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欧游纪行四】莱茵河畔的盖默里希村(Gemmerich)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欧游纪行四】莱茵河畔的盖默里希村(Gemmerich)

    应朋友的邀请,5月28日至29日,我来到了位于莱茵河畔的小村庄Gemmerich做客。
    Gemmerich是我的朋友潘季陶的家乡。潘季陶1983年至1985年曾在山东大学留学,1985年,他还曾出演过电影《汉斯·西伯》的男主角。当年我们曾经有一段时间都在山东大学学习,可惜那时候我们并不认识。
    说起留学岁月,潘季陶至今还十分留恋那段时光。他们在山大时,正赶上1984年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和第一届曲阜孔子文化节,留学生自然成为这些节会上最主要的外国人。潘季陶现在从事德国白领阶层赴中国旅游的业务,每年都会跑几趟中国内地。
    在我带去的《德国地图册》上,我找到了莱茵河附近的Gemmerich,中文译名为“盖默里希”,这让潘季陶十分兴奋,他说他从来还没有在中文地图上看到他的家乡。盖默里希村属于德国西南部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离村庄最近的城市是科布伦茨。这一带都属于莱茵河谷地带,是德国历史上文化底蕴最为丰厚、城堡古迹遗留最多、风光景色最为秀美的地区。
    从哈勒乘火车经过5个半小时的行程穿过下萨克森州,先到达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科隆,再乘坐1个小时的火车就到达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的科布伦茨。28日下午3点多,我来到了盖默里希村。盖默里希村子不大,现有500多口人,从科布伦茨开车大约需要40分钟的路程。沿途植被茂密,大树参天,道路沿着莱茵河曲曲弯弯,对开车技术是个考验。
    盖默里希村十分整洁,家家户户门前花团锦簇,绿草茵茵。村民的住房基本都是三层楼房,地下一层作为储藏室,地上两层住人。每户的院落中盖有仓库、车库等。
    这一天是潘季陶80岁老父亲的生日,下午就陆续有村民们不时地到家里来送上自己的礼物,为老人祝寿。晚上,由村民组成的业余合唱团还专门到家中,为老人演唱了三支歌曲,表达对老人80岁生日的祝贺。
    盖默里希村的教堂平时不开门,牧师也并不在村里住,他大概管理着几个盖默里希村这样的乡村小教堂,只有需要他的时候(宗教节日、婚丧事宜)他才会出现。但教堂的大钟每到整点就按时敲响,现在已经不用人力敲钟了,属于电子控制钟声。
    一般情况下,村子里的公墓都是和教堂在一起的,但盖默里希村的公墓不同,是在村庄的北面,专门开辟出一片公墓。29日清晨我来到村北的墓地,墓地中有个人的墓、夫妻合葬墓,还有一个家族的墓。另外,墓地中还有一块纪念碑,是专门为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1939—1945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村庄里在战场上逝去的人而立的,上面刻有他们的名字。
    盖默里希村的村民乌利,从小就是英国流行音乐组合披头士的崇拜者,他在自己的院落里,把一座两层的库房改造成一个披头士博物馆,成为村子来客时必看的保留项目。
    谈起自己的村庄,潘季陶就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他告诉我,现在像他们村庄这样的充满乡村人情味的村庄在德国已经不多了。在他们村子中,人们还会互相往来,像老人生日这样的活动还有有合唱队演唱、村民还会前来送礼祝贺,村庄里充满着乡情。
    这个季节,庄稼地里一片绿油油的。当地主要种植各种麦子,潘季陶告诉我说,这些麦子都有大麦、小麦、黑麦等。麦子已经灌浆,离收割的季节不远了。过去,村子里养马的比较多,现在只有一户人家还养。
    盖默里希村被包围在绿色之中。走出村庄,放眼望去,一望无际的绿色原野尽收眼底。
   (汉斯·西伯:德国共产党人,太平洋学会记者,国际主义新闻战士。1941年9月来到山东抗日根据地,同年11月30日在对日反“扫荡”中牺牲。汉斯·西伯墓在山东临沂的华东革命烈士陵园中。)



从村外看盖默里希村



村徽



民居



村景



为老人祝寿的合唱队



教堂



公墓



村民乌利的披头士博物馆



麦田



麦田



村外的原野


附件:

01  [时间:2009-6-2 23:20]

02  [时间:2009-6-2 23:10]

03  [时间:2009-6-2 23:11]

04  [时间:2009-6-2 23:12]

07  [时间:2009-6-2 23:13]

05  [时间:2009-6-2 23:14]

06  [时间:2009-6-2 23:15]

08  [时间:2009-6-2 23:16]

09  [时间:2009-6-2 23:16]

11  [时间:2009-6-2 23:17]

12  [时间:2009-6-2 23:18]

TOP

对于村徽的含义,当时没有去了解。过几天还会见到潘季陶,我再问问他。但愿他能够知道。
德国是个强调个性的国家,大到州,小到一村,都有自己的标志性徽记,徽记的内容,一般都是能够反映出地方的历史和文化渊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