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采蘼芜》新解
《上山采蘼芜》新解
范正生
《泰山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摘 要] 关于《上山采蘼芜》一诗的鉴赏,一直存在着误读。从对诗中的“蘼芜”、“好”、“姝”的考释中,可以重新确定本诗的主旨,进而对诗歌所述说的社会生活进行正本清源的理解。
[关键词] 蘼芜;好;姝
《上山采蘼芜》一诗,郭茂倩《乐府诗集》未收,徐陵《玉台新咏》题作“古诗”,《太平御览》、《合璧事类》题作“古乐府”。本诗通篇问答成章,乐府中有此一体,而题作“古诗”者仅此一篇。关于此诗的主旨,基本确定在“对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的抗议”和批判的范畴。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分析说:“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弃妇是如何冤屈:她勤劳、能干、柔顺,但她还是被弃了。作者巧妙地通过‘故夫’自己的招供揭示了他丑恶的灵魂。不难想象:那个新人的命运并不会比故人的好些。”还有许多学者认为本篇的主题是反映封建社会、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爱情和婚姻的摧残,并批判了男子(故夫)压制妇女、忘恩负义的丑恶灵魂。当然也有别样的解说,如朱东润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的解题是:“本篇通过弃妇和故夫的问答反映出封建社会妇女在婚姻问题方面的悲惨遭遇。也隐约揭示了故夫的被迫离异的心理。”朱先生的释读要比其他人的阶级论判断更深刻,他已经洞察到作品的隐蔽含义和人的心灵展现,看到了“故夫”迫于无奈的生活现实和人生悲剧。但朱先生的解读仍有许多望文生义的成分。至今,许多学者对本诗的分析仍然存在着误读。笔者以为:诗歌文本语言的直觉分析对解读诗歌是十分重要的,《上山采蘼芜》的解说中应注重对诗歌语词本身的理解。从对本诗的“蘼芜”、“好”、“姝”的考释中,我们可以重新确定本诗的主旨,从而对诗歌所述说的社会生活进行正本清源的理解,摆脱政治倾向性的文本解读束缚,用朴实的认识去欣赏作品的朴素情怀:
首先是“蘼芜”(也写作“靡芜”)的解释。《辞海》和《辞源》解释基本相同,即:蘼芜是一种草本植物,其叶子干后可做香料。皆引《本草纲目•草部三》的阐释:“蘼芜,一作靡芜,其茎叶糜弱而繁芜,故以名之。当归名蕲,白芷名蓠,其叶似当归,其香似白芷,故有蕲茞、江离之名。”今之学者也都是解释为一种香草,又名江离,风干后可做香料。《现代汉语词典》注解为:“古书上指川穹的苗。”从蘼芜的字典意义来看,它指3个植物的名称:蘼芜、江离、川穹。屈原的作品中已多处用了“江离”。马茂元《楚辞注释》曰:“江离:香草名。蘼芜的一种。一作‘江蓠’。朱熹注:‘离,香草,生于水中故曰江离。”[1]李时珍《本草纲目•别录》言:“蘼芜,一名江离,川穹苗也。”而司马相如《子虚赋》称:“穹芎菖蒲,江离蘼芜。”《上林赋》云:“披以江离,揉以蘼芜。”马茂元进一步指出:“盖嫩苗未结根时,则为蘼芜,既结根后,乃为穹芎,大叶似芹者为江离,细叶似蛇床者为蘼芜。如此分别,自明白矣。又海中苔发,亦名江离,与此同名耳。”[1]这已非常清楚地说明江离就是蘼芜的叶苗,川穹(或芎穹、芎穷)就是蘼芜的根须,实为一种植物的两个部分。不过,在中医药学上,草药的不同部分其药用价值和药理作用是不一样的,对蘼芜的解释也不一样。汉代整理的《神农百草经》说:“芎穷,味辛温无毒。主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蘼芜,味辛温。主治逆,定惊气,辟邪恶,除蛊毒鬼注,去三虫。”其他的中医药著作着重对“川穹”的解说,如《本草纲目》中有对川穹的解说,其基本作用是治疗“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疮,妇女血闭无子。”《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解释川穹的主治用法是“月经不调,经闭腹泻,胸胁胀痛,冠心病心绞痛,感冒风寒,头晕,头痛,风湿痹痛”。《本草纲目》和一般的中医药著作无对江离药用价值的介绍,是因为它是蘼芜的茎叶部分,药用价值不高,只是有香味作香料,并不或很少用作中药。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发现,蘼芜的主体部分川穹有一个重要的药用价值就是治疗妇科病,特别是治疗妇女闭经不孕。我们知道了蘼芜的这一医药功能,对理解《上山采蘼芜》的旨意有重要意义。为什么诗中的女主人公即弃妇要上山采蘼芜?是为了采香料吗?不是而是为了治愈她的不育症,为了“定惊气,辟邪恶”也是可以理解的。是因为她的不孕不育才被休弃,不然,她“工织素”的手艺,且每日“织素五丈余”的勤劳,怎么会被婆家忍心休弃呢?当然,本质上是当时封建宗族意识、生育观念对妇女的压榨使然。在汉代就已确立了封建的孝道,并且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妇女的最大作用是为丈夫家生儿育女、养蚕织丝。妇女是传宗接代的机器,是家庭中传宗接代的母基,而男子是父精,如果夫妇不能生儿育女,责任在母基,是妇女的罪过。妇女是属于阴柔系列的受压迫者,《诗经》中已有对女子的轻视,《小雅•斯干》载有男孩生下睡床,女孩生下睡床下的风俗,自然她们“百年苦乐由他人”。更有甚者,中国妇女在传统的阴阳伦理秩序的束缚下,自甘卑弱、自我摧残。汉代的妇女更是在伦理观念的影响下,作茧自缚,给自己制造了许多圈套,如班昭作《女诫》大倡男尊女卑,强调“卑弱第一,“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她们依附于男人,实施对自己的奴性自律。因此,不生育的女子被婆家或男子抛弃是理所当然的事,女子们毫无反抗的可能,就像《焦仲卿妻》中刘兰芝的命运一模一样。诗中的“故人”被弃,见了故夫还要长跪不起,低眉顺眼的问故夫,并且还流露出再被纳娶的渴望之情,是当时民风的反映。
其次是对“好”与“姝”的解释。二者词典意义的一般解说是:善,美,并举出如《诗经•大雅•崧高》句“其风肆好”,《诗经•卫风•木瓜》句“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等来做印证。另外还有一些与其本义更遥远的词义,与《上山采蘼芜》中“好”的意义无关。我以为对“好”的理解要作深一层的分析,它实际上是一个会意字,一个具有丰富意义的词,而不只是一个形容词。文字学家康殷对古文字的探源解说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好”字本义的可靠依据,其《文字源流浅说》曰:“好……象携抱幼儿的妇女形,无论反正左右,妇手都向子,无例外,原意概以多育为好,与后世姣美之意不同耳……许解‘美也,从女子’误。”[2]由此,我们可以坚定地说,“好”字本义是妇女能生儿育女,即生育能力强,还有能照料子女的意义,其美、善的意义是后来的词义引伸“姝”是美好、漂亮的意思,尤指女子的外貌美丽。《诗经•邶风•静女》曰:“静女其姝”的“姝”即是外貌美丽、贤淑甜静的意思。袁梅《诗经译注》释“姝”说:“形容女子容颜漂亮。”程俊英《诗经译注》解为“美丽的样子。”再如汉民歌《陌上桑》说:“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朱东润释曰:“姝,好。此处泛指各个方面,不专指容貌。”“姝”是指美丽、贤惠的姑娘,因诗中描写的是一位勤劳美丽的姑娘秦罗敷的形象。由此可见,“好”和“姝”的根本区别是:一个强调了做母亲的能力即生儿育女的能力;一个是强调了女子外貌的美丽动人、勤劳善良,更注重了勤劳贤淑的一面。否则,《上山采蘼芜》中的“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的“颜色”就无法解释,“颜色”才是说的容貌,诗中已指出新人与故人容貌差不多。这样,《上山采蘼芜》中“虽言新人好,未若故人姝”就好理解了,故夫不无后悔地告诉故人(弃妇)说:“虽然说顶窝的新妇能生儿育女,但却不如原来的媳妇美丽勤劳又善良。”二者的明显不同是:一个勤劳、善良、贤惠,却不能生育;一个能生儿育女却是手脚笨拙。所以,“故夫”说:“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那故夫更看重的是故人的心灵手巧和勤劳善良。
由此可见,此诗不是文人创作的抒情诗,而是没有确指的“缘事而发”的民歌,具有明显的现实生活记述色彩。诗中确实表现了故夫的后悔心情:他听完了故人的诉说,回答了故人的询问,理解了故人的关心和爱慕之情。从诗的语言选择和运用中,我们听出了那故夫心灵深处的悔恨。诗中所描写的是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是传统的忠孝意识和庸俗的价值观念将一对和睦的夫妻硬硬地拆散了。并没有什么阶级对立的批判意识,更没有叙事的政治倾向性。
[参考文献]
[1]马茂元.楚辞注释[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
[2]康殷.文字源流浅说[M].北京:荣宝斋,1979.
[ 本帖最后由 王媛媛 于 2009-9-8 11:28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