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每年消失9万个自然村落 冯骥才:古村应活化保护

这个论坛我去参加了,还捎带着介绍了山东青州井塘村的调查与研究情况。
村落的状况确实不容乐观,但是,保护传统村落中的文化,这不是乡村民众的责任和义务,民众要追求更好的、更高质量的生活,本来就无可厚非,老房子文化价值再高,常年住在里面并不舒服、也不方便,民众拆旧房盖新房,理所当然。
保护传统村落中的文化遗产,责任在政府、在学者。政府提倡保护,那就出钱吧;学者呼吁保护,那就塌下身子来扎扎实实地去做调研,拿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
如今,无论城市还是乡村的改造,政府有改造的动力,民众有改造的愿望,似乎只有学者是反对者,只有学者与政府与民众唱反调,这是值得深思的。
民俗学一直号称是最理解百姓愿望的学问,在这个问题上,民俗学者不应该成为民众愿望的陌路人。作为现代学的民俗学,要正视村落消失的现实,要发挥民俗学的优势,积极调查、记录、整理、抢救村落中的民俗文化。至于第二步,这些村落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民俗学者也应该积极介入,献计献策,使这种不可阻挡的变化潮流少走一点弯路、尽可能的多记录保留一些属于这个村落自己的文化。
对于传统村落,如果这个村落只剩下空房子、旧屋子,没有了其中生活、生产的村民,没有了活着的民俗生活,这样的村子,属于没有灵魂的村子。如果还有价值作为旅游景点的,保留几个也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把没有的村民、没有了民俗、行尸走肉般的老村子、旧房子都保留下来。
社会上和学界对民俗学者有误解:我们给人的印象似乎是留着小辫的遗老遗少,当过年过节的时候,需要谈点老东西、旧传统的时候就想起民俗学者了。
我们应该注意,民俗学者不是古董收藏家,我们决不能成为守旧派。民俗学者是关注现实生活、理解民众需求的一群人,还是钟老说的那句老话:民俗学归根结底是现代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