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听会杂记:口头传统的搜集、整理与数字化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听会杂记:口头传统的搜集、整理与数字化

  
  这两天受邀听会:“世界濒危语言与口头传统跨学科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是社科院主办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1,文学)”专场,由民族文学研究所承办。
  几位国际知名学者出席了这次会议,如芬兰的劳里·哈维拉提教授、美国的约翰·迈尔斯·弗里教授、日本的佐野贤治教授等,国内的社科院民族文学所、文化部民族民间艺术保护中心、北师大等单位也参加了会议。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我们比较全面、完整的保存和再现传统文化提供了可能性。对于过去积累的许多文字、图像资料,也具备了数字化的技术条件。从这次会议上各国学者介绍的情况来看,芬兰在搜集、整理传统史诗方面有了数百年的积累,仅芬兰文学学会民俗档案馆的资料柜,排列在那里就有将近600米长。美国密苏里大学口头传统中心也有数十年的资料积累。如今,这些传统的文本、实物等资料,正在经历数字化的过程,大家对数字化手段的运用给予很高的期望——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真正能够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实现资源的共享。
  国内外的学者和机构分别介绍了各自所做的资料与研究网络平台的建设情况。美国弗里教授的演讲给人留下的印象特别深,他带来了印制精美的四张名片大小的卡片,上面分别是口头传统中心四个不同网络平台的网址,弗里教授介绍一个情况,就给大家分发一张卡片,希望大家记住并使用其网络资源。口头中心的杂志创办25年,在杂志的网络平台上,可以检索全部刊发文章,并且可以使用多种检索方式,比如可以检索到25年来所刊发的有关中国口头传统研究的40余篇文章。弗里教授他们的网络还专门设计了中文版,以期方便中国学者使用。听弗里教授的介绍,给人的感觉是,他们唯恐你不使用、或不会使用他们的资料,他们愿意提供一切使用资源的便利条件。
  相比于国外的网络平台,国内相关资源在开放度和使用的方便性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国内的研究机构也介绍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等相关资源数字化的情况,但给人的感觉是网络环境十分复杂,使用起来需要一定的专业化知识。据我所知,这些网络资源至今还没有对社会公开,也就是说还是无法使用的。
  大概二十多年前,当学者进入田野,能够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全部带齐的就给人很阔气的感觉了。如今,小小的卡片照相机,其存储能力和清晰度已经是二十年前所不敢想象的。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海量的资料如何保存和运用?大家的资料如何做到共享?这次国际学术会议,为我们展示了各国学者在这方面所作的尝试,但仅仅是介绍而已,要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其道路还很漫长。
附件:

会场  [时间:2011-5-21 11:33]

出席证  [时间:2011-5-21 11:33]

弗里教授的网址卡片  [时间:2011-5-21 11:33]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