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作者7年前发表的文章,与我近两三年内思考的一个问题相接近。近些年来,我读历史、民俗方面的研究著作或文章的时候,有一个突出的感受:就是国内的绝大多数大家学者,看问题的眼镜都是从外国买来的。我们的所有理论根据、方式方法全是建立在外国人的根基之上的。在这样的条件和背景下产生的学术成果,虽然有理有据,头头是道,但总感觉还是不地道。更主要的是中国的一切文化事项与欧洲国家完全不是一个系统,是非常特立突出的,而且我们的传统中难道就没有有效地认识、研究的“眼镜”和方法吗?我认为我们的《易经》就是最好也是最先进的方法论、认识论、世界观。可是我们能切实运用的有几人?顾颉刚先生可能是用我国自造的“眼镜”来研究中国问题的少之又少的其中一个人。我的问题是:能否在我国的文化长河中,寻找出一种有效地研究中国以至世界的方法论、理论根基?来指导我国历史、民俗、哲学等等学科的研究?我不是反对使用西方的学术成果,而是想唤起对我国传统中伟大有用的学术因子的发掘与确立。这样,不是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