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011端午杂谈:观点汇集帖

找回传统节日里的文化韵味

作者:孟刚

中国消费网·中国消费者报  2011-06-03 09:58

  有关专家表示,传统节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和根脉,如果传统节日仅仅剩下了徒有虚名、缺乏文化内涵的躯壳,那将十分令人痛惜。

  编者按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其在古代本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演变成为我国的传统节日,一直延续至今。然而现在,由于生活节奏的不断加速以及对传统节日纪念形式的逐步简化,使得人们将众多的传统节日过成了以“吃”为主的节日,忽略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那么,传统节日里的文化习俗如何能在现代得以延续?从古至今,我国人民在过端午节时都有哪些习俗?传统节日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又具有着怎样的意义?本期,我们将带您深入了解。

  随着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即将来临,端午节怎么过?对于这个问题,相信不少人都会不约而同地给出这样的答案:“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元宵……不可否认,吃文化是我国传统节日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其实,除了吃以外,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着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需要传承和发扬。

  对此,有关专家表示,传统节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和根脉,如果传统节日仅仅剩下了徒有虚名、缺乏文化内涵的躯壳,那将十分令人痛惜。

  端午节变成粽子节

  “说实在的,放3天假的端午节就跟过周末没什么区别。除了吃几个还不是自己包的粽子外,真不知道还能用什么方式来过这个节日,那些留在记忆里的缠彩绳、佩戴香囊、戴艾叶辟邪等活动已经随着时间的长河一去不复返了。”聊起端午节,在网站工作的岳先生语气中充满了遗憾。

  “其实我们已经对传统节日习俗出现了集体失忆症。”在近日,由中国民俗学会和北京民俗博物馆举办的北京端午习俗讨论会上,专家们呼吁,应立即抢救和保护传统节日的文化遗产。据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赵书介绍,端午节其实是一个大节日,节日内容繁多。在过去,过节的时间是从农历五月初一到初五,在少数地区还热闹到五月十三。赵书认为,民间习俗背后都有着深刻的传统文化内涵,而今天的人们恰恰忽视了这些。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大多数上高中的学生对端午节的来历多少有些了解,而年纪小一些的初中生、小学生就对为什么过端午节、端午节都有哪些习俗等问题知之甚少了。每年的端午节前夕,全国各地都会掀起粽子销售热潮,越是临近节日,人们购买的热情就越高。日前,记者在北京某超市的粽子货架前采访了一位正在跟妈妈一起挑选粽子的小朋友。当记者问道,你知道过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外,还有哪些风俗时,孩子瞪大了眼睛,有些不知所措。一旁的妈妈回答道:“这个问题我都不晓得,小孩子哪里知道。”

  端午节俨然已变成了粽子节。而端午节的此种窘境是我国众多传统节日的一个缩影。如今,一提到春节,就是吃饺子;一提到端午节,就是吃粽子;一提到中秋节,就是吃月饼……然而,如果再深入地追寻这些节日的起源、民间习俗、文化内涵等,首先能说上来的人多是年长者,再能按照传统风俗来过节的人,那就更加寥寥无几了。

  传统节日文化因缺乏新载体而落寞

  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过节习俗流失有着鲜明对比的是从西方传来的一些“洋节”在国内的大行其道,如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西方节日,捕获了众多年轻人的心。 那么,在土洋之争中,有着厚重历史文化积淀的传统节日为什么会节节败退?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走进大大小小的商场、超市,其货架上只有琳琅满目的粽子在提示着人们端午节的到来。然而,当我们重拾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时,却发现传统节日的味道已被商品狂潮所淹没。有关专家认为,忽视传统节日精神内容、舍本逐末地追求其物质外壳是它每况愈下的重要原因。“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传统节日里吃的东西平时也都在吃,而传统节日的载体却依然还停留在吃上,形式单一化的东西自然也就渐渐被人们冷落了。”著名作家和民俗学家冯骥才认为,“洋节”的流行凸显出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缺乏足够的载体。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乌丙安表示,多年来介绍端午节来历时,总只讲它是一个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这未免过分片面地强调特定地方的纪念性内容,结果使几代人不了解端午节的其他内容和全民防疫健身的内涵,逐渐失去了传统节日文化的记忆,从整体上冲淡了端午节文化的传承”.

  拯救传统节日文化应落在实处

  “传统节日是我国农业文化的体现,是农耕时代时令节点和生活节奏的反映,因此,其在现代社会的衰退是一种必然。”民俗学家李浩表示,在过去,传统节日体系承载了整个传统文化,凝结了丰富的民族记忆和文化内涵,是一个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因为传统节日有着如此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需要重新恢复和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不能让它随着社会变迁而消亡。

  对此,冯骥才指出,当务之急是要重新认识和建设我们的节日,要研究和创造我们的节日文化,通过多种形式还原这些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还它们本来面目。他同时指出,由于传统节日文化在现代传承中存在大量“失真”和“缩水”的现象,所以即使没有“洋节”的入侵,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也同样会走向没落。传统节日日渐式微不是“洋节”入侵的必然结果,而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掘远远不够的结果。

  专家们认为,文化的流传是个耳濡目染的过程,需要相对稳定的文化氛围和条件。在当前的教育和社会环境下,如果年轻一代没有机会接触传统文化,没有机会体会传统文化的优美,就会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的陌生感。

  目前,虽然国家已经把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列入法定假日,为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但李浩认为,目前相关的文化符号和文化产品还不够成熟,还需要有关部门、媒体、学者以及商家的共同努力。比如,组织大家亲自动手包粽子、积极参与赛龙舟等活动,这要比吃粽子、看龙舟比赛有意义得多。

  民俗的生命力在于体验性和参与性,只有亲身参与,将民俗作为一种生活内容,才能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和内心的满足,传统节日文化才能真正的传承下去。

  ●相关链接

  端午节的起源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历史上说法甚多,主要有以下4种:源于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纪念孝女曹娥以及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此外,历史上对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端阳节、女娲节、重五节、五月节、沐兰节、天中节、天长节、龙船节、解粽节、女儿节、诗人节以及地腊和龙日等。中国民俗语言学会会长曲彦斌表示,虽然全国各地流行着十几种关于端午节起源的说法,但无论哪一种,其文化底蕴的核心都在于关爱生命、热爱生活和强民爱国意识,因而端午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历千年而流行不衰。

TOP

乌丙安:沈阳可在端午节举办射箭大赛(组图)

来源:北国网-辽沈晚报 2011年06月09日06:30

   

  乌丙安教授接受记者专访。 主任记者 王志东 摄

   

  在古代北方,每至端午,人们要涂饮雄黄酒,在手足腕处系挂五彩丝,并举行射箭竞技。 资料片

  6月11日,我国将迎来第六个“文化遗产日”,这也是继《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于今年6月1日正式实施后的第一个“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经历了近10年的立法进程,是继我国《文物保护法》颁布近30年来,文化领域的又一部重要法律,不仅提升了文化立法的层次和水平,而且丰富了我国法律体系的内容,在文化建设立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昨日,记者采访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参与修改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教授。

  非物质文化遗产盯住的是人

  乌丙安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出台的一个最大的背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世界的领域要消失,全球化的进程正迅速地摧毁全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最大好处是抓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特征,肯定了非物质文化到底是什么,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盯住的是“人”,没有了人,就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

  “辽宁的少数民族比例很大,它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的中国剪纸,就有我们辽宁4个县的剪纸,这是很了不起的。 ”乌丙安表示。

  辽宁的戏剧方面特别突出的是皮影戏,凌源等皮影已经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正是由于有这样的皮影,中国的皮影才进入了世界,现在也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拼命挤名录不如踏实做保护

  2004年端午节前后那场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申遗之争”,起因就是乌丙安给文化部领导写的一封信,向他告知韩国已经准备将本国的“端午节”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事已经过去了7年,期间,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被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9年“中国端午节”也申遗成功,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乌丙安表示,非物质文物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不同,在于物质遗产是固定的。非物质文物遗产与之不同的是,传承的是传播大量的人类共享的。

  2500年前中国过端午节,很快在东方国家也传播了,传到韩国已经有1500多年了。“如果我们对端午节保护的不好,那么就有权批准别的保护好的国家申遗。比如说春节,它属于东亚地区的,谁都有权利申报。 ”“以我个人的看法,无论是端午,还是其他任何一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我们应该考虑一下,申遗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其目的就是保护。与其拼命挤名录,不如踏实做保护。 ”

  要让年轻人喜欢上传统节日

  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在现代沈阳人的生活中却被淡化甚至遗忘。

  乌教授表示,与南方的赛龙舟不同,最具北方特色的是射箭和打马球。

  我国北方各民族没有端午节竞渡习俗,但是,在辽、金、清各朝历史上都有端午节契丹族、女真族和以后的八旗将士驰马射柳、打马球的竞技遗俗。

  他认为,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碰撞是一个全球性课题,关键要找到一个“结合点”来传承文化遗产,要让年轻一代喜欢民族传统节日。比如,端午节就可以在沈阳举办射箭比赛。

  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缺活动平台。如果没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就不会有很大吸引力。传统节日假如只是吃元宵、粽子,就“应景”了事,那会使民族传统节日的魅力趋淡,甚或渐渐消失。 主任记者 王志东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