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中国节日文化

中元节
农历七月是民间俗称的鬼月。据说去世的祖先在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时间走出阴朝地府,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的习俗。在这一个月里,阴间的子孙后代会举办一些祭拜的活动来纪念他们,中元节一般持续七天。在去世的祖先中,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内死的称为“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称为“老亡人”。迷信说,新老亡人这段时间会回家看看,还说新老亡人会见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因此要分别祭奠。烧纸钱的时间一般选择在晚上,这时夜深人静,先用石灰在院子里洒几个圈儿,据说是吧纸钱烧在圈儿里孤魂野鬼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的烧,烧时候还要嘴里不住的念叨:“某某某来领钱”。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说是烧给孤魂野鬼的。亡人们回去的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做一餐好饭菜给亡人,叫“送亡人”。
“中元节”是中国道教的叫法。中国道教的中元节,其实主要是指传播道德伦理的节日,也就是倡导人们在这天注重道德。
“中元节”又是中国节日中的“忏悔节”和“赎罪节”。

TOP

中秋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秋季的中期,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在八月十五这一天,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中秋节又叫做“月夕”,“八月节”。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在古代,人们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而在历代诗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无疑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了,他在中秋节这天思念兄弟,写下了“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有空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        敬月习俗的遗痕
中秋节是远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
中秋节的盛行开始于宋朝,到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二,        嫦娥奔月
三,        吴刚伐桂
四,        玉兔捣药
五,        玄宗漫游月宫
六,        吃月饼
七,        李世民与月饼
八,        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九,        广式月饼
十,        软皮月饼
十一,        三潭印月
十二,        赏月

TOP

重阳节
九九重阳,最早见于《易经》,《易经》把六列为阴数,九列为阳数,因此,农历九月初九日,两阳相重,名为重阳,这一天称为“重阳节”。现在,重阳节又叫“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一,        重阳节的来历
有一种说法认为,重阳节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之前。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重阳节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的一种演变。
二,        桓景降妖
三,        重阳登高
四,        吃重阳糕
五,        赏菊并饮菊花酒
六,        插茱萸和簪菊花
七,        重阳诗词:杜甫  《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                          江滚滚来。”
              李清照  《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TOP

冬节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区有过冬至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归观测太阳的方法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
冬至的节日文化:九九消寒
                赠鞋
节日食文化:吃饺子
           吃狗肉
           吃赤豆糯米饭
           吃馄饨
           吃汤圆

TOP

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八日是传统的腊八节。“腊”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说文解字》解释“腊”字说:“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本来,祭祀百神称“蜡”,祭祀祖先称“腊”,秦汉以后便都称“腊”了,“祭腊”也便为同时祭祀百神和祖先。
实际上,祭腊这一祭祀仪式,早在夏朝便已存在。“腊”“蜡”“猎”三字在古人们去野外猎取禽兽,用于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的仪式,以祈求五谷丰登,家人平安,吉祥,称之为腊祭。
当时你拉祭同时祭天,祭祖,并慰劳农人,目的是期盼来年有个好收成。由于拉祭活动常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但腊祭的日子并不固定。秦汉之后,将十二月称为腊月,故十二月八日被称为“腊八“。自南北朝开始,据传腊祭之神有八种,于是腊月初八便成了固定的祭日。故称”腊日“,俗称腊八节。
据说腊八粥来自于印度。“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

TOP

送灶节
说到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间有“年到年到,糕汤祭灶”的谚语,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在以前,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意思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月”的说法。
送灶节的主要祭品是灶糖,年糕等。

TOP

除夕
快过年了,在外面忙碌了一年的人们,离家再远,也要从四面八方赶回家过除夕。一家人团团圆圆,围坐在一起,唠家常,吃着热腾腾的饺子,欢欢乐乐尽享天伦之乐。
除夕夜,中国人最喜欢热闹,鞭炮声从晚饭吃饺子开始到第二天凌晨彻夜不断,大街小巷霓光闪烁,千家万户流光溢彩••••••
除夕习俗:贴春联
          面狰心善的门神
          福“倒”了
          窗花
          贴年画
          新“年俗”
          祭天地,祭祖先
          守岁熬年
          团圆饭
          吃饺子
          张仲景和饺子
         盘古开天地
         女娲造人
         放鞭炮

TOP

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它是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阳历4月13日至15日),实际上,泼水节就是傣历的元旦。
泼水节一般持续3到7天。
泼水节的传说:七公主杀火魔
泼水节来临,傣家人便忙着杀鸡,杀猪,酿酒,还要做许多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种粑粑,在节日里使用。
泼水节历时三天,第一天,划龙舟,放高升,文艺表演;第二天泼水;第三天,男女青年在一块进行丢包和物品交换活动。

TOP

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农历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一般持续两三天。节日之前,各家都要准备丰富的食品,在节日里纵情欢聚,放歌畅饮。白天举行斗牛、摔跤等娱乐活动,入夜则点燃火把,成群结队行进在村边地头、山岭田埂。远处望去,火龙印天,蜿蜒起伏,十分动人。最后人们汇聚广场,将许多火把堆成火塔,火焰熊熊,围成一圈,唱歌跳舞,一片欢腾。
火把节有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叫星回节。
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大力士比武的传说
                  为民锄奸
                  火神的传说
                  阿南公主的传说
                  慈善夫人殉节
                  牛角挂火把
                  庆祝斩妖除魔

TOP

藏历新年
藏历新年是藏历最隆重、热烈的传统佳节,它相当于汉族的新春佳节。藏历新年从藏历元月一日开始,到十五日结束,持续十五天。因为全民信仰佛教,节日活动洋溢着浓厚的宗教气氛,是一个娱神和娱人、庆祝和祈祷兼具的民族节日。
藏历新年的仪式:驱鬼辟邪的“古吐”仪式
                驱鬼仪式
独具风味的藏历新年:
从藏历十二月初,人们便开始忙碌过年,家家户户培年糕育青稞青草,供于佛前的供桌上,以祝来年粮食丰收。
十二月二十九日上午,人们把灶房打扫干净,并在正中墙上用干面粉撒上“八宝吉祥”图案。
十二月三十日把她把糖果等供品摆在主房的佛龛前的供桌上。
大年初一,家庭主妇起得最早。
元月初二,开始外出做客相互请客
新年初三或初五,各家都要举行更新“达觉”的“脱索活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