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第二节:《薪火与香火:导师与学生的不对等互惠关系》

我的估计是,施兄此文,肯定有围观,会有少量赞成贴,几乎不会有反对帖。
没有反对贴,自然难以引发讨论,更谈不上深入的讨论。
因为,施兄所讨论的,是“潜在的规则”。
“潜”,既是现在的状态,也是今后的趋向。
它们可以被私下交流,但拒绝被公开讨论,更何况以文字的形式。
对这些规则,资历浅的不了解,没资格发言。
而资历深的心知肚明,即使有“不舒服”和“不高兴”,也是感情上的反应,而不是理论或事实上的不同意见。
重要的是,这些“规则”,即使被明文指出,也并不减弱其束缚力。
所以更可能的情况是,观者在“原来如此”和“那又如何”之间,沉默,不语。

TOP

引用: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10-3-11 16:28 发表 [url=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forum/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2240&ptid=12512][/ur
作爲民俗學家,我並不想改變什麽,因爲我認爲文中提到的這些,都是學術界的“民俗”。
既然是民俗,也就只需要我們去研究它的過去,並不需要我們去關注它的未來。
当“民俗”单指一般意义上的研究对象时,也许施兄确实只是关注它的过去和现在;
但在如此文般涉及到研究主体之时,我以为,你是比任何人都关注它的将来的。
关注之切,才肯如此冒大不韪。若什么都不想改变,又何需斯文?

重要的是,人们一旦意识到某种存在,便无法完全返回到之前无意识的状态。
相信此时无法言说的种种,今后将会在每个人的内部或抗拮或消化。
沉默,也是效果;而变化,还有待时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