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6-12-4 15:24 显示全部帖子
二十四节气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二十四节气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 UNESCO
在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第11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上,中国申报的项目“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以观察自然环境,如温度变化、降雨等为基准。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以观察这一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是中国人世代相传的生产和日常生活的时间指南,对指导农民的农事活动尤为重要。二十四节气被标注在通用日历中,为中国民众广泛使用,并为多民族共享。中国的一些仪式和节庆也与二十四节气息息相关,如壮族霜降节、九华立春祭等。二十四节气也被编入一些谣谚中。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一遗产项目的多种功能增强了其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力,并使其持续为社区的文化认同做贡献。这一遗产项目的知识通过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方式传承。
2013年5月3日,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社区组织中小学生进行户外实地教学,学习和掌握利用观星台测量日影、测算节气的方法(中国农业博物馆供图,作者:牛松峰)。
2014年4月13日,立春,浙江省遂昌县淤溪村的社区民众在春耕来临之际举行“班春劝农”仪式,以策励春耕(中国农业博物馆供图,作者:李志强)。
2014年3月21日,春分,广西壮族自治区昭平县社区此时气温适中,雨水充沛,茶园茶芽吐新,社区民众抓住最佳时机采制春茶(中国农业博物馆供图,作者:喻湘泉)。
2013年4月4日,清明,四川省广安市前进村社区民众举行“清明祭祖”大典,为已逝的亲人、祖先,庄重地送上自己的敬意(中国农业博物馆供图,作者:邱海鹰)。
2012年6月5日,芒种,山东省郯城县社区农民在田间收割成熟麦子,同时接茬播种秋熟作物。这是农谚“芒种忙种,连收带种”的真实写照(中国农业博物馆供图,作者:房德华)。
2013年6月21日,夏至,河北省唐山市社区诊所的针灸推拿专家为患者贴敷中药进行夏至养生治疗,以达到“冬病夏治”的目的(中国农业博物馆供图,作者:郑勇)。
2014年8月7日,立秋,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收获在望,社区民众在“秋场”表演“迁徙舞”,欢度立秋传统的“苗族赶秋节”(中国农业博物馆供图,作者:周建华)。
2013年9月23日,秋分,山东省青州市范王村社区民众抓住收获的大好时机,抢收、晾晒玉米,不误农时(中国农业博物馆供图,作者:王继林)。
2011年11月20日,立冬,北京市京郊社区民众抓住气温下降的有利时机,进行小麦冬灌作业(中国农业博物馆供图,作者:郑永)。
2013年12月22日,冬至,浙江省三门县社区民众举行隆重而庄严的拜冬祭祖民俗活动,表达对天地自然与祖先的感恩之情(中国农业博物馆供图,作者:陈兴长)。
图片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
http://www.unesco.org/culture/ich/en/10b-representative-list-00891?include=slideshow_inc.php&id=00647&width=620&call=slideshow&mode=scroll#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中国民俗学网志愿者工作团队诚邀您的加盟:CFNgroup@qq.com;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