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去丽江是在1997年的11月份。
那一年,中国民俗学会民族民俗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的年会在昆明召开,我和齐涛兄应邀参会。会后,我们原计划是去西双版纳,由于耽误了飞机,没能去成版纳,在我的一个学生的建议下,我们两家四口一起去了丽江。
1997年底的丽江,处在变化的临界点。1996年的大地震使丽江受到了世人的高度重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提上了议程。我们去的时候,申报工作刚刚结束,正是等待联合国教科文的投票结果。那时的丽江东巴文化博物馆还在一个公园里,面积不大,馆长李锡参与了申报材料的写作,他向我们介绍了申报的情况。
按照巴莫的描述,与1991年相比,那时的丽江已经商业味很浓重了,但对于我们第一次到丽江的人来说,1997年的丽江给我留下的印象很美好。我们就住在四方街旁边的四合院内,走在街巷中还不时会遇到当地居民摆在家门口的零食小摊。我们听了东巴古乐和宣科的现场讲解,去了玉龙雪山,上了云杉坪,看了白沙壁画,还到了虎跳峡,下到沟底掬了一捧江水洗脸。一天游览结束,我们就在街巷中的小饭店里,吃着香香的大豆米饭,看着街上的黄昏景致,悠哉悠哉。
恰好是十年之后,2007年的12月份,我陪着美国民俗学会的会长再次来到丽江,丽江的变化令我瞠目。
丽江的天空还是那么湛蓝,水还是那么清澈,但2007年的丽江已经变成了一个大卖场,喧嚣的气氛令人窒息,使我只想尽快逃离。我总想在游历中找寻1997年的感觉,但每每总是失望。还是四方街,还是那些街巷,拥挤的人流,喧闹的音乐,十年前的感觉荡然无存。连寺庙里的和尚们,也是虎视眈眈,传递给人的信息是留下钱快走。唯一不变的是东巴古乐,但宣科老矣,只在演出结束后出来合影、签名。
相对于民俗村,丽江已经成为一个特大型的民族民俗游乐园。对于民俗村之类的前景,我历来不看好。本来就是商业化的产物,还强调要保持原汁原味,那是不可能的。民俗村就是一个文化商品,只是看设计者和施工者的水平高下,制造出来的东西是不是像那么回事。即使是原来的村庄,当人们已经不是在那里循规蹈矩的生活,而是把自己的生活当做商品来向外人展示的时候,那就已经不是原来的生活了。不要对这些被制造出来的产品再寄予多少希望,就把这些当做商品来看待,那也就不会失望了。
[ 本帖最后由 叶涛 于 2010-1-11 07:46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