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肉连响

走出国门的肉连响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9-07-28 

6月6日,文化部下发《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利川市吴修富老人被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肉连响代表性传承人。2008年,利川肉连响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挖掘整理铸品牌

据介绍,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利川人口集中的乡镇,一些人沿街乞讨,满身涂满稀泥,被当地人称为“泥神道”。这些“泥神道”逢人就表演,口里念着锣鼓引子,手掌在额、肩、臂、肘、腿等部位拍打发出有节奏的声响,动作犹如手里拿着一根铜钱莲湘上下舞动,故又被人们称为“肉莲湘”。

吴修富出生在利川城,小时候在理发店学理发的时候,他总是心不在焉,看到别人演花灯、打莲湘、跳摆手舞,他就坐立不安,手舞足蹈,渐渐地对节奏有了感觉,对动作有了理解。

“泥神道”动作轻快,表演滑稽,深得吴修富喜欢。闲暇时,他就学着跳起“泥神道”,他还摸索出一些新的舞蹈动作,并配上曲调,辅以锣鼓引子,演绎成今天的群体健身舞“肉连响”。

在表演中,吴修富编排出一整套完整而独到的程式性动作:拧腰、圆转、颤摆、扭身、顺拐、秧歌步、穿掌收腿跳、颤步绕头转身,拍打分双打、十响、七响、三响等等,舞蹈起来柔中带刚,节奏明快,韵味独特。

经过多年提炼,上世纪80年代,肉连响成为一门独特的民间艺术。如今只要一提及肉连响,人们就会想到它的传承人吴修富。

土家绝舞俏山外

“肉连响”能够走出山门,走向全国,走进中央电视台,始于一次偶然的机会。

那是1986年,湖北省首届民运会在恩施州举行,吴修富当时去“凑热闹”。看到开幕式上在表演一些民族特色的项目,他找到组委会,征得同意后,现场表演了他的拿手绝技肉连响,台下观众纷纷鼓掌叫好。更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个临时加上去的表演节目,竟然还获了大奖。

打那以后,每届省民运会上都少不了吴修富表演的肉连响,而且每次都获了奖。吴修富头缠须帕、身穿短裤、手脚系铃铛演出的图片多次登上了国内外的报纸和画报。

近10年来,吴修富已40余次到贵州、云南、山东、新疆等地演出。2007年12月,湖北省选送的肉连响在全国民运会开幕式上表演,获得金奖。今年5月,好莱坞导演克里斯蒂·里比在利川看过吴修富表演肉连响后,竖起大拇指连声称赞。

这些年,向吴修富学跳肉连响的国内外爱好者不计其数,他传教了好几百人。1988年,比利时洞专家在考察腾龙洞期间,也慕名请吴修富教肉连响。而最有影响的,是2005年他在中央电视台当着亿万观众教著名节目主持人崔永元跳肉连响的那次。

绝舞有了传承人

80有余的吴修富,如今身体每况愈下,为使这一民间艺术发扬光大,早在几年前,他就开始寻找接班人。

他在利川市文武学校看中了小伙子刘守红,刘守红曾在嵩山少林寺拜师学艺,还获得了国家级武术教练证书,有很好的身体基础。刘守红知道吴修富老人的用意后,主动拜他为师,吴修富当即便收下了这个嫡传弟子。

之后,刘守红谦虚地向吴修富讨教,用心学艺,深得吴老喜爱。在学习中,他认真揣摩吴老的思想,领会吴老跳肉连响的动作,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当肉连响被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刘守红还在利川城区组建起了“利川市肉连响民族文化传艺馆”,传授肉连响、板凳龙等各种民间绝技。除此之外,他还经常被邀请到一些学校和单位传授技艺,现已有700多名学生。

(欧阳长远 恩施日报)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文化遗产寻踪]“东方迪斯科”——土家“肉连响”

恩施新闻网  文化频道    记者刘慎宏 欧阳长远

  ■因为源自社会最底层,所以群众喜爱。

  ■因为大师苦心修炼,所以成为绝活。

  ■因为传承容易传神难,所以面临濒危。



吴修富表演“肉连响”通讯员 杨镇全 摄

    土家“肉连响”与优秀民歌《龙船调》、民间曲艺《利川小曲》一起,被誉为利川民族文化“三绝”。其中,“肉连响”这一绝可谓“土”到家,绝到家。

  源自社会最底层   

    啪—啪—啪,啪—啪—啪……
    “左脚蹬,右脚跳,出门三大炮。”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前,在利川城区及人口较多的集镇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乞丐,他们在头、脸、身、手等处敷上稀泥,嘴里念着以上口诀,从街头一路拍打而来。一方面,他们来到谁家门前,稀泥飞溅,主人得赶快施舍,打发他们走开;另一方面,他们击打身体各部位的轻快、滑稽、搞笑的动作,又让人们获得某种愉悦。利川乞丐的这种行乞方式被称作“泥神道”。
    “泥神道”表演的这种动作,手势如同拿着一支铜钱莲湘从头到身上下舞动,其声响和节拍急促而热烈,类似于民间舞蹈打“莲湘”,因此,又被人们称为“肉连响”。
    可能是因为“泥神道”轻快、滑稽、搞笑的动作让人们获得了某种愉悦,所以,人们在劳作之余、闲暇之时,也打起了“肉连响”。这时的“肉连响”已没有行乞时的实用功能,而是具备了舞蹈最原始的自娱和宣泄感情的功能,并因为“肉连响”动作简单,无需道具,更不需要舞台,所以,很快演绎成民间舞蹈。后来,“肉连响”更是成了流行于利川汪营、南坪、柏杨坝和城关镇一带的群众性健身舞蹈。

  艺术大师大创新   

    解放后,“肉连响”在利川曾一度消失,是一位名叫吴修富的理发师傅,让它起死回生,并将它发挥得淋漓尽致,走出大山,走进央视,走向世界。
    现年78岁的吴修富老人是我州首届民间艺术大师,性格开朗,精神矍铄。10月17日,海拔1000多米的利川城已是寒意袭人,但吴修富还是坚持要赤身为我们表演“肉连响”,连贯的动作如行云流水,柔美协调。
    一生喜爱文艺和体育的吴修富,年轻时就对“肉连响”颇感兴趣。他十几岁当理发师傅的时候,便悉心模仿和学习“泥神道”的动作,并揉进秧歌舞、耍耍、跳丧舞、竹莲湘等民间舞蹈的动作,通过拍击额、肩、臂、肘、肋、胯、腿、脚等部位,配上民间“莲花落”的曲调,使“肉连响”的舞姿更加优美和充满情趣。
    “肉连响”本无唱腔和伴奏,吴修富“莲花落”引入“肉连响”,使“肉连响”有了口腔和舌音的伴奏,后来,他又加入了手铃、脚铃、环铃等以及指尖弹动的声音。他还把利川小曲、灯歌等民间曲艺的唱腔引入“肉连响”,唱词则根据演出现场的实际情况,见什么唱什么,增加了舞蹈的欢乐气氛。
    “肉连响”经过吴修富多年的精心打磨,已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也成了他本人的绝活。接着,他想把这门艺术推介出去。1986年,首届湖北省民运会在恩施州举行。吴修富看到会上表演了一些很有民族特色的项目,便找到组委会的人,请求表演“肉连响”。结果,他的表演使整个体育场都沸腾了。
    从此,每届省民运会上都少不了吴修富表演的“肉连响”。他和他的徒弟们还应邀到南宁、昆明、乌鲁木齐等地演出。1988年,比利时洞穴专家在考察腾龙洞期间,也慕名请吴修富教“肉连响”。2000年8月,中央电视台在利川专门采录“肉连响”。此后,吴修富带着“肉连响”多次在央视露面。

  传承容易传神难   

    “肉连响”形式简单,不用道具,不拘场合,既具娱乐要素,又有健身功能,深受群众喜爱,所以,其简单传承不是问题。近些年来,经吴修富传艺的徒弟就有200多人。“还不算比利时等国家的洋徒弟哩。”吴修富说,“利川文武学校是教习‘肉连响’最理想的地方,那里的学生习武,身体素质好,又有灵性,学校领导也很重视,我每周都要去上几节课。”
    但是,要使“肉连响”的传神动作和技巧在传承过程中保留下来并发扬光大,却是一件难事。很多人在看过吴修富表演的“肉连响”后,觉得整套动作自然流畅,神韵备至,浑如天成。而其他人表演时总是差那么一点神韵。
    要知道,吴修富“肉连响”的神韵来自于他近60年的苦心修炼。他说,他虽然带了不少徒弟,但多是为了参加某次活动临时学的,演出一结束,就不再练习,学得地道的没几个。就是他在文武学校用心培养的学生,也因就业而放松甚至放弃了练习。
    “天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要想“肉连响”在传承中得以传神,一方面要扩大“肉连响”的传承面,从中发现好的“苗子”;一方面,有意传承“肉连响”衣钵者,得像吴老先生学习,苦心修炼。

(杨镇全 恩施日报)

[ 本帖最后由 王媛媛 于 2009-9-4 18:59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