新颜》、《北斗星光辉照高原》、《犹如甘露滴心窝》、《唱不完心中美意》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