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简涛:中国人的民族性和孔子的典范人格

选择什么样的人作为文化英雄,如何去重述和修正其事迹与形象,又是如何在较广泛的范围内被接受,很大程度反映了当时的精神需求。
这个需求既不是完全自发形成的,也不是能够从零开始设计推广的,而是一个合力的结果。
所谓国民性不是天生的,是处于变化中的,仅仅是通过这20年间的变化,也可以看得出来。虽然很不幸的是,似乎负面的变化要更多一些。
所以问题似乎不应停留于提出精神面貌可以被改变。光是建国后,我们社会的精神面貌就已经有了数次可以说巨大的改变。
问题是,面对今天的社会,在人们见识了太多出自私利的引导和太多被证明是虚假的榜样之后,怎样才能让“引导”变得“有效”,让“榜样”重新获得“力量”?
简教授的文章,有一个充满理想的,也因此带有浓厚口号色彩的结尾。
但重提孔子作为人格典范,真的能推进全民道德的上升吗?

TOP

三国演义中,绝不缺少忠臣和勇将。战争中的英雄也有其美德。诸葛亮算是德才兼备,赵云、黄忠也算是智勇双全,张飞性格不好,良心还是好的。一部经得住时代考验的文学作品,其中不可能都是好人,也不可能良心都是大大的坏了。但读者怎么理解,去学什么,是另一码事。
不是《三国演义》中的英雄都有问题,不能学,问题恰恰在于,现实社会中很多人错误地将生活当作了战争,将同学同事甚至亲人朋友也当作了敌人,他从中学的只是对付敌人的那套,比如说尔虞我诈,比如说冷酷无情。
包括这位基层干部,如果不是有意语出惊人,就是心态不太好。
负面的人物,在任何时代可能都不少。但社会对之失去了批评的气力,反对的勇气,甚至一些人开始向之靠拢,让负面摇身变为了“榜样”,一定是个悲剧。

TOP

理想化不是坏事,现在的社会,有理想,更难得。
只是觉得学术论文与随笔散文还是应该有所区别,不能拿理想作结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