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台南开始认识台湾
——读书行路札记
这几年,偷得些许清闲,得以在世界上走东看西,也因此纠正了许多过去在书本知识方面的谬误。
对于台湾,从小就从课本上学习关于宝岛的知识,被灌输了多年的一定要解放台湾的理念,但对于台湾的历史、台湾的地理真正了解的却只是皮毛,许多所知甚至是错误的知识。
2006年第一次到台湾,到位于台北南岗的中央研究院开会。在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图书馆查找资料时,无意间读到台湾的历史纪年有相当一段时间竟是用日本的年号——明治、大正、昭和。再仔细一想,这实际上应该是常识啊:自1895年《马关条约》之后,台湾与澎湖被清政府割让给日本,此后50年,直至1945年日本战败,台湾都是在日本的统治之下。记得前些年,做过台湾领导人的李登辉似乎曾经说过他不是中国人一类的话,确实,他出生的时候就是日本国民,正像1930年代末出生的东北人当时是伪满洲国国民一样。我们在历史课本中学到过《马关条约》,但对于台湾被割让给日本的这50年历史却知之甚少。为了民族尊严,我们可以说《马关条约》割让台澎是历史的屈辱,但是,在台澎生活的民众却实实实在在地感受着这种割让所带来的民族国家属性的扭曲:1895至1945年,他们是日本统治下的台湾人,作为日本的属民被征召参加战争,去做日本侵略战争的牺牲品;而当时的大陆人,则将他们作为侵略者的帮凶,甚至鄙视他们。上述这类情节,记得曾经在一位台湾作家的作品中读到过,后来好像还曾经拍摄成电影,作品的名字记不起来了。
无知如我,对于台湾的历史是在这两年才开始了解的。
要想了解台湾的历史,被称作台湾府城的台南是不可越过的重要一环,我恰好有幸在去年和今年都在台南住过一段时间,亲身感受了古老府城的历史与文化。
台湾的石器时代和原住民的历史暂且不去细说它,但又不可回避。早在洪荒时代,台南这片土地便有人类居住。早期台南市的西部是一片汪洋,称之为“台江内海”。内海西缘,沙洲环绕,东岸平原则是西拉雅平埔族的“赤坎”、“台湾”两社聚居之地:今天“台湾”这块岛屿的名称便是由此而来,台南的著名古迹“赤坎楼”也因此得名。
自明代中叶起,便有倭寇、海盗以台南为基地,为祸附近海域,大陆东南沿海居民和台湾原住民均深受其扰,明代朝廷曾几次派兵讨伐,这便与原住民开始有了接触。因这样的讨伐战役,也便开启了大陆汉族移民台湾的大门,陆续有闽粤一带的居民因逃荒、捕鱼、经商等目的移居台南,与平埔族混居。汉人筑禾寮(稻草屋)、立庙祠,逐渐形成了聚落。
在世界文明史的大航海时代,中国人对海洋的探索曾经走在世界的前列,我们津津乐道的明代郑和下西洋,就是值得中国人骄傲的世界文明史上的大事件。我们的明代先祖,曾经在海洋上建立起了以文化影响为主的“海上中华”大版图,影响所及至今不可低估:前年在马来西亚国家博物馆,其历史浮雕画面中,第一幅图便是郑和下西洋在马六甲的画面,这是马来西亚历史的开篇,而马来西亚的几乎所有城市都是由华人建设的。虽然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在历史学界至今还有纷争,但当时中国人走向了辽阔的海洋世界却是不争的事实。
随着西欧人“雕虫小技”不断发达,在船坚炮利的保护下,在当时世界贸易大系统中,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渐渐在海洋世界称霸。曾经是明代中国“南海舰队”驻扎地的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再也看不到中国船队的踪影,建立了现代公司制度与经营模式的荷兰人,却在中国的南海建立了自己的基地,澎湖岛便是中国历史版图中最早被荷兰人占领的。
明代天启四年(1624年),原占据澎湖岛的荷兰人被明代军队驱逐,转而占据台湾南部,准备发展对中、日的贸易。荷兰人首先在台江西边的鲲鯓沙洲(今台南市安平一带)建“热兰遮城”(今安平古堡),作为在台湾的统治中心,接着又在城堡东方与台江东岸大井渡头处(今民权路、永福路口)分建“台湾街”(今延平路一带)和“普罗民遮街”(今民权路),以招徕中、日商人。“台湾街”历史最早,有“台湾第一街”之称,“普罗民遮街”则是台湾第一条有计划兴建的欧式街道,后来成为台南市街的重心。
荷兰人的经营使台南成为当时中国东南海外的一大都会,汉人鱼商接踵而至。但因对移民百般苛征、限制,并离间汉族移民与平埔族的感情,终于招致汉人的不满而起义反抗。事后起义被平复,荷兰人在普罗民遮街北方又建普罗民遮城(今赤坎楼)以巩固其政权,但依旧无法平息汉人的愤怒。直到郑成功入台前,全岛形势依然动荡不安。
明永历15年(1661年)4月,郑成功率大军通过鹿耳门港道,渡越台江内海,顺利攻下普罗民遮城,接着进围热兰遮城,经过9个月的围困,荷兰军队最终投降,经过协议议和,荷军撤出,结束了荷兰人在台湾38年的统治。
郑成功据台后,改热兰遮城为安平镇,作为郑氏府第;改普罗民遮城为东都承天府治,作为全岛行政机构。永历16年(1662年)郑成功逝世,其子郑经即位。郑经改东都为东宁,分承天府市街为4坊。并任命陈永华为谋主,戮力建设台湾。陈永华被称为“明郑孔明”,在他的规划推动下,台湾建起了第一座孔庙,设立了学校,开启了文化先声;教民晒盐,善用近海之利;更与英国签订通商协议,开展海外贸易。此外,他还修水利,课农桑,安抚原住民。种种施政措施,达到了足民食、安民心的目的,台湾逐渐成为汉人的海外乐土。
明郑政权治理台湾只有短短23载,经营的重点放在台南一带。当时台南的市街,包括赤坎、安平与鹿耳门三地,便成为台南发展最早的三处街坊。随着移民的安顿,在台南陆续建置的庙宇达三四十座,至今仍存的包括北极殿、开基灵佑宫等,都成为见证明郑历史的珍贵古迹。
清康熙22年(1683年),施琅攻陷台湾,台湾纳入清朝版图。第二年,清廷划定台湾为一府三县,改明郑时期的承天府为台湾府,府城设在台南。清廷治理之初,采取消极政策,直到康熙60年(1721年)发生民变(“朱一贵事件”),清廷才痛定思痛,重新调整对台湾的经营方式,对于府治台南也开始有较积极的建设。自此,顶着“全台首府”尊荣的台南进入它历史上最璀璨、最辉煌的一段时期。雍正年间台南建设城池,康熙年间的渡台禁令至乾隆后期逐渐松弛,移民的涌入使台南人口大增,市况日益繁荣。此后,府城的商贸发展、文化风气均领全台风气之先,形成台南近百年的黄金盛世。
光绪元年(1875年),台湾增置台北府,使府城台南失去了全台唯一政治中心的地位;光绪11年(1885年),台湾建省,省治设在台北,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将建设的主力放在北部,又使台南府城逐渐丧失了全台经济中心的地位。府城的光辉岁月至此步入了尾声。此后1895年《马关条约》清政府割让台澎与日本,日本设置总督府于台北;1949年民国政府迁台,政治中心也是在台北。近百余年来,台南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沦落不可逆转,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重的历史沧桑,使台南依旧是台湾最具魅力的文化古都。
2011年11月和2012年4月,我两次应邀赴位于台南的成功大学进行短期访学。田野考察与读书之余,我最喜欢漫步台南大街小巷,亲身感受府城的古老文化气息。台南是一座最适合徒步行走的城市,由几个圆环所组成的放射式但不并规整的街巷,组成了老城的中心地区,几乎所有重要的古迹都在这个中心地区之内。徒步老城中心,三步一庙,五步一寺,不小心就掉进了台南以及台湾的历史长河中。
如果说台湾有四百年的开发史,那么,其中有三分之二的时段是离不开台南这个大舞台的,从台南开始认识台湾的历史,进而了解台湾的社会民情,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附件:
03 赤坎楼 郑成功议和图 [时间:2012-5-7 16:46]
02 正统鹿耳门圣母庙 [时间:2012-5-7 16:46]
01 明代北极殿 [时间:2012-5-7 16:46]
04 赤坎楼 [时间:2012-5-7 16:46]
05 延平郡王祠 [时间:2012-5-7 16:46]
06 郑成功雕像(延平郡王祠) [时间:2012-5-7 1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