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我是如何调查和研究月露滩青苗会的

我是如何调查和研究月露滩青苗会的

我是如何调查和研究月露滩青苗会的
张润平

以前我在撰写《也谈花儿的源流》一文时,经历了10年时间的资料搜集、整理和思考,从民俗学、民族学、语言学、地理学、音乐学、民间文学、历史学、文字学、服饰学等等多学科汲取营养,不断精细和深化研究主题。后来研究《汉族与古羌族关系源流》专题时,试图动用同样的方法,但毕竟没有上一个专题需要的知识面那么宽泛,而我最需要的全国方志大全又是无法办到的,只好提纲性的完成文章。现在要完成青苗会专题的撰写,该从何下手?民间信仰研究是我的新爱,知识储备可以说是空白。青苗会活动属于一种庙会文化。既然是一种文化,就有它生长的场域、条件、情态、品质以及精神世界等等。为了搞清楚其来龙去脉,按照我以往写作的经验和对民间信仰文化的粗浅感知,我确立了这样的思路:
一、最起码应该把月露滩青苗会这一民俗事项本身挖掘整理述说清楚。如果对事项本身都没有彻底、祥透、清晰地认识,何谈对该民俗事项的研究。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怎样才算彻底、祥透、清晰?在基层我常有这方面的体会,你安排一个人去基层调查一件事情,尽管再三交待、再三要求,过上好长一段时间,拿出的材料还是漏洞很多,错讹很多,甚至先入为主、臆测、想当然的成分很多,既达不到真实的要求,更是达不到彻底、祥透、清晰。因此,我给自己定了三个要求:一是搞清楚一年四季定时和不定时的所有活动,定时的有多少个?不定时的有多少个?每次参加的人都是哪些人?有多少个?二是把传承下来的所有祝词和祝文整理出来,一份都不落。三是搞清楚会务活动的组织机构及其程序。四是搞清楚其活动经费来源及其筹措办法。
二、考证其历史渊源。一般来说,田野知识是不容易确定的,也可以说,田野知识的不确定性是一个必然现象。民间传说仅仅依靠传说来传承,它往往没有文字记载。那么有没有史迹考证?这就是专家学者的事情了。我必须要凭借自己的考古知识及思辨能力进行考证,以确定其历史渊源。
三、了解其社会功能。青苗会活动也是一个社团组织,它为什么诞生、形成?并发展到今天这种现状?有没有明确的社会功能?如果有,都是哪些功能?
四、与全国各地其它青苗会活动的比较。
五、青苗会活动是种民俗文化,准确的说是种庙会文化,它具有哪些文化特征?
六、该青苗会活动属不属于民间宗教?什么叫民间宗教?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关系如何?目前学术界是如何认识和定位民间信仰活动的?
七、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该青苗会祭祀活动可否称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官方认定标准是什么?它的民俗价值何在?
八、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它还有存在的价值吗?如果有,价值何在?能不能继续存在下去?
确立了这样的思路之后,我重点做了如下工作:
一、岷县及锁龙的历史背景;
二、锁龙地区的地理气候环境;
三、岷县的民间信仰概况;
四、锁龙的民间信仰概况;
五、月露滩青苗会的全过程;
六、月露滩青苗会历任老爷基本情况调查;
七、月露滩青苗会历届会长工作情况调查;
八、全年各活动的程式性的祝词和祝文;
九、对众多老友和群众的调查以及锁龙走出去的杰出人士的个案调查;
十、查阅有关民间信仰、民间宗教的学术专著和论文;
十一、搜集全国各地有关青苗会研究文章和专著;
十二、大量庙会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政策性文件以及学术成果;
十三、大量田野调查报告及其书写范式,主要学习了人类学民族志的撰写方式。
通过如上研究,使我对月露滩青苗会有了相对彻底、清晰、祥透的认识,撰写起来也比较顺手。一点感受:通过对调查材料的撰写,越来越觉得施爱东老师的《田野知识的不确定性》的深刻和重要。一般来说,冷寂一些的知识比较单一,调查起来,容易确定。而凡是被热炒了的知识,不确定性就非常大。这就需要我们在做田野调查时,注意方法和技巧,一是多调查受众,二是一定要调查直接关系人,三是一定要调查对此知识有特别研究(或有过认真思考)的人士,四是查阅当地史籍、碑刻以及考古等等方方面面的文史资料,当然还可以把视野放得更宽更远一点,去查阅有关资料。五是辨证资料形成的年代日期,这一点也很重要。

TOP

谢谢大家的鼓励!我之所以发这一篇文章,目的在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老师能把自己一部书或一篇重要文章的撰写来由写出来,我认为这样的文章更为直观,更有启迪意义。

TOP

希望周老师用实际行动来支持本版块。首先致谢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