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讨论】民俗误读:七夕并非情人节

【讨论】民俗误读:七夕并非情人节

  萧放:年轻人误读民俗 七夕并非情人节

  记者 张楠 康登淋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8-22 |

  8月20日,“2012中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课。开学典礼上,有学者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一直被人们称为“中国情人节”的“七夕”并非情人节。

  【正文】“七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女性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传统女性都要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故而人们称这一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不过,不知从何时起,七夕开始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对此,北京师范大学民俗研究所萧放教授,提出不同的看法。专家表示,传统七夕是展现女性智慧的节日与爱情无关,是现代年轻人误读了七夕的含义。

  【同期声】中国社科智讯民俗学专家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研究所 教授 萧放

  七夕本来它不是情人节,中国就没有情人的概念,情人是西方的概念。很多年轻人把它当做一个爱情节,当成两性交往的一个节日,我想这个因素跟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系,但是我想传统七夕节,作为文化遗产,今天还是应该强调它乞巧的内容,还有对爱情的忠贞的内容,这一方面应该做一个强调。

  【正文】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现代女性穿针引线、织布缝衣的机会越来越少,传统的“乞巧”方式逐渐消失。对此,专家指出,现代女性可以围绕工作和生活运用新的方式展现女性智慧,但是不应该淡化节日原有的意义。

  【同期声】中国社科智讯民俗学专家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研究所 教授 萧放

  不管你是做电脑美术设计,还是做一个动画,都是算巧的一个表现。提倡一种手艺重视动手的机会,把它变成一个留住手艺的,一个文化传承日。

  【正文】时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过各种与爱情有关的节日。鲜花、糖果、巧克力成为他们表达爱意、维护感情的主要方式。专家认为,节日和礼物本身并不能为爱情保鲜,良好的身心素质才能为爱情提供长久的保障。

  记者 张楠 康登淋 北京报道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2年08月20日 17:33  视频链接: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web/index.php?NewsID=10575
中国民俗学网志愿者工作团队诚邀您的加盟:CFNgroup@qq.com;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田兆元:一味盲目热捧“中国情人节”只会培育出畸形的消费文化

实习生 李斯嘉 早报记者 储静伟   发表于东方早报 2012-08-23 04:29

  七夕节究竟是何时起源?有哪些民俗?又有什么经典仪式?

  ◎ 民俗专家谈七夕节

  今天是传统的七夕节。今夜,一对对情侣将享受浪漫的“中国情人节”.可是,七夕节究竟是何时起源?有哪些民俗?又有什么经典仪式?

  “七夕节的回归,与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的觉醒有关,人们开始追求精神文化上的自我,开始具有民族自信。”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所所长田兆元鼓励年轻情侣浪漫过七夕,但他提醒,传承和发展七夕,不要背离传统节日的传统内涵。

  东方早报:请谈谈七夕节的起源与文化背景。

  田兆元:这个节日应该源于我们祖先的星辰崇拜,牵牛星最早掌管土地山河,而织女星则掌管瓜果生产,到了汉代,牛耕技术出现并普及,牵牛星又被赋予了农耕的意义,同时,织女星也具有纺织职能。民间对牵牛星与织女星崇拜,与我国古代男耕女织的农业社会息息相关。

  除了星辰崇拜以外,我国传统中的阳数吉日崇拜也是七夕节的另一个重要起源。比如五月初五、七月初七、九月初九,这类两个阳数相遇的日子要进行祭祀。这几个日子中,介于其中的七月初七符合中庸之道,最吉利。我们传统中非常讲究阴阳和谐,在这阳刚的一天,大家会吃汤饼、稀粥这类含水量比较大的食物,因为水主阴柔,正好调和。后来这个节日慢慢演变成女性化的节日,也与阴阳调和的思想大有干系。

  东方早报:七夕节最早的节俗包括什么内容呢?与爱情有关么?

  田兆元:七夕节一开始并没有强调爱情因素,而是对生产行为的乞愿。根据《西京杂记》所记载,汉代已出现彩女在七月初七当天穿七孔针乞巧的习俗,但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并无关系。

  事实上,乞巧作为一个仪式,始终是七夕节最核心的节俗,妇女在这一天会穿七孔针,向织女祈愿,保佑自己心灵手巧。此外,一家人还在庭院供奉瓜果,如果有小蜘蛛爬到瓜果上结网,则说明是吉兆。梁朝人宗懔《荆楚岁时记》对此有非常明确的记载,这个传统从那时开始便一直沿袭下来,没有太大的改变。

  从已有的文献来看,直到《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牛郎和织女之间才首次被赋予了相思之意,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的故事则产生得更晚,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和任昉的《述异记》对此终于有了比较详细的演绎。晋人周处的《风土记》中,描述七夕这天,民间要打扫庭院,供奉酒果,洒香粉,以迎牛郎和织女两个星神相汇,可以说,大致在魏晋时期,七夕才开始拥有爱情的内涵。

  东方早报:现在的七夕节一般被解读为“中国情人节”,商家也在不断地造势。

  田兆元:说七夕节是中国情人节当然也无可厚非,但过度强调这个节日的爱情成分,则掩盖了这个节日的另一层重要内涵。“乞巧”表达的是古代中国人对精耕细作的重视,手工业衰落后,当代中国人越来越缺乏对心灵手巧的认知,以致我们的制造业如此粗放,产品如此粗糙,因此在今天,“乞巧”对我们而言依然有意义。不论是中、西情人节,如果人们既不了解文化背景,又不熟悉其习俗,一味盲目热捧,最终只会培育出畸形的消费文化。

  东方早报:七夕如何健康地传承、发展,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田兆元:传承七夕节,不应抛弃其固有的民俗内涵,当然,乞巧节俗与爱情的表达并不矛盾,比如我们可以鼓励七夕这一天,女孩子亲自制作绣球、手帕等信物,送给心上人,一体现了女子的心灵手巧,二也传达了爱情主题,我想比单纯送玫瑰送巧克力更有韵味和价值。
中国民俗学网志愿者工作团队诚邀您的加盟:CFNgroup@qq.com;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乌丙安:“七夕”不该是“中国情人节”

人民网 2012年08月21日 06:58  来源: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姜小玲

  83岁的乌丙安,一袭玄色短衫。此次上海之行,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大系》总主编来参加”大系“的第一次编纂工作会。

  这位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辽宁大学教授,是”我国第二代最富有声望的民俗学家“.一年有一半时间在飞机上,奔波各地致力于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但他还是不遗余力地接下了”总主编“重任:”工作有这么多重点、难点、亮点、焦点、特点,我的内心甚至都会觉得:舍我其谁!“

  ”文化要传承,更要传播。“一件事让乌丙安一直耿耿于怀:世人皆知灰姑娘,比如以灰姑娘为主题标志的东京迪斯尼乐园,世界各地的游客到那都会买一只水晶鞋带回去。少有人知的是,最早的灰姑娘故事其实发生在中国。1984年,乌丙安写了一篇文章在全世界27种语言的国家发表,题目就是 《灰姑娘故事在中国》:欧洲的灰姑娘11世纪才开始出现,而在9世纪唐代巴蜀一带的土家族中就流传着一个灰姑娘的故事。遗憾的是,从盛唐到今天,我们的灰姑娘一直锁在故纸堆中,而欧洲的灰姑娘已经走遍世界。”如果我们的灰姑娘能够传到今天,大概当今世界文明中,就会有一个在土家族吊脚楼旁跳舞的灰姑娘形象。这也告诉我们传播与传承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规律,谁离开了这个规律,谁就在文化上越来越滞后!“说到这儿,老人情不自禁站了起来。

  蒙古族的乌丙安,对周遭的人和事从不掩饰好恶。对当下一些文化生态保护区所谓 ”打造“、”营造“的说法,他毫不留情地抨击道,所谓”营造“、”打造“简直就是折腾,劳命伤财,没经过科学研究和调查,对文化生态来说反而有很大的危险性和破坏性。”民俗文化,是民众自己在发展,任何专家、任何官员无权设计。最好的保护方法,是把各种文化还给民间,还给老百姓,让民间去丰富去发展。“

  ”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这是乌丙安一直说的一句话。不反对年轻人过情人节,但却竭力反对把”七夕“说成是”中国的情人节“--”牛郎和织女怎么是情人呢?他们与罗密欧和朱丽叶完全是两回事。七夕这天,应该是牛郎织女和儿女见面,是全家团聚的节日。现在,我们没有挖掘出自己传统节日的魅力,难怪年轻人都去过洋节日了。“

  这位毕生守护民族和民俗文化的长者,其实并不缺乏既”酷“又”潮“的一面。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用电脑,”现在我还能用电脑自己制作动画呢“,话语中不乏几分得意。”现代文明缺了传统的精华要素,是没有根基的现代化。没有根基的文化还能发展吗?同样,抱残守缺、固守根基的文化还能发展吗?这两方面是一样的。“老人的脑袋里时不时会蹦出些有趣的”点子“.比如,他提议下一次开主编会时,56个民族的主编都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装,言毕哈哈大笑。
中国民俗学网志愿者工作团队诚邀您的加盟:CFNgroup@qq.com;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消费七夕,从精神到经济

来源:天津网-数字报刊  关键字:七夕;消费;七夕乞巧;鹊桥;大学生  作者:肖明舒  2012-08-22 07:06

  □本期关注

  七夕近,新事儿多

  一年一度,天上的牛郎和织女要相会,而人间的情侣们则在期待着浪漫派对。

  最近几年,七夕作为“中国情人节”成了每年继2月14日情人节后另一个重要的爱情节日。也因为这是一个需要表达情感和浪漫的节日,所以,人间的七夕绝不像天上的牛郎织女一样,只是两个人的事儿,七夕之前,总有新的话题开始酝酿、讨论。

  有人捐钱,有人花钱,和七夕有关的事很多都离不开“消费”二字。除了街上和网上铺天盖地的玫瑰花、楼盘、汽车、香水、情侣套餐等广告外,七夕在不知不觉中以另一种方式被众人消费着,其中也不乏很多怪事、新鲜事和有争议的事。

  12名“90后”大学生捐钱给打工夫妻开房过“七夕”,引来网上一片热议。七夕节的新鲜礼物“活体萤火虫”在让情侣感受浪漫的同时,也让网友发出了质疑。此外,更有专家对七夕的含义做出了新的阐释,称七夕不该是情人相会而是全家相聚。总之,你方唱罢我登场,从精神到经济,七夕就这样衍生出了很多的现象和意义。

  但在更多人的心中,七夕只是象征着爱情的纯洁和美好,不管有多少怪事、新鲜事,都只是一个理由--因为爱情。本组撰文 本报记者 苏莉鹏 插图 信稚鹤

  □爱心消费

  大学生为农民工办夫妻会

  近日,郑州的12名“90后”大学生,拿出暑期在建筑工地打工挣来的一万多元钱,打算在今年七夕这天为200个农民工家庭架起“爱心鹊桥”,为他们提供宾馆过夜,帮他们解思念之苦,圆团聚之梦。有人称这是在“作秀”,有人却对此大加赞赏。

  事情起源于网上的一篇名为“‘架起爱心鹊桥--七夕农民工夫妻会’的倡议书”的帖子。发帖人自我介绍说,他们是来自郑州一所高校的12名大学生,暑假期间在建筑工地打工,深感农民工的艰辛和夫妻分离之苦,想用自己赚的1.2万元钱为农民工预订酒店,让农民工夫妻能够在七夕这一天团聚。据报道,目前报名者已有三十多对。

  这件事经网络传播和媒体报道后,引来了大量的关注和议论。有人说此事让自己很感动,有人却在指责大学生们“不务正业”,几名大学生虽然整日接收着不同意见和态度的信息,但他们的举动得到了校方的支持。无论怎样,因为为农民工搭了鹊桥,这个七夕,捐钱的12名“90后”大学生过得意义非凡。

  【网络评论】

  @时评人范子军:大学生为农民工夫妻搭“鹊桥”的举动,从一个侧面提示我们,解决农民工夫妻的生活难题以及相关联的子女就学、就业等问题,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给力,其中政府显然有必要做出更多担当。

  @穷庐主人:如何让城市真正成为在这里务工的农民的家,如何让务工农民在城市里找到归属感,这依旧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我们可爱的大学生用这个方式让我们忽然想起城市里还有这么一个群体。但愿明年的七夕,他们不用再用这样的方式让我们想起这个群体。

  @无聊聊:这种精神值得赞扬,但是拿打工挣来的一点钱去给农民工开房过七夕觉得不合适,很多事靠学生改变不了。

  □礼物消费

  活体萤火虫美并残忍着

  对于很多情侣来说,七夕的主题是消费,仿佛浪漫、深情这回事,只有用一些礼物才能表达,而标新立异的浪漫礼物,每逢情人节,自然更受欢迎。

  今年七夕送什么?鲜花、巧克力什么的落伍了,有商家开发出了“活体萤火虫”,一偿情侣将浪漫进行到底的心愿。据了解,“活体萤火虫”一般在网店售卖,每只萤火虫价格在5元上下,大多通过套餐的形式进行销售,配有精美的瓶子和礼盒,价格比其他礼物高出不少。购买过的顾客评价多为“很浪漫”“很喜欢”.

  情人感受的是浪漫,旁观者则觉得“很残忍”.对于这个别出心裁的礼物,网友们的评论却是充满批判的。

  【网络评论】

  @杨大傻子小池塘:萤火虫的光芒是很美丽,但我更希望看到它们自由闪烁,并且,好好活着。

  @坐看它在飞:想想关在瓶子里的萤火虫吧,你想要一个充满怨念的情人节吗?

  @乔景晶:想对女孩和男孩说:去郊外看看真正的萤火虫吧!

  □情感消费

  七夕或许更该全家聚会

  关于七夕是不是中国的情人节,一直是个争论性的话题。此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认为,七夕节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恪守双方对爱的承诺,不是表达婚前情人或恋人的情感,因此将七夕节称为“中国情人节”并不妥当,如果非要给一个什么称呼的话,他认为应该称它为“中国爱情节”.天津市社会科学院教授王来华表示,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姑娘、妇女们重视和喜爱的日子。七夕乞巧的习俗,起源于中国汉代,后来才和牛郎、织女的故事相结合。

  最近,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乌丙安发表了对七夕节的另一种理解。他反对把七夕说成是中国的情人节,“七夕这天,应该是牛郎织女和儿女见面,全家团聚的节日”.

  专家的话,挖掘出了传统节日的另一种魅力。对于七夕是不是中国情人节的争论在网络上继续着,但不管答案是什么,人们毕竟在七夕这天有了一次从精神到物质的消费。

  【网络评论】

  @mango1125:七夕是中国人民表现明媒正娶、钟情忠义、一夫一妻、长相厮守的传统节日,绝不是当下哗众取宠的商业策划和宣传,也不是如今所谓的“中国情人节”.

  @一片云在天:争论是不是“中国情人节”只是一个学术上的问题。对于普通人来说,七夕的意义是每到此时你身边是否有人陪伴,从相识到相知,也许一晃很多年,是不是应该让我们留住这一刻,不管怎样都是一段独家记忆。

  热点网事

  手机方便 也是困扰

  最近,美国洛杉矶一家餐馆出了一个妙招:只要愿意在就餐前抛开手机、平板电脑等数码设备,就可以享受9.5折优惠。餐馆老板兼主厨马克·古尔德说,他希望顾客将精力集中在菜品上,而不要被手机分散精力。

  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变得手机不离手,等公交车的那点时间,看看手机新闻;朋友聚会,经常是大家都低头不语,忙着和网上的朋友聊天;就连吃饭时都得一心二用,一边吃一边摆弄手机发微博。除此之外,如今在网络上浏览,网友们对于手机的抱怨绝不仅限于它会牵扯人们的精力而忽略了周边人的感受上。有人觉得,手机就是一根线,无论你到哪里,在做什么,都会有人找到你,给生活带来不小的困扰;还有人认为,用手机打电话,绝大多数都是无关紧要的废话,重要的事情寥寥无几,浪费金钱不说,还占用了我们宝贵的时间。不过,与这些观点相对的是另一些人觉得,手机是快捷的交流工具,给我们提供的便捷远远超出了它带来的烦恼。

  无论如何,对于手机,方便也好,烦人也罢,每当亲朋好友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抽出时间小聚一下时,大家还是不妨多聊聊天,谈谈生活,就别只顾着玩儿手机了,好吗?

  手机是一种烦恼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我和你坐在一起,你却在玩儿手机。

  □现在的人,玩儿手机就算了,每道菜上来的时候还不准先吃,要拍照,这一年365天得拍多少盘子在硬盘里啊,真无聊!

  □手机拉近了远距离的朋友,却疏远了眼前的亲人,可悲!

  □玩儿手机、刷微博,使得注意力分散、思维碎片化、现实人际疏离。现代人,请自觉善用智能机!

  手机是一种调剂

  □当没话题、没话说的时候,总要拿手机来缓和一下或是来装一下忙碌啊!你望着他,他望着你,难道指望着对方和你心灵感应吗?

  □是不是玩儿手机,关键还得看餐厅给不给力,有的时候吧,上菜上太慢,太能聊的朋友也有没话说的尴尬空当,这时下意识的动作就是玩儿手机,也算休息一下舌头哈!

  □我觉得玩儿手机主要是因为有时候别人三三两两地讲话,自己一个人坐那儿会比较尴尬,所以才玩儿。

  本报记者 肖明舒
中国民俗学网志愿者工作团队诚邀您的加盟:CFNgroup@qq.com;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专家反对将七夕贴上“中国情人节”等有异国色彩的标签

  2011年08月05日 15:03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银川8月5日专电(记者赵倩)6日是我国传统的七夕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认为,我们不应把我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贴上“中国情人节”等有异国色彩的标签,还七夕节最本真的元素才能更好地安放那份传承了2000多年的爱情。

  当下,不管是商家出于“七夕经济”考虑,还是年轻人为了追求时尚,七夕节已经被冠以一个更为“国际化”的名字--“中国情人节”,而鲜花、巧克力、钻戒、大餐似乎也成了七夕的符号。对此,乌丙安不予认同。

  乌丙安说,七夕节就是七夕节,有特定的内涵和传统,没必要将其更名去和其他节日作类比。2006年,七夕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更说明全社会都应该把这个节日作为我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加以保护。而且,从传统故事来说,七夕纪念的是夫妻间忠贞不渝的情感,而非一般意义上的“情人”.

  乌丙安认为七夕节传达出的三方面爱情婚姻观应该是作为节日主旨被挖掘并提倡的。

  首先是恋爱自由。牛郎织女相爱结婚,是自由结合,是对当时封建社会包办婚姻的抵抗,千年前自由恋爱观仍是当今社会所倡导的,这对当下一些替儿女婚姻大事做主的父母也是种提醒。

  其次是以感情为基石的婚姻。仙女“下”嫁放牛郎,典型的“门不当,户不对”,但织女一定是看上了牛郎的品质,爱上了这个凡人,所以这份以感情为基础的婚姻才能“隔银河而不散”.而现在一些年轻人择偶时却以房、车、金钱至上,向大款、“富二代”看齐,文明的进步没有理由削弱感情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

  再次是婚姻的忠诚。牛郎织女每年相聚一次,但那份“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不离不弃确实值得婚姻危机频发的现代人深思。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七夕节传统元素的表达方式理应不断延伸。既然节日的商业化运作已经不可避免,那么就可以在社会和商家针对七夕的宣传或促销活动中,把节日的真谛加以正确引导,让人们了解这个节日,树立良好的爱情婚姻观念。”乌丙安说。

  此外,很多人认为七夕节缺乏特定的“符号”.乌丙安说,比起端午节的龙舟、粽子,春节的春联、中国结,由一个传说演变而来的七夕节好像的确没有特定的符号,但他建议可以把一些特定的活动演绎成“符号”.

  他说,“鹊桥”是七夕节中最有意义被物化的元素,如果每逢七夕,各地能够集中搭建一些新式“鹊桥”,或邀请模范夫妻走上“鹊桥”,讲述自己的爱情故事,或让情侣通过“鹊桥”甜蜜告白,类似方式可以让人们在体会传统的同时也加深对爱情的理解。

  再比如,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工,长时间不能和家人团聚,过着现代版牛郎织女的生活。如果在七夕节这一天,能够组织一些农民工和家人团聚,这份感动一定会比鲜花、巧克力来得更加真切。
中国民俗学网志愿者工作团队诚邀您的加盟:CFNgroup@qq.com;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中国人的现代“七夕”故事:爱情仍在征服距离

中新网 2012年08月23日 07:28 来源:新华网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也被称为“乞巧节”“女儿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资料图片(上图):原国营上海工具厂员工丁千瑞(左)与原上海印染工业公司员工冯翠英参加完集体婚礼后,来到西湖欣赏美景(1956年9月摄)。(下图):在郑州市一处温泉度假村,郑州青年刘冰和马晶晶在泳池中举行婚礼(2006年1月26日摄)。新华社发

    (记者 任沁沁 蔡敏 章利新)台湾摄影师王锦河这几天有点忙,工作之余他挤出时间为海峡对岸的女朋友准备着“七夕”的惊喜。他把两人恋爱一年来的合影制作成电子相册,请好了9天的假期,买好了七夕前往福建的小三通船票。“没有特别安排要去哪里玩,只是想好好陪在她身旁”。

  8月23日,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最浪漫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中国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传说:牛郎和织女原本是一对恋人,却被无情地分开,每年“七夕”这一天,成千上万只喜鹊会搭起鹊桥让他们团聚。

  历经数千年传承,尽管一定程度上受到2月14日西方情人节的冲击,但“七夕”在近年来愈发浓烈的“回归与传承”氛围中,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演绎浪漫爱情故事的节点。

  王锦河和泉州某高校青年女教师小熙认识于一次在大陆举行的两岸文化联谊活动,随后两人开始了跨越海峡的恋爱。他们的日常联络依赖于网络和电话,有时候一天视频六七个小时。

  对于这对海峡恋人而言,实实在在的相伴、两人的小日子就是“奢侈的幸福”。“牛郎和织女一年相会一次,我和小熙一年见面的次数也寥寥几天,分离的痛苦体会得特别深。”王锦河说,自己正在努力争取到大陆工作,让相见不再艰难。

  王锦河与小熙正在打破亲戚朋友对远距离恋爱的不信任感,他们坚信彼此一定会在一起。

  对于“90后”大三学生王云博来说,“见面”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了,除了晚间休息时间,他和同班的女朋友几乎“粘”在一块儿。“七夕的传说我们不是很了解,但它提醒我们坚守忠贞、纯洁的爱情。”王云博在购物网站上为女朋友挑选了礼物,一本书和一只可爱的小熊挂坠。

  “象牙塔的爱情就这么简单。”王云博说,每天都能一起吃饭、上课、自习,彼此已经成为对方生活的一部分,但我们仍需征服未来的不确定性。“一起成长就是大学生爱情保鲜的最好方式,我们在跌宕起伏中分享酸甜苦辣”。

  其实,在日益开放的爱恋观念的浸染下,在交通、沟通方式日益便捷的条件下,对恋爱中的现代人而言,每天都是情人节。他们在“微信”上“无缝对接”地聆听着对方心声,在没有界限的网络空间里随时点击彼此情况,在电影院、小饭店、咖啡馆里约会畅聊……

  但当“七夕”来临,人们依然愿意追随、渲染、感受节日的美好。不仅因为它浓郁的浪漫气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因为中国人骨子里对“七夕”传说中含蓄、内敛,“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美好意境的向往。

  8月22日,在武汉极地海洋世界,一对情侣在“海底”拥吻。当日,武汉极地海洋世界举办“海底热吻”迎“七夕”活动,7对情侣由潜水员保护分别潜入“海底”拥吻,用新奇而浪漫的方式迎接即将到来的“七夕”节。新华社发(王振武 摄)

  “一年一度七夕日,牛郎织女鹊桥会……你我凡间平常人,郎情妾意过一生……”23岁的安徽省安庆市农民杨健虎在“七夕”前给老家的女友发出了这条短信。

  在省城合肥打工两年多,杨健虎干过快递、在工地打过杂、做过服务员,眼下正跟一位师傅学瓦匠手艺。

  “一年也就春节能见上一面,平时还真是很想她。七夕节到了,我也没什么送她的,发条短信表达我的心愿吧。我就想这几年吃点苦,攒点钱,将来在镇上买套房子,做个小生意,给她一个踏实的家。”杨健虎说,他不善言辞,就想“用实际行动许她一生”。

  小杨的家乡安庆市杨桥镇有一座巨石山,是传说中牛郎织女故事的发源地。同时也是黄梅戏名家严凤英的故乡,正是她将《天仙配》唱成了经典,让所有人知道这出爱情戏。不仅如此,巨石山在当地又被称为小龙山,和脚下的菜子湖并称为“龙山凤水”,正是中国传统习俗中“爱情美满幸福”的象征。

  “尽管现在分隔两地,我希望和她的将来是团圆、美满、幸福的。”杨健虎说。

  如果说小杨的爱情是真挚而朴素的,那么都市白领们的“七夕”则过得创意十足。

  安徽一家旅行社推出的“七夕”幸福之旅“情醉千岛湖”在城市白领中反响热烈。合肥市高新区动漫创意园从事创意策划的赵曼路提前一个星期就订下了这次旅行。“平常工作太忙,很想暂时逃离这个环境,享受一下两个人纯净的世界”。

  在武汉,一场“海底热吻”的新奇浪漫在极地海洋世界上演,恋人们由潜员保护,潜如“海底”拥吻;陕西西安通过一部部民间自创的微电影,讲述着绵延千年的爱情故事;在山东沂源牛郎织女景区,来自全国各地5万名游客聚集,将共度“七夕”。

  在时代的变迁中,“七夕”被赋予更为丰富的内涵与外延。中国的恋人们,或大胆或含蓄,或朴实或创意,正在将浪漫故事演绎在传统节日里,将爱情进行在每一个凡常的日子里。
中国民俗学网志愿者工作团队诚邀您的加盟:CFNgroup@qq.com;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