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参会感言(2) 后生可畏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参会感言(2) 后生可畏

  “90后”出现在第七届代表大会的会场上,这是出乎我意料的事情。
  这次会议的会务人员主要是由中国民俗学网的志愿者组成,其中,在校的同学又成为志愿者中的主力。在这十多位同学中,王娜、邵凤丽和朱刚是已经工作或在读的博士,高健、卫文辉、周波、王学义、韩雪春是在读的硕士生,更有几位苏长鸿、沈伟、刘慧、王小艳则是大学三四年级的本科生。最小的是长江大学的本科生王小艳同学,才19岁。
  在这些同学中,就我所知,周波和王学义是在中国民俗学网的影响下,才选择了民俗学作为自己的研究生专业方向的。还有的同学,正在准备考研,也准备选择民俗学作为考研的方向。已经工作的王娜和朱刚则是民俗学专业毕业。这些同学,分别来自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云南大学、河南大学、辽宁大学、赣南师范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和长江大学,除长江大学之外,其他的院校都有民俗学的硕士点或博士点,这些在读硕士或已经毕业的同学都是在民俗学专业学习的。长江大学虽然没有民俗学的学科点,但是他们学校的非遗社团办得有声有色,培养了一批热爱民俗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的本科生。
  尚在本科阶段或者研究生一二年级就能够参加全国性民俗学的会议,亲自聆听学界前辈们的教诲,这在我们这些60后的学者中,恐怕没有几位有过这样的经历。
  在中国民俗学会新一届理事会中,“70后”和“80后”也出现在当选名单中。这些年青的学会理事,全部都接受过系统的民俗学专业训练,都有本专业的博士学位,他们正在民俗学的教学科研的第一线承担着教学或科研重任。“70后”们的职称如今大多已经是副教授,有的还承担了国家级课题,正是精力最旺盛的30多岁的年龄,使他们成为中国民俗学界的一支生力军。
  在开幕式后的大会发言中,有两位“80后”出现在演讲台上:81岁高龄的乌丙安先生和30岁整的朱刚。或许这种安排只是一种巧合,但两位“80后”的同台表演,正显示出中国民俗学界前所未有的和谐与朝气。
  在这次大会上,古稀之年的“70后”以身垂范,退出了学会的领导岗位,让一批“50后”、“60后”在学会中担当起重任。大会上,正当青春年少的“80后”、“90后”的出现,则昭示着中国民俗学未来的希望。
  后生可畏,后生可喜!
  中国民俗学美好的未来寄托在这批可畏又可喜的后生们的身上!
附件:

001  [时间:2010-11-29 22:24]

002  [时间:2010-11-29 22:24]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