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荷兰称将放弃多元文化社会政策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荷兰称将放弃多元文化社会政策

新浪  2011年06月18日00:00  新华网

  新华网海牙6月17日电 荷兰政府近日表示,将改变现有移民政策,放弃多元文化社会政策,继而重新推广以荷兰本土社会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社会政策。

  据荷兰媒体17日报道,荷兰内政与王国关系大臣在向议会提交的一份提案中说,“随着政府移民政策的变化,荷兰原有的多元文化社会模式将成为历史。”他指出,政府认为现在有必要采取措施防止各族人民间的隔阂逐渐扩大,但融入当地社会不是政府的责任,而是已经或者打算定居荷兰的移民本身的责任。

  据悉,荷兰政府拟采取的移民政策改革措施包括:新移民将自行负担学习荷兰语言和获取荷兰社会知识课程的费用,政府将不再为移民负担这笔费用;终止对特殊移民群体的津贴补助等。如果该提案最终获得通过,新移民政策将于2013年1月1日起执行。

TOP

欧洲多元文化政策受挫

中国新闻网 2011年03月01日 17:00 来源:中国文化报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西方部分发达国家官方推行不同文化之间要相互尊重与宽容的政策,即“多元文化政策”,被认为是欧洲融合的典型体现。然而最近半年时间内,德国、英国、法国、荷兰等国的领导人相继宣布本国多元文化政策失败。欧洲理事会秘书长托尔比约恩·亚格兰近日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支持这些国家的判断。亚格兰警告,多元文化政策对国家安全会造成威胁。

  2010年10月17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其所属政党基民盟下辖的青年团集会上发表演说时称,德国构建多元文化社会、让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起生活的努力“彻底失败”,德国人和外国劳工能“快乐地并肩生活在一起”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今年2月5日,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德国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上表示,英国多元文化政策的失败一半归咎于国内伊斯兰极端主义思潮的发展。“在多元文化政策指导下,政府鼓励少数族群文化独立发展,导致一些年轻的英国穆斯林走向个人极端主义。现在是将过去的失败政策翻过去的时候了。”

  2月10日,法国总统萨科齐在接受电视台访谈时宣布法国的多元文化政策已经失败。萨科齐表示,法国尊重差异,但是来到法国的新移民必须让自己认可法国所崇尚的价值。“法兰西的国民不能接受部分新移民所提出的诸如男女不平等、让小女孩失去上学自由等生活方式的改变。”

  2月14日,荷兰副首相马克西姆·费尔巴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多元文化政策在荷兰失败。他称:“希望荷兰人像美国人一样首先说自己是荷兰人,之后才是自己先前居住的国家。”他强调,移民必须接受荷兰的价值观。

  由于欧洲宽松的移民政策,二战后,大量的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涌入,特别是北非和中东国家移民。基于尊重移民生活方式与信仰的自由,欧洲各国普遍实行文化多元化政策。然而,事与愿违。移民问题一直令欧洲各国头痛,种族融合问题在原本实行宽容移民政策的欧洲国家也越来越凸显。

  2005年10月27日,在距离巴黎市区9英里的克利希苏尔瓦地区,为躲避警察的追捕,两名北非裔少年躲进变电所不幸触电身亡。这一意外事故引发了法国自1968年“五月风暴”以来的最大骚乱。北至里尔,南至马赛,东至第戎,法国各大城市的移民青年走上街头,焚烧汽车,砸抢店铺,袭击警察和居民。此次骚乱延续时间超过半个月,规模波及整个法国,近万辆车被焚毁。

  同样在2005年,英国伦敦地铁爆炸案导致56人死亡,引起英国社会对移民同化问题的反思。

  2004年11月,荷兰著名电影导演凡高因拍摄一部反映穆斯林妇女遭遇家庭暴力的短片而惨遭杀害,数位抨击荷兰移民政策的国会议员因受到恐吓也不得不躲藏在议会大厦里。

  本报记者 冯 倩 编译

TOP

TOP

卡梅伦说英国多元文化融合政策失败

2011-02-06 05:50:20  来源:国际在线专稿  编辑:殷亮

  国际在线报道(驻英国记者张哲):面对英国社会日益严重的极端主义思潮,英国首相卡梅伦近日发表讲话称,英国历任政府实施的多元文化融合政策看来已经失败,政府将采取措施创造一个更为强大的国民定位。此话一出,在英国国内引起不小反应。 

  英国首相卡梅伦5号在德国发表讲话说,英国历任政府实施的多元文化融合政策已经失败。这是他今年首次就有关英国社会多元文化及极端主义思潮问题发表讲话。舆论普遍表示,这说明卡梅伦政府将对英国社会中存在的极端主义倾向采取更加严厉的打击政策。

  卡梅伦在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上讲话时说,过去在多元文化融合政策指导下,政府鼓励各少数族群文化独立发展,这导致英国国民定位的缺失,一些年轻人转向了极端主义思潮,英国也因此面临着极端主义的威胁。如果想击败这种威胁,就要改变过去失败的政策。要采取更加积极主动、更为强硬的自由主义做法,让英国各族群都在平等的环境下创造一个更为强大的国民定位。卡梅伦在讲话中特意将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极端主义思潮区分开来,称它们不是一回事。伊斯兰教是超过10亿人信仰的平和宗教,而伊斯兰极端主义思潮则是为少数人接受的一种政治理念。这些人倾向于通过暴力破坏西方的民主和自由。

  去年11月,英国内政大臣特雷莎.梅女士发布了英国防范暴力极端主义思潮战略报告,有关方面将根据这份报告的内容,重新制定英国打击极端恐怖势力的计划。卡梅伦正是在这个时候首次就这一问题表态的。而且,卡梅伦是在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场的情况发表这一讲话的。默克尔去年在另一个场合曾表示,德国在同化移民方面做的工作不够,多元文化融合政策是失败的。

  卡梅伦的这番讲话在英国国内引起了强烈反应。英国穆斯林委员会负责人哈吉拉说,卡梅伦的讲话令人失望,并没有明确地表明如何对付恐怖主义。穆斯林慈善机构拉马丹基金会总裁沙菲克说,卡梅伦的讲话助长了对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的敌意与恐惧。

TOP

萨科奇称文化多元主义失败 卡梅伦推主流价值观

凤凰网 2011年02月18日 14:42  来源:新华网

据法新社2月10日报道,法国总统尼古拉斯·萨科齐当天宣布,“文化多元主义”已经失败,此前已有多位西方国家的领导人谴责了文化多元主义。

萨科齐呼应勒庞说法?

2月10日,萨科齐在接受电视台访谈时说:“是的,这(文化多元主义)是个失败,当然我们必须尊重差异,但我们不想要……一个各种团体并存的社会。如果你来到法国,你必须让自己融入一个单一的团体,这就是国民的团体。如果你觉得这无法接受,你就不受法国的欢迎。”

萨科齐在法国电视一台的节目中说:“法兰西国民无法接受生活方式的改变,例如失去男女平等……让小女孩失去上学的自由。……我们对于来到法国的移民个人的认同过于关注,却对接纳他的法兰西国家的认同关注不够。”

萨科齐在电视访谈节目中还说:“我们的穆斯林公民,与其他公民一样,当然可以信奉他们的宗教。”但他补充道:“在法国,不想看到人们在大街上用明显的方式祈祷。”2010年,法国极右翼领导人勒庞,曾将穆斯林在过于拥挤的清真寺外祷告,比作纳粹对法国的占领。勒庞称,在法国“有10到15个”地方,穆斯林在清真寺被挤满时在街道上祷告。

卡梅伦要推广主流价值观

法新社称,英国首相大卫·卡梅伦、德国总理安吉拉·默克尔、澳大利亚前首相乔治·霍华德和西班牙前首相阿兹纳尔,都在近期称文化多元主义政策未能成功整合移民。2010年10月,德国总理默克尔称,德国朝向多元文化的努力已“完全失败”。

2月5日,英国首相卡梅伦宣称,英国长期的文化多元主义政策是一个失败,要求更好地整合穆斯林青年移民,以抵抗这些移民原籍国极端主义的影响。卡梅伦说:“在国家的文化多元主义政策下,我们鼓励多种文化各行其是,相互疏离,也远离了主流。”卡梅伦认为,这导致英国人缺乏国家认同,一些年轻的穆斯林转向极端主义的意识形态。卡梅伦敦促英国推广权力平等、法治、言论自由和民主的价值观,以营造更加强大的国家认同。

据英国广播公司2月5日报道,卡梅伦认为,一个真正的自由国家“信仰某些价值,并且积极地推广它们”。卡梅伦说:“我们没能提供让他们体会到归属感的社会愿景。我们甚至容忍那些分离的团体以违反我们价值观的方式行事。”卡梅伦强调,建设一种强大的国家和地方的认同感,“获得凝聚力的关键在于,让人们说"我是穆斯林,我是印度教徒,我是基督徒,但我也是伦敦人"”。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2月10日报道,勒庞所在的法国极右政党——国民阵线对卡梅伦“文化多元主义失败”的表态表示祝贺。值得注意的是,公开宣称“文化多元主义已经失败”的欧洲国家领导人,大多出自右翼政党。

卡梅伦讲话受质疑

“英国防卫联盟”是一个强调英国本土认同的极右翼组织。2月5日,该组织的7000名支持者在伦敦北部发起反伊斯兰主义者的游行。警方出动了1500名警察前往维持秩序,但极右翼分子与立场对立的反法西斯主义者最终还是发生冲突。

有鉴于此,工党议员嘉文·舒克质疑首相卡梅伦在同一天发表否定文化多元主义的讲话是否明智。

工党的萨迪克·汗是工党影子政府的司法部长,他在《每日镜报》上发表评论,称卡梅伦“为英国防卫联盟撰写宣传品”。保守党主席保鲁尼斯·瓦尔兹则替卡梅伦说话,称“把首相称作右翼极端分子,是令人愤怒和不负责任的”。

除了在野的工党,穆斯林团体也反对卡梅伦的讲话。英国穆斯林理事会的助理秘书长费萨尔·汗基拉博士称,卡梅伦的讲话“令人失望”。英国伊斯兰协会的阿基毛·马斯尔称,首相并未理解问题的本质。他说:“我想他把几个问题混在一起了,国家认同、文化多元主义、极端主义三者并无联系。极端主义是多种因素的产物。”

文化多元主义遇挑战

20世纪90年代中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公布一份题为《多元主义——应对多样性的新政策》的文件。该组织称,“文化多元主义是一种应对文化与社会多样性的民主的政策反应”,它系统而全面地应对文化与族群多样性,包含教育、语言、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政策,以及特定的制度安排。文化多元主义已被一些国家采用,特别是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瑞典。

据美国斯坦福大学哲学辞典网络版的介绍,文化多元主义(Multiculturalism)是政治哲学中关于如何对待文化与宗教多样性的一种思想体系。在21世纪初的西方国家,对文化多元主义的最大挑战,并非来自哲学领域,而来自政治领域。文化多元主义在实践中已发生倒退,这种倒退体现在对待外来移民之中。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刚刚发表论文《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后扩写为书籍出版)之时,就有中国学者指出,亨廷顿的真正意图,在于对美国国内文化日趋多元化趋势的不满。果然,几年后,亨廷顿出版了《我们是谁》,警告美国正在失去白人基督教国家的特性。 (来源:青年参考)

TOP

德国总理默克尔称:德国文化多元社会已失败

2010年10月17日 11:4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0月17日电 据英国广播公司17日报道,德国总理默克尔说,德国试图建立文化多元社会的努力已经“彻底失败”。

  据报道,默克尔在其所属政党基督教民主联盟下辖的青年团于波茨坦举行的一场集会上发表演说称,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民众在德国和平共处的做法没能取得成果。

  默克尔同时说,伊斯兰社区是德国的一部分,但穆斯林移民也同时需要努力融入德国社会,学习德语。

  此间德国主流政界的反移民情绪相当高涨。BBC记者埃文斯发自柏林的报道说,默克尔现在终于加入到这炽热的讨论中来。

  持中左翼观点的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上周发表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超过30%德国人认为国家已经出现了“外国人横行”的局面。

  这份民调还指出,差不多相同比例的民众认为,在为数1600万人的移民中,大多数是为了获取社会福利而来的。

  BBC记者埃文斯指出,最近的这一股反移民情绪跟民众不满国家经济虽然回复快速增长,但失业率却仍然高企不无关系。

  过去在德国,反移民是属于禁忌议题,但BBC记者说,最近的争论似乎正引导着德国社会在这些议题上打破沉默。


默克尔“德国多元社会失败”演说致政党网站被黑

中国新闻网 2010年10月21日 13:51 来源:国际在线

  据澳大利亚新闻网报道,德国总理默克尔因发表演说称“德国建立多元文化社会的努力彻底失败”而遭到黑客攻击,所属政党的两个网站被黑。

  据报道,默克尔10月16日在首都柏林附近的波茨坦演讲时称,德国建立多元文化社会的努力已经彻底失败了,“大家快乐地生活在一起”这种思想根本不起作用。默克尔表示德国非常欢迎外国移民,但是他们应该努力融入德国社会,例如学习德语。

  默克尔发表此演说后,她所属的政党基督教民主联盟的汉堡和梅克伦堡地区网站先后遭到黑客攻击,网站的首页被篡改,背景图案被改成一个土耳其纹章,内容也成了针对“多元文化社会”的批评性评论,其中还包括这样的质问语句:“社会融合的钱在哪里?建清真寺的钱在哪里?宽容在哪里?宗教自由在哪里?”

  据悉,目前基督教民主联盟已经暂时关闭了这两个网站,警方已对此事展开调查。

TOP

欧洲蔓延多元文化失败论 种族主义终难杜绝

作者:王方 纪双城 董铭 来源:《环球视野》第329期

2010-11-16 08:12环球时报


  “自由、博爱”一直是欧洲价值观的根基,连美国那座“照耀世界的自由女神”也是法国人民赠送的。曾几何时,强大的实力赋予了欧洲人“海纳百川”的胸怀,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成为欧洲炫耀的资本。如今,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欧洲的反移民思潮不断兴起,多元文化失败论不断被提及。在美国人眼中,美国的多元文化是“熔炉”,欧洲的多元文化是“栅栏”。欧洲人通过尊重和保护外来移民的文化,换取这些人对所在国家的忠诚。这如同鼓励移民建起栅栏自己过日子。然而,当危机发生时,一些愤怒的目光会射向栅栏里面的世界,一旦栅栏倒塌,欧洲将出现难以想象的混乱局面。

  欧洲的多元化政策是接纳还是隔离

  从9月至今,一本名为《德国自取灭亡》的书一直占据德国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销量达数十万册,创下德国政治书籍销售历史第一。它的作者德国央行理事拉辛丹在书中称,随着穆斯林移民群体不断壮大,德国人将在本国成为“少数族群”,德国正在因此变得越来越穷,越来越笨,并最终走向灭亡。这一言论在德国引起广泛争议,但并未影响拉辛丹在各地举办新书朗诵会。《法兰克福汇报》称,拉辛丹的书受追捧是因为他扮演了不少人的代言人角色。美国东北大学国际关系副教授图拉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为何世界上主要民主国家都无法容纳穆斯林移民?许多学者和政治家认为,这是多元文化主义的失败以及民族主义所导致。在欧洲,多元文化主义已经成为了移民同化的代名词。”

  在法国人玛利亚看来,反对多元文化的理由非常简单———为了安静地睡觉。她对记者说,她从小到大就住在一个公寓里,之前的邻居都是法国人,大家生活习惯一样,没有任何冲突。后来搬进了外国移民,开始是巴西人,他们喜欢把音乐的音量开到最高点,最好让全世界的人都听见,哪怕是深夜。“我向他们提意见,可巴西人说,懂音乐的人就是要听高音量,这就是巴西文化”。玛利亚只好叫来警察解决问题。后来巴西人搬走了,新搬来的厄瓜多尔人的声音比巴西人还响,简直到了令她愤怒的地步,最后玛利亚决定自己搬走。

  英国极右翼组织“国家党”因为只允许所谓“土生土长的白种人”申请党员曾成为众矢之的。但现在,支持它的白人越来越多。该党在成立之初的1983年大选中只赢得了1.45万票,但2009年6月欧洲议会选举中,在全英国得票接近100万张。这也让它的领导人格里芬成功晋级成为代表英国的欧洲议会议员。一位支持格里芬的英国人在英格兰北部城市约克举行的一场集会游行上,毫不讳言地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格里芬的出现让我们看到英国重拾民族文化的希望。”此话一出立刻引来周围一片掌声。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称,从20世纪70年代起,多元文化被一些西方国家采纳为官方政策,很多城市日益成为种族大熔炉。然而,欧洲几个国家的中右翼政府已经扭转了国策,回归到种族中心主义。

  在推行禁止伊斯兰罩袍法案和强行驱逐罗姆人的法国,有媒体比较了这一政策的制定者———法国总统萨科齐和他的前任对待多元文化的不同态度。报道称,萨科齐上台伊始就设立了更为严格的国籍获取制度,把“多元文化”归结到“国家认同”之下,并以强硬方针应对外来移民和文化隔阂问题。而在他之前,希拉克则是有名的东方艺术爱好者,就连总统府的陈设都具有各种文化特色。在密特朗当政时期,法国以各种方式补助、保护少数族裔文化的发展,塞纳河畔著名的“阿拉伯文化中心”、“原始艺术博物馆”就是最好的例证。

  “当默克尔承认德国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失败的时候,整个欧洲都在发生着什么。”美国“redstate”网站名为《多元文化也在欧洲失败》的文章称,欧洲很困惑为什么给外国移民提供了技术、政府补贴、良好的生活境况,他们却不愿意学习所在国的语言,从而使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欧洲抱怨移民更忠心于祖籍国而非移民国,选择这里不过是出于生活便利所需。而美国却将多元文化主义发扬光大,并凭借这一优势既和说英语的人做生意,也和说西班牙语的人做生意。美国学者乔治·弗里德曼撰文说,对欧洲人来说,表面上做出尊重其他文化的存在和自由,但这并非多元文化的真谛。欧洲的多元文化其实是应对广大打工移民的一种方式,是一种交易。它希望通过允许移民保持自身文化来换取其忠诚,但又想将移民群体隔离,从而保护欧洲文化免受外来影响。

  “多元文化不等于多极”

  一般认为,多元文化的核心是承认文化之间的平等与相互影响,打破西方文明在思维方式与话语方面的垄断。这个词最早在1957年用来描述瑞士,上世纪60年代末期被加拿大接纳,并且随着移民数量的增加扩散到欧洲多国。这些国家采取官方手段推行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宽容,包括承认双重国籍、允许使用少数族裔语言的媒体存在、支持他们的民族节日和庆祝活动、鼓励少数族裔在政治教育等社会活动中有自己的代表等。多元文化政策被认为是欧洲融合成功的例证,也是欧洲立足世界舞台的武器之一。然而,德国总理默克尔公开承认“多元文化努力彻底失败”,让质疑这一政策的暗流冲出了水面。

  “英德法等欧洲国家在进入20世纪后半期以来,种族主义思潮反复的情况并不多,但每到经济不好的时候,一些排外主义者就会首先拿种族主义来大肆渲染。”英国皇家国际关系研究所学者阿历克斯·怀恩斯对《环球时报》说。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欧洲多国提出一系列财政紧缩政策,其中包括涉及民众切身利益的推迟退休、削减高福利等,在法国、希腊、保加利亚和马其顿引发民众罢工。一些人将怒火转移到那些“信奉异教、身着奇服”的外来移民身上。移民带来的社会利益再分配问题让一些人怀疑,现在这种自上而下的“多元文化”政策是否真的能延续下去。

  英国广播公司也认为,最近这一股反移民情绪跟民众不满国家经济虽然恢复增长,失业率却仍然高企不无关系。经济衰退笼罩下的英国,失业大军人数逼近300万,这让不少地方喊出“把英国的工作职位留给英国人”的口号。近年来,由于西班牙经济的急速下滑,政府为保证国民情绪稳定,对移民展开“请回国”的政策。许多法国人也把失业率升高、福利减少、社会稳定度降低的缘由,归结到那些不讲法语的外来移民身上。据统计,外来移民的失业率高于法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而贫穷、失业和教育缺失的恶性循环,加深了法国人对他们的排斥以及对多元文化的误解。德国莱比锡大学的专家分析说,2008年的经济和金融危机给了极右思潮一个滋生的土壤。很多人害怕失去舒适的生活,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向右转。这种情况不光出现在底层社会,也出现在中产阶级。

  在政治面前,多元文化的论调也显得极为脆弱。对于德国执政两党高官相继爆出反移民、反多元文化的说法,德国反对派认为,这与它们民意调查结果不佳这一背景有关。目前,德国绿党支持率高达25%,直逼民意连连下挫的基民盟和基社盟。而默克尔批评的文化多元社会议题,就是绿党提出来的。欧洲大学教授魏纳·希弗尔认为,这种思潮并不仅存在于党派之间。他说,一种新自由主义思潮正在欧洲泛滥。这种思潮推动潜在的种族主义生成,“它将社会分为各个群体,并将它们的贡献相互比较,最后对其中的一些进行指责”。他认为,这种趋势缘于欧盟越来越深地陷入自我属性的危机:这些年,欧盟的规模迅速地扩大了两倍,关于欧洲宪法的争论却表明,人们越来越不知道欧洲的目标应该是什么。

  最令欧洲人担心的就是外来移民数量的增加会改变欧洲国家的人口结构,使之失去原有的特性。英国政府一直以多元文化而骄傲,而2006年年初的一次全国性调查发现,英国曾经引以为荣的绅士精神不复存在,甚至英国普通百姓的生活习惯都被外来文化所同化。有媒体评论称,西方国家一直在宣扬的多元文化并不等于多极,它们很难容许其他文化上升为同西方文明平等的一极。

  融入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在欧洲,融入主流社会在很多移民看来是个似是而非的问题。因为他们无法理解融入的标准到底是什么。伦敦虽然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多种族群居的国际化城市,但细细观察就不难发现,其实大家还都是“分开过”的:东边住的是中国人、越南人;南边则是来自加勒比海地区的移民居多;西边多半住的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人,只有北边才能找到一些完整的当地白人社区。在伦敦西区,一名叫阿克巴的巴基斯坦裔大学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曾经试图在上学时与白人同学一起去酒吧,去踢球,大家表面上相处得不错,可是他无意间了解到,这些白人同学在私下里还是会拿自己的装束或是英语发音开玩笑,这让他感到非常沮丧,越来越少同这些人来往。

  在西班牙,融入社会是讲一口流利的西班牙语,还是多结识几个西班牙人朋友?由于西班牙语对很多中国人而言难以掌握,有的中国人到西班牙三四十年都不会说当地语言。西班牙官员和媒体经常批评,中国移民是个小团体,不融入西班牙社会云云。可是,能讲一口流利西班牙语的南美洲移民,还是和自己国家的人“说得来”。巴塞罗那移民局官员何塞·路易斯也颇感困惑地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他们一直提倡社会多元文化,让移民融入西班牙社会,但这两件事越做越困难。就拿记者的居住地巴塞罗那而言,当地的加泰罗尼亚语言是一门独立语言,不隶属于西班牙国内的“方言”。当地政府为鼓励外国移民学习开办了很多免费补习班,甚至要求公司对会讲加语的外国移民实施优先录取政策,然而应者寥寥。因为政府没有理解移民“移”的特性,很多人说不定几个月后就去马德里了,学习这样一门语言基本没用。当地华人对《环球时报》记者抱怨说,在融入的前提下,西班牙政府也提倡多元文化。不过这个所谓的多元文化就是每年举办几次移民节。如果说办几次活动就能将外国移民的文化植入到西班牙的生活中去,那是一厢情愿的事。

  怀恩斯认为,在欧洲,种族主义其实是无法杜绝的社会问题,只要人们拥有不同的肤色,就永远不会消除。不过,如今在英国社会,处处留意自己的种族主义思想,谨慎回答种族问题是每一个英国人都深知的道理。大家都知道,虽然少数民族人数不占优势,但是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社会影响力。如果在英国找工作,你总会看见在每一份招聘信息下面都有一行小字写着:该工作没有任何种族和性别不同对待。每一个人都知道,即使是自己不喜欢白人或是不喜欢有色人种,在公众场合也必须给予对方足够的礼貌。

  英国路透社11月1日称,多元文化主义真的在欧洲走向死亡了吗?如果看看今天在欧洲发生的一切,那么答案是肯定的。欧洲右翼正靠着反移民获取短期利益。但在欧洲仍然存在某种力量令多元文化主义能够毫无疑问地存在下去,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本报驻外记者 王方 纪双城 董铭 青木 陶短房   本报特约记者 候涛)

TOP

“文化多元主义”失败了吗?

新华网 2011年02月18日 14:32:47  来源: 青年参考

  据法新社2月10日报道,法国总统尼古拉斯·萨科齐当天宣布,“文化多元主义”已经失败,此前已有多位西方国家的领导人谴责了文化多元主义。

    萨科齐呼应勒庞说法?

  2月10日,萨科齐在接受电视台访谈时说:“是的,这(文化多元主义)是个失败,当然我们必须尊重差异,但我们不想要……一个各种团体并存的社会。如果你来到法国,你必须让自己融入一个单一的团体,这就是国民的团体。如果你觉得这无法接受,你就不受法国的欢迎。”

  萨科齐在法国电视一台的节目中说:“法兰西国民无法接受生活方式的改变,例如失去男女平等……让小女孩失去上学的自由。……我们对于来到法国的移民个人的认同过于关注,却对接纳他的法兰西国家的认同关注不够。”

  萨科齐在电视访谈节目中还说:“我们的穆斯林公民,与其他公民一样,当然可以信奉他们的宗教。”但他补充道:“在法国,不想看到人们在大街上用明显的方式祈祷。”2010年,法国极右翼领导人勒庞,曾将穆斯林在过于拥挤的清真寺外祷告,比作纳粹对法国的占领。勒庞称,在法国“有10到15个”地方,穆斯林在清真寺被挤满时在街道上祷告。

    卡梅伦要推广主流价值观

  法新社称,英国首相大卫·卡梅伦、德国总理安吉拉·默克尔、澳大利亚前首相乔治·霍华德和西班牙前首相阿兹纳尔,都在近期称文化多元主义政策未能成功整合移民。2010年10月,德国总理默克尔称,德国朝向多元文化的努力已“完全失败”。

  2月5日,英国首相卡梅伦宣称,英国长期的文化多元主义政策是一个失败,要求更好地整合穆斯林青年移民,以抵抗这些移民原籍国极端主义的影响。卡梅伦说:“在国家的文化多元主义政策下,我们鼓励多种文化各行其是,相互疏离,也远离了主流。”卡梅伦认为,这导致英国人缺乏国家认同,一些年轻的穆斯林转向极端主义的意识形态。卡梅伦敦促英国推广权力平等、法治、言论自由和民主的价值观,以营造更加强大的国家认同。

  据英国广播公司2月5日报道,卡梅伦认为,一个真正的自由国家“信仰某些价值,并且积极地推广它们”。卡梅伦说:“我们没能提供让他们体会到归属感的社会愿景。我们甚至容忍那些分离的团体以违反我们价值观的方式行事。”卡梅伦强调,建设一种强大的国家和地方的认同感,“获得凝聚力的关键在于,让人们说‘我是穆斯林,我是印度教徒,我是基督徒,但我也是伦敦人’”。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2月10日报道,勒庞所在的法国极右政党——国民阵线对卡梅伦“文化多元主义失败”的表态表示祝贺。值得注意的是,公开宣称“文化多元主义已经失败”的欧洲国家领导人,大多出自右翼政党。

    卡梅伦讲话受质疑

  “英国防卫联盟”是一个强调英国本土认同的极右翼组织。2月5日,该组织的7000名支持者在伦敦北部发起反伊斯兰主义者的游行。警方出动了1500名警察前往维持秩序,但极右翼分子与立场对立的反法西斯主义者最终还是发生冲突。

  有鉴于此,工党议员嘉文·舒克质疑首相卡梅伦在同一天发表否定文化多元主义的讲话是否明智。

  工党的萨迪克·汗是工党影子政府的司法部长,他在《每日镜报》上发表评论,称卡梅伦“为英国防卫联盟撰写宣传品”。保守党主席保鲁尼斯·瓦尔兹则替卡梅伦说话,称“把首相称作右翼极端分子,是令人愤怒和不负责任的”。     

  除了在野的工党,穆斯林团体也反对卡梅伦的讲话。英国穆斯林理事会的助理秘书长费萨尔·汗基拉博士称,卡梅伦的讲话“令人失望”。英国伊斯兰协会的阿基毛·马斯尔称,首相并未理解问题的本质。他说:“我想他把几个问题混在一起了,国家认同、文化多元主义、极端主义三者并无联系。极端主义是多种因素的产物。”

    文化多元主义遇挑战

  20世纪90年代中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公布一份题为《多元主义——应对多样性的新政策》的文件。该组织称,“文化多元主义是一种应对文化与社会多样性的民主的政策反应”,它系统而全面地应对文化与族群多样性,包含教育、语言、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政策,以及特定的制度安排。文化多元主义已被一些国家采用,特别是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瑞典。

  据美国斯坦福大学哲学辞典网络版的介绍,文化多元主义(Multiculturalism)是政治哲学中关于如何对待文化与宗教多样性的一种思想体系。在21世纪初的西方国家,对文化多元主义的最大挑战,并非来自哲学领域,而来自政治领域。文化多元主义在实践中已发生倒退,这种倒退体现在对待外来移民之中。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刚刚发表论文《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后扩写为书籍出版)之时,就有中国学者指出,亨廷顿的真正意图,在于对美国国内文化日趋多元化趋势的不满。果然,几年后,亨廷顿出版了《我们是谁》,警告美国正在失去白人基督教国家的特性。

TOP

欧洲文明正在慢性自杀 对自身失去信心

中国新闻网 2011年06月12日 22:00 来源:青年参考

  欧洲人并不总是如此自我厌恶。19世纪,帝国主义达到顶峰,欧洲充满自信。但此后一系列重大事件,侵蚀了欧洲文化的确定性。

  今年,英国首相卡梅伦和法国总统萨科齐宣称,两国多元文化政策宣告失败。而德国总理默克尔早在去年就曾发表过类似的感叹。欧洲对于多元文化的争论以及如何处理非欧洲移民问题将进一步加剧,这是“阿拉伯之春”对欧洲的必然影响。然而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是,欧洲究竟是如何对自身文明失去信心的?

  在现代,自我批评的欧洲传统通常已经“降格”为多愁善感的自我检讨。拿非洲来说,很多人认为,非洲欠发达问题是西方的罪过。西方发展援助其实是对非洲贫穷感到内疚的一种体现。

  要探明西方崛起和繁荣的根源,就应该回顾一下文艺复兴。建立非洲殖民地与此无关,直到19世纪晚期,西方都无法触及非洲内陆大部分地区。欧洲殖民者占据北非和中非地区也相对较晚。这些地区早已被土耳其帝国统治了数百年。欧洲对非洲欠发达所承担的责任,绝对不会超过罗马应该为高卢(欧洲西部地区)欠发达应承担的责任。


  很多人还非常同情巴勒斯坦国民。这一态度很能理解,因为巴勒斯坦人的处境确实值得同情。然而,谁会担心中东地区大量的基督教教徒呢?他们的处境至少与巴勒斯坦人一样可怜,甚至更可怜。

  在埃及人口中,信仰基督教的人至少占10%。这些人受到压制,经常生活在痛苦之中。叙利亚、伊朗和巴勒斯坦的基督教教徒也受到歧视。在索马里,伊斯兰教极端者无法容忍任何人拥有《圣经》。而在欧洲,似乎没有一个人会对这些犯罪行为感到气愤。除了波兰和爱尔兰之外,基督教似乎在欧洲已经“过时”。第三世界基督徒有强烈的“被遗弃感”。

  如果有人对当代西方生活中基督教重要性有任何怀疑,那么这些非欧洲基督教教徒只需看看英格兰牛津之类的地方就一目了然了。那里有建好的基督教教堂,而当地政府已经决定以“冬光节”(Winter Light Festival)取代圣诞节。一位发言人表示,此举是为了确保“所有宗教一律平等”。

  欧洲人并不总是如此自我厌恶。19世纪,帝国主义达到顶峰,欧洲充满自信。而过去一个世纪见证了第一次世纪大战浩劫,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集体主义政府的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斯大林主义、1968年社会主义变革等。这些事件无不侵蚀了欧洲文化的确定性,并将欧洲文化引领到一个多元文化时代。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目前欧洲“受虐狂式”文化的另一根基,正是现代几代人一直渴望抛弃的基督教。无论欧洲人是否喜欢,欧洲文化都已经深深打上了基督教的烙印。如《马太福音》所言“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尼采称之为“奴隶道德”。不仅如此,还有“别人打了你的一边脸,你就应该伸出另一边脸也让他打”和“多付出一分代价”等说教。

  如果伊斯兰教文化可以描述为“耻感文化”,那么基督教文化就是“罪感文化”。基督教罪感文化和欧洲的“自我厌恶”在全球都有体现,并被其它文化当作对付欧洲的手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组建了联合国,部分原因是为了削弱欧洲的霸权地位。经过30年的壮大,联合国中大多数成员国都自动反对西方和以色列。联合国人权委员会选举卡扎菲加入,对其它国家的人权自由问题发表评论。

  来自塞内加尔的阿马杜-马赫塔尔·姆博连续13年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此人受前苏联支持,极力反对西方,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看成非洲村落,而他就是部落首领,并于1984年愤然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5年英国和新加坡也退出该组织。而欧洲大陆各国仍留在该组织内,继续忍受各种谴责和攻击。

  如今一些欧洲领导人正力图扭转“欧洲文化慢性自杀”行为。如果欧洲能重新找回自身经典文化的自豪感,欧洲以及全世界都将变得更加美好。

  □美国《华尔街日报》

TOP

吴毅峰:多元文化主义真的已死亡?

文化纵横 2011-03-11  

  最近,英国首相卡梅伦说,英国必须放弃失败的多元文化主义,同时"坚决捍卫自由的西方价值观"。2010年10月18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基督教联盟的一场会议上也说过,在德国构建多元化社会的努力"彻底失败",外国移民应该更多地学习德语,积极"融入德国社会"。

  卡梅伦和默克尔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默克尔言论的根据是,德国过去对于外来移民的要求甚低,并且让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没有完全融合的情况下并行生活;卡梅伦主要是针对所有形式的极端主义,也就是那些拒绝接受平等和民主,并且提倡分离主义的激进倾向。他们的言论值得世人深思。

  倡导世界文化多元化趋势,本来是西方民主一种可贵的精神价值;可是,为什么如今的欧洲领导人却反过来主动承认"失败"呢?这是一个很不寻常的举动和现象。如果我们把这两位领导人的担忧加以理性思索的话,就会发现他们所反对的,其实是在不了解西方价值观的前提下,试图用自己原有文化模式来凌驾西方自由价值观,同时拒绝接受平等和民主,因而产生了各种形式的极端主义和分离主义,亦即用西方的矛来攻西方的盾。

  按理说,世界上的人类多种多样,文化和价值也一定会千姿百态。在中国的古代社会里,人们就幻想有一种"大同社会",也就是《礼记·礼远》所描述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脩(修)睦......"。那么,这种"大同社会"的理念和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价值观是否互惠呢?

  除了中国这种传统文化观念之外,其它的民族也一定有自己的独特追求,比如罗姆人(也就是吉普赛人)也有自己的生存理念。可是,各种民族在不同文化追求的背景下是否可以包容、兼容并且和谐地生活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却不断地在考验着全球化进程中的地球村。

  毋庸置疑,不同的文化之所以适合于不同的人群,一定有其优点和劣点。文化和科技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没有理性标准可以衡量,因而一种米可以煮出百种饭来。在一些国家,一些人总是认为自己的美食天下第一,却没有想到在地球的另外一个角落,也会有人认为自己的美食天下第一。早年的中原男子以蓄辫为美,女人以裹足为德;意大利的女人也曾经穿过"贞节裤"。当更好的文化来到人们面前时,人类是否愿意去快乐而善意地取其精华呢?

  这个问题一定有不同的答案。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儒家思想在中国争议不断,而"孔子学院"如今却像雨后春笋一样地在世界各地开张;当社会诚信问题依然在困惑和威胁着中国人的生活质量时,中国的"国家形象篇"却在纽约时代广场日夜播放着;在胡锦涛访美期间,郎朗所弹奏的钢琴曲明明描绘着《上甘岭》的"中美绞肉战",为何令美国人热烈鼓掌?

  这个世界到底有没有一些价值观可以跨越政治,宗教,文化,族群呢?这种"普世的价值"到底应该如何与其它非普世的价值观相处;又如何引导带领它们向着更高的方向进发呢?欧洲国家已经发现,如果不努力彰显自由民主人权的价值观,那文明就可能在龟兔赛跑中落败。

作者是自由撰稿人

TOP

吴俊刚:多元文化主义失败了?

文化纵横 2011-03-11

  英国首相卡梅伦日前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发表讲话,称英国的国家多元文化主义已经失败。他说,现有的国家多元文化主义理念认为,不同的文化应该受到尊重,允许甚至鼓励大家各自生活,彼此泾渭分明,甚至背离主流。但国家多元文化主义是错误的信条,它加深了不同族群之间的歧异,阻止人们加强认同感,事实上还在刻意地弱化它。他相信现在是改弦易辙的时候了。

  卡梅伦也认为这些年来所实行的消极容忍的做法,必须让位给积极的强有力的自由主义。意思是,不能一味消极地强调相互容忍,而必须大力推广共同价值观。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英国正卷入一场右翼和极端回教(伊斯兰)之间的争论。卡梅伦还暗示将对回教极端主义采取更严厉的立场。其中包括将对一些获得公共资助但又很少对付极端主义的穆斯林团体展开更严格审查。他说,这些组织不应该得到公共资助,而且在大学和监狱里也应禁止传播它们的信息。但他也强调,应该分清回教作为一种宗教和回教极端主义作为一种政治理念的差别。尽管如此,这番讲话引起英国国内回教徒(穆斯林)的不快却是预料中事。

  很明显的,卡梅伦所想要传达的信息,是必须通过加强国家认同融合不同的族群;容忍那些拒绝接受平等和民主,积极提倡分离主义的人只能导致激进化,而加强融合是对抗极端主义的良方。这一点和德国总理默克尔去年10月间发表的讲话极其相似。默克尔同样表示德国尝试建立一个多元文化社会的努力,已经彻底失败。她强调,德国的外来移民必须努力融合入当地社会,包括学会德语。德国国内同样萌生了明显的反回教情绪。

  随着涉及回教极端分子的恐怖袭击案件接连发生,回教极端主义在欧洲已引起越来越大的反响。种族融合问题在原本实行宽容移民政策的欧洲国家也因此越来越凸显。不必说,这是一个极为敏感的政治课题,但是,如果不设法果断处理的话,本土反外情绪一旦失控,将演变成更加可怕的宗教与族群冲突。

英德经验的启发性

  然而,英德等国所面对的是个长期积累、尾大不掉的难题。这些国家现在都有数以百万计的回教人口,他们有足够的数目形成一个独异(distinct)的群体,过独异的生活方式,要融合,谈何容易。这就像美国的墨西哥语族群一样,他们甚至已经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不过,对一个多元种族社会来说,单纯的强调相互容忍,各自生活,无法确保种族和谐的可持续性,容忍模式行不通,这已是个无法规避的结论。英国首相和德国总理的讲话,无非只是在承认这个事实:融合不会自然而然发生。面对一个迥然不同的宗教,融合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大家都晓得必须加强融合,但具体应该怎么做,相信却还没有明确的答案。

  自然融合既然行不通,剩下来的除了国家进行干预,其实也没有其他选择。德国总理要外来移民学会德语,英国首相要停止对那些纵容回教极端主义的回教团体的资助,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都不能说是不合理的。不过,可以肯定,更须着力的还在于加强国家认同感、共同价值观、促进宗教间的交流、种族的杂居,以及减少所有宗教的排他性。前面几项是国家必须做的,后面一项则还必须有宗教领袖的配合。 英德的经验对我们应该是有启发性的。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价值观、国家认同感、不同族群间的共同生活与交流,这些都是促进融合所不可或缺的。因此,我们也可以确定我们的语言政策、组屋种族分配政策的正当性和正确性。

  不过,我想,我们的问题和英德等国的问题也有本质上的不同。它们的问题可以说是与移民政策俱来的,我们的主要困难则是国家与民族认同感还未真正形成,也就是李光耀资政所说的,我们还不是一个民族(或国族)。英德必须做的是把一个信仰不同宗教的外来族群融入当地社会,我们的挑战是如何尽快地使各族形成并深化国家认同感。也许我们面对的是更加艰巨的挑战。多元文化主义是我们建国的支柱之一,因此,我们的多元文化主义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作者是前新闻工作者

TOP

多元文化促使人类学研究转向

中国新闻网 2010年10月26日 16: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世纪50—60年代,在黑人民族主义运动、妇女解放运动的推动下,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开始执行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其主旨在于尊重包括原住民、移民在内的各类少数民族主体价值,放弃既往对其采取的盎格鲁-萨克森化的强制同化手段,承认并支持移民少数民族保持其文化传统。多元文化主义包含了多元文化和多元文化主义两层含义,前者是对民族—国家框架内存在的多元族群和文化群体的客观描述,后者则是一种政治价值观,其意义在于通过政策措施使各族群平等享有“文化认同权、社会公平权以及经济受益需求”。

  人类学对“他者”的关注促进多元文化主义萌发

  人类学伴生于西方对全球的殖民扩张,殖民者的脚步为人类学研究提供了多元文化素材,“他者”文化始终是人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对多元文化的认识成就了其学科根基。虽然很难将人类学的多元文化研究与政治领域的文化多元主义进行简单并置,但人类学家们在进行跨文化研究过程中,对他者的文化理解、对他者的主体性尊重以及对他者文化平等权利的主张,一方面增进了主流社会对多元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唤起了身处异文化的人们对自身处境的关注,这些都为多元文化主义萌发灌注了理论营养。奠基了整个美国人类学大厦的历史特殊论者博厄斯,坚信各种人类文化均有其内在价值,直接参与了多种类型的反对种族歧视、呼吁族群平等的政治运动,具有很强的政治号召力和影响力。正如威廉·亚当斯评价的那样,“博厄斯既不是一个主要的理论家,也不是一个方法论者,而是一个思想家。他毕生的努力在于人类平等——种族的、文化的和语言的——这种理想在其著作中多次回响。”博厄斯早年在巴芬岛调查爱斯基摩人时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充满激情的描述:“值得我为之生死的就是全人类平等的权利,对于富人和穷人平等的学习和工作的机会!难道你不相信你为此而作的哪怕一丁点的贡献都要比你为其他所有科学作的任何贡献大得多?”博厄斯的弟子们也大都抱有这样的信念,参与到了对诸如印第安文化抢救性调查等工作中,使文化相对论的主张与文化平等的价值观得到充分体现。这些人类学家所坚持的“没有一种文化可以被设想为凌驾于其他文化之上”的信条,后来成为美国多元文化主义政治正确的基本理念。  

  社群主义文化观视文化为自足封闭体

  然而,受到同样脱胎于德国理想主义传统的查尔斯·泰勒关于“文化”定义的影响,多元文化主义基于这样一种文化假设,即将文化看成某些确定特征的集合体,并由固定的人群代代相传、承载这一文化。政府以此为基础不断修正文化政策,对其文化边界进行保护以适应人们对该文化的本质化想象,并构建出某一族群所创造的文化和历史的因素。作为社群主义多元文化理论代表作,泰勒的《承认的政治》就是这一文化观的集中体现。在书中,他区分了文化的和非文化的两种现代性,前者是基于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基础上的现代性,是多元的现代性;后者是以西方启蒙理性普泛化为中心的现代性,是单一的现代性。两个现代性之间不可通约,每个民族应该从本民族文化中寻找现代性的发展逻辑。这一理论直接成为所谓的认同政治的思想来源。但是,其危险性在于将文化视为一个自足的封闭体,“制造非我族类”,无视文化之间沟通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认同政治往往成为一些政客玩弄的政治概念,成为其逃避民主制度、操弄族群政治、推卸对少数族群责任的工具,为民族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少数族群贫困合理化提供口实。如台湾民进党,利用“多元文化主义”政治口号,在台湾划定“多元族群”,将台湾人分为“原住民族”、“客家人”、“福佬人”、“外省新住民、外省新移民”四个部分,一方面利用“原住民族独立运动”消解海峡两岸的亲缘纽带,另一方面采取对新移民的歧视政策。社群主义的多元文化主义招致学界对其激烈的批评,其中包括非西方世界的学者。

  全球化模糊了文化边界 对人类学提出新挑战

  而此时的人类学早已通过与后殖民、后冷战时代“他者”的对话,突破了文化相对论,消解了文化本质主义,并对泰勒的文化定义进行反思。格尔茨通过丰富的田野经验研究,认为“文化不是封闭在人们头脑之中的秘密符号,而是在一定的社会互动框架下,在历史事件的长流中,人与人之间通过不断地互主体性推敲逐渐生成”。身处开放性社会的人们已经形成了开放的、综合的、辩证的文化体系,个体乃至群体的观念都融合了来自各种文化的因素,文化孤岛只能存在于外星球。巴特(Fredrik Barth)通过对族群边界的研究,启示人们要看到“全球的文化差异具有连续性,不宜分割成我们习惯称之为‘文化’的一个个完整而独立的实体”,同时“文化应该被看成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矛盾而不连贯,分散在各种不同境遇的人身上”。全球化使文化边界变得更加模糊,马歇尔·萨林斯认为,我们正在目睹一种大规模的结构转型进程:形成各种文化的世界文化体系,文化形态更加多元化和动态化。从新的文化研究视角来看,文化本身是一个无所不包的词汇,身处不同文化中的人们不断调整对自我以及他者的认知和行为方式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所谓的“民族传统”、“民族文化”只是另外一种“社会事实”,它提供人们一种情感的归属,一种行为的权威依据。而根据时代的变迁,文化从形式到内容都被不断重构和更新,给人们适应环境提供新的资源和可能性。事实上,当今世界上许多民族文化都是多元文化交融沟通的结果,无论是美利坚民族、英格兰民族、法兰西民族还是中华民族,其本身就是多元文化融合的产物。“马赛克”比喻已经不能恰当地形容当今的文化状况,没有任何一种文化能够被清晰地识别和被划定边界,人们更能够接受“彩虹”作为融合多元文化状况的形象比喻。

  新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外部保护”与“内部差异”

  人类学研究逐渐渗入到多元文化主义政治领域,此前试图通过隔离等方式来保持文化相对完整的政策受到质疑。文化政策不是服务于狭义的“传统文化保护”,而是要达成更加宽容的政治协商,使差异文化之间能够进行无障碍的对话,文化多元的状态能够最大限度地被更多人分享。正如特伦斯·特纳(Terence Turner)认为的那样,人类学者应该通过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文化研究,挑战既往基于封闭边界的文化概念,建构一种更为开放、民主和普遍的文化,提供“对内作为集体团结和动员的基础,对外争取全世界其他社会群体、政府和舆论支持的资本”的文化研究。而麦克伦南(Gregor Mclennan)早就对绝对的文化相对论政策观提出质疑,如果每一个事物都必须被假设为多元的、固定的和差别的,“任何事物都是有相对标准的,是不可能通约的,那样就会导致政治上狭窄和平庸的平均主义,无数的微型社区都有诉求整体代表的权利”。政府就可以为不作为提供口实,也可以为自我封闭提供充分借口。

  自由主义多元文化主义者主张沟通与开放,倡导基于对个体文化权利尊重的多元文化政策,他们站在社群主义的对立面,否定政府对文化内部的干预式保护,提出“外部保护”、“内部差异”的原则,认为多元文化政策不是将文化与国家、民族或宗教信仰进行僵化联系,而是能够为不同群体,尤其是少数群体提供分享各种政府和社会资源的平等机会。新的多元文化主义要求“人们具有对差异的接受能力、对变革的开放心态,追求平等的激情和在其他人的生疏感面前承认熟悉的自我的能力”,这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多元文化政策,不同文化的人们在尊重差异、保障主体性的政治框架下为达成共识走向协商,建构基于差异为前提的整合。“整合”的目标是保障“人们享有差异的权利”。所谓“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共”就是一种宽容的政治框架,人们在这一政治框架内进行“各美”与“美人”的政治博弈。“各美其美”,即人们在各自文化中所建构起来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没有流失和消减,“美人之美”,彼此尊重,彼此欣赏的互主体政治目标得以建立。

  人类学通过对他者的认知来帮助人们了解和反思自身的文化,具有沟通多文化互动的能力,而其方法论要求人类学家总是要“舍身忘形”,将自身的视角置换到他者中间,形成深刻的同情。在新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实践中,人类学能够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为人们达成“一边吸收各自文化传统的营养,一边容纳现代世界的精华,发展成充满活力的、多姿多彩的文化”的美妙愿景贡献力量。

    作者:马威 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学系

TOP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呼吁各国实施多元文化政策

2004年07月16日 05:21:47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联合国7月15日电(记者杨志望)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5日在这里发表的2004年度《人类发展报告》说,各国应实施多元文化政策,努力消除因民族、语言和宗教多样性而造成的隔阂与歧视。

    报告指出,在21世纪越来越多样化的人类社会中,文化自由应被看作是人类的基本人权,所有人
都有权保留他们的民族、语言和宗教特性。实施承认并保护这些特性的政策是多样化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惟一办法。如果不尊重和保护文化自由,经济全球化也不可能成功。

    报告说,在当今世界的近200个国家中,共有5000多个民族。世界人口的10%为少数民族。目前,世界上共有大约9亿人口因民族、种族或宗教特性而遭到歧视。

    报告特别指出,没有证据表明宗教与经济发展和民主进步有直接关系,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伊斯兰教与民主不符的观点忽视了众多穆斯林生活在民主社会的现实。

    报告显示,在上世纪90年代,有20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出现了倒退,其中有13个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发展水平倒退的主要原因是艾滋病的蔓延。艾滋病使安哥拉、塞拉利昂等8个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下降到了40岁甚至更低的水平。

    报告还根据人均寿命、教育普及程度、成人文盲比率和人均收入等发展指数,对全球的177个国家和地区的人类发展水平进行了排名。排在前5名的分别为挪威、瑞典、澳大利亚、加拿大和荷兰,排在末位的是塞拉利昂。中国排在第94位,被列为中等发展水平的国家。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排在第23位。

    自1990年以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每年都委托独立的专家组撰写人类发展报告,探讨全球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并对人类进步进行评估。(完)

TOP

朝戈金:构建多元文化社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1-16 |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 ... e=1&NewsID=829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