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施爱东]试析顾颉刚的民俗研究方法

这是作者7年前发表的文章,与我近两三年内思考的一个问题相接近。近些年来,我读历史、民俗方面的研究著作或文章的时候,有一个突出的感受:就是国内的绝大多数大家学者,看问题的眼镜都是从外国买来的。我们的所有理论根据、方式方法全是建立在外国人的根基之上的。在这样的条件和背景下产生的学术成果,虽然有理有据,头头是道,但总感觉还是不地道。更主要的是中国的一切文化事项与欧洲国家完全不是一个系统,是非常特立突出的,而且我们的传统中难道就没有有效地认识、研究的“眼镜”和方法吗?我认为我们的《易经》就是最好也是最先进的方法论、认识论、世界观。可是我们能切实运用的有几人?顾颉刚先生可能是用我国自造的“眼镜”来研究中国问题的少之又少的其中一个人。我的问题是:能否在我国的文化长河中,寻找出一种有效地研究中国以至世界的方法论、理论根基?来指导我国历史、民俗、哲学等等学科的研究?我不是反对使用西方的学术成果,而是想唤起对我国传统中伟大有用的学术因子的发掘与确立。这样,不是更好吗?

TOP

而且更为遗憾的是,我们的学术界,往往每每以西方的一套理论作为对我国学术成果的价值判断的绝对标准或依据。这,站在一定的历史的高度来看的话,不能不是说一种悲哀。要反思:中华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中国文化是一个什么样的文化?西方的理论能够涵盖我们的所有文化密码的解读吗?我想,这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

TOP

对呀,“国字号的怎么就出不来?”希望更多的老师能参与此话题,特别是施老师。

TOP

谢谢施老师的回复!我为什么直点老师你的将?因为你看问题很有锐力,同时话题也是因你文章而起。你说:不是中国的学者不行,而是中国的学术机制不行!我是学术圈外人,但在读大量学术著作的时候,也深有感触。晓龙老师说:机制么?笼而统之地归罪于机制有点打空的意思,还是觉得没有打在裉节上。因为我们就是机制的造成者啊。正说到我的用意上。我的意思是,能不能通过此话题的讨论,号召大家从自身做起,建立我国自己的学术理论规范。近来我看到柯杨老师的博客中的文章,有几篇,运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天地人、人与自然等思想或认识论来把握民俗事项,很好。我们目前:一、首先对民俗学方面的学术机制也好、学术弊端也好,认清其存在的问题,都有哪些?二、中国古人对自然、人类活动及其规律的认识理论,对于民俗学来说,都有哪些经典之说,应有意识地梳理出来。三、一方面寻求与西方民俗学理论的对接,一方面寻求兼容它、超越它的理论规范。施老师是搞学术史的。中国古代民俗文献中,有没有学术史?如果有,把它梳理出来,我想,其理论架构可能也就出来了。我是相信施老师的智慧和锐力的。

TOP

而且又学过气象,能站在天体的高度俯瞰地球上的民俗,会比他人更胜一筹的。

TOP

来自边远地区的陋见,还需各位老师修正。

TOP

是呀!晓龙老师又切中了要害。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非常了不起,思想活跃又丰富,“中国思维”已经非常完备。可惜的是后人们,特别是近几十年的后人们,深透地了解太少,今年初在我们的论坛中,就有一位同学对论语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还有类此的言论,让我伤感忧虑。我们以后的所有文化形态的发生发展,都是春秋战国时代奠定的。就是遇到了文化大革命摧枯拉朽般的毁灭性地破坏之后,支撑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能量之源,我认为还是中国古代优秀的东西起了核心作用。

TOP

回复 16# 的帖子

“这种差异果真就那么大,那么重要么?”问得好?寻找相同相通比树立差异差距,应该说是更为高明。而且人类最为深邃的东西往往是相通的。记得在傅雷家书中,傅雷告诉傅聪:在中国的唐诗中,能找到当时西方所有文艺思潮的例证,我曾经也把古希腊罗马的所有思想家的著作选与中国先秦的思想家的著作做过比较,相通的东西倒很多,我还把尼采与老子、叔本华与庄子做过比较,也有相通的东西。只是这些事情是在十多年前做的,现在仅是印象而已。说出来,回应晓龙老师的意见。也提供个线索,供感兴趣者去追索。

TOP

回复 23# 的帖子

一、对于我来说,那时的比较仅仅是为了学习,根本谈不到研究二字。二、我不认为平行研究只是现代人的一种臆测和认识。就按照你的说法“类似于比较文学中的平行研究”,这也是不论是学习也好,研究也罢,最为基本也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方法。你认为“无太大意义”,对我来说,却意义重大得不得了。我在那一时期,不仅做了如上的比较,还对马恩列斯毛的各自的选集做了纵横向比较,前后花了将近一年时间,使我受益匪浅,可以说终生受益。三、历史就是历史,没有“更遥远的历史”。难道今天的历史就更近吗?说“更遥远的历史”才是“一种臆测和认识”。四、为什么会出现这个议题?就是因为有相当一部分学人缺乏思想,或者说就没有思想,从哪儿去“弄清自己的思想渊源”?有思想,就肯定有渊源。有大思想,其渊源就肯定极为深厚。五、如果“自己的那种传统”缺乏历史的深度与厚度,即就是“回到”“中去”,何以谈“挖掘精髓”?而且有“自己的那种传统”吗?

[ 本帖最后由 张润平 于 2010-6-27 21:36 编辑 ]

TOP

谢谢施老师通透明晰的回复!我一直在学术与非学术之间游离,实际是根本不懂学术。每次经施老师这么一点拨,天空就一下子豁朗开了。再次致谢!

TOP

什么叫醍醐灌顶?活佛开窍?这就是答案——
“现代学术就象现代足球。
中国古代文化就像蹴鞠。
要想打进世界杯,就只能按英国人的标准来踢,不允许拿你们唐代、宋代的足球规则来讨价还价。
除非有一天,我们的蹴鞠文化成了风靡全球的流行文化,世界杯由中国足协说了算。”
这个答案有非常丰富的寓意和内涵。

[ 本帖最后由 张润平 于 2010-6-30 23:07 编辑 ]

TOP

我以前读李泽厚和高尔泰的时候,喜欢李泽厚的高屋建瓴,更佩服高尔泰的章句严谨。近半年来,施老师对某个概念或学理的界线的清晰、果敢地界定,给我印象颇深,也受益匪浅。谢谢施老师不厌其烦地让我开窍!使我在学术的学习上再次享受到了当年高尔泰般的沐浴。

TOP

呵呵!又一次如沐春风!

TOP

这两日去一个避远的乡下考察秦长城的西起点遗址,昨深夜才返回。“就来说去,其实还是一个游戏规则的问题。”对呀,不懂规则,怎么去游戏?现在想向施老师再请教一个问题:什么是民俗学的游戏规则?这个问题搞清楚,论坛的学子们,包括我在内,就好依规去训练技艺,也就会欣赏比赛活动了。

TOP

看到施老师的回复,又让我感到如沐春风般的享受,受教多多。但因晚上多喝了几杯,想请教的问题明天再请!谢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