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7-3-1 08:35 显示全部帖子
南北风物里的四时节气
南北风物里的四时节气 | “二十四节气” 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 |
|
| 题记
2月3日立春,2月18日雨水,3月5日惊蛰……尽管我们还没有真正领略深圳的冬天,但随着一个个节气的到来,已经要正式地迎接春天了。
在这万物复苏的季节,本期“领读七天”以两个版的篇幅,做一期“自然小史”专题。你能在《廿四:南北风物里的四时节气》里,领略摄影师青简记录的光阴里每一次感动;也能在《布封:鸟的世界》中,读到18世纪法国最著名博物学家布封的世界鸟类百科大全;还能在《文明的进程》系列丛书中,读到“六个瓶子、可卡因、盐、鳕鱼、煤”这些小东西如何改变了大历史。
人为何要读书?因为有时候读着读着,你就变成了花,变成了鸟儿,变成了一条能改变世界的鱼,而不仅仅是生存于城市森林的孤独现代人。
(李福莹)
一地一节气 记录光阴里的每一次感动
深圳晚报记者 李福莹
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当天一组“最美二十四节气图”便在大家的朋友圈里刷屏,而这套唯美的照片,来自一位职业医生——青简。为了记录从南到北不同区域的节气景致,青简曾花费两年的时间走遍祖国南北。
2017年1月,青简的散文摄影集《廿四:南北风物里的四时节气》出版。全书以节气的顺序,写了24个地方的景致,每篇文章都配以数张记录当地风物的摄影图片,完美地诠释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
《廿四:南北风物里的四时节气》
青简 文/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年1月出版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 统称“二十四节气”,以此来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从一粒沙中能看到所有山川,从一片叶中能感受整个春天。时令的变化影响着农耕劳作、日常生活和所有的尘土山川,所有的事物依此变换轮回。
青简本职是医生,但她说自己的另外一个身份是“准专业摄影师,行走与书写的爱好者”。她怀着对国人古老智慧的敬意,用镜头赋予堪称“中国第五大发明”的节气新这也是继《江南》、《梦里水乡》后的第三部作品。
“出门时太早,太阳还没有从群山后升起。门前的山溪宛转轻流,似乎还带着寒夜的瑟缩,不曾放开手脚,悄然绕寺而去。立春刚过,正月头上,山林里的清晨仍旧微冷,和昨晚的梦一般颜色清寂。”这是青简笔下的“立春”。
“黎明伪装成一种鸟声,把你从夏天里惊醒。温柔清凉的吻那么短暂,阳光的脚步迅速雀跃起来,出门就能和它撞个满怀。五月开头的日子,连从树叶间露出的斑驳也总是悸动不安,酝酿着即将盛大的热情。”这是青简笔下的“立夏”。
在她的镜头下,还有惊蛰时樱花烂漫的大理,小暑时呼伦贝尔草原爽朗的夏季,白露时节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茶峒,大寒时节仿佛天地白头的东北林区……《廿四:南北风物里的四时节气》一书,让人们读到了一首不一样的“节气歌”,在感受时光流转之美的同时体验二十四地风光。
节气像一个个蛰伏的小动物从来没有远离
在《廿四:南北风物里的四时节气》每一张绝美的照片背后,都有一段独有的故事和感悟。比如为了拍摄“大雪”的照片,青简曾在雪地徒步15公里还要翻山,多亏同行驴友帮助才坚持下来。
青简认为,二十四节气绝不止有气象或时间刻度上的意义,它还是我们对文化的传承:清明要踏青祭祖,芒种开始耕种,立秋收获瓜果,冬至祭祀消寒。在那一张张照片背后,其实藏着我们对故土的追忆,还有对传统生活方式日渐式微的感怀。
节气里还藏着食物的味道,青简说了一个吃货喜欢听的故事。在上海南汇乡下,有个叫下沙的小镇,会做一种传承已久的点心。下沙烧卖以当季新鲜的春笋、鲜肉和秘制猪皮冻为馅料,包在手工擀得薄皮里面,吹弹欲破,一咬就是满口鲜香。如今为了满足更多食客的需要,用冬笋替代春笋,下沙烧卖就能提早两个多月上市,但有些老饕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大约春笋略胜冬笋的,不止是鲜美的鲜,更是新鲜的鲜,说白了也就是所谓春天到来的仪式感。第一口春笋烧卖的味道,某种意义上,就和第一片变黄的叶子、第一场落下的雪一样。
青简说,其实,在这个时间仿佛越来越易逝、季节越来越模糊的年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二十四节气就像一个个蛰伏的小动物,从来没有远离过,只是沉睡在我们身边,一旦你迈出寻找的脚步,就会被轻易惊醒,然后带着花开叶落的明朗颜色,与水涨云消的清新气息,扑进你的怀中,等待一场久别重逢的宠爱。
|
中国民俗学网志愿者工作团队诚邀您的加盟:CFNgroup@qq.com;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