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纪念成立30周年(《中国民族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纪念成立30周年(《中国民族报》)

2013年06月07日   记者:王婧姝  来源:中国民族报

        5月30日,“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报告会”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和美国、日本、韩国的民俗学者欢聚一堂,共同回顾中国民俗学发展的历程。
  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乌丙安说,中国民俗学会成立以前的30年,正如钟敬文先生在政协发言中所说:“由于种种误解,这门近代新兴的人文科学,是在禁区里度过了将近30年的寒冷岁月。”以至于钟敬文在后来的诗作中把那30年的民俗学叫做“绝学”,意指被灭绝的学科。经过1976年到1983年历时7年的紧急呼吁,钟敬文团结老一辈学者,带领为数不多的晚辈们,以近80岁高龄,抖擞精神,全力以赴重整新时期的中国民俗学会。于是,才有了钟先生梦想的我们今天葱茏繁茂的民俗大花园。百年来,我国民俗学真可谓“30年河东、30年河西”。
  据中国民俗学会会长朝戈金介绍,1978年,钟敬文先生邀请顾颉刚、白寿彝、容肇祖、杨堑、杨成志、罗致平等学者,就民俗学学科的恢复和发展,致函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随后,他撰写了《建立民俗学及有关研究机构的倡议书》,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胡乔木、周扬、于光远等人的高度重视。之后民俗学被列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规划。1983年5月,中国民俗学会在北京宣告成立。
  成立30年来,中国民俗学会团结全国广大民俗学工作者,调查、搜集、整理、研究我国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培养各民族民俗学人才,召开各种学术研讨会议,为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丰富世界文化宝库做出了巨大努力,有力地推动了民俗学学科的发展。
  从2004年到2007年,中国民俗学会完成了《中国节假日体系研究》课题和“民族传统节日与国家法定假日”课题报告。在该学会的推动下,2007年底,国务院增设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为国家法定假日,自2008年起实施。
  2004年,受文化部委托,由中国民俗学会组成课题小组,承担起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编写指南》,前者作为国家《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的“附件一”,于2005年3月由国务院办公厅颁布。
  在国际层面,中国民俗学会长期以来致力于扩大中国民俗学与国际学界和机构的对话。2012年,中国民俗学会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咨询机构,获得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提供咨询意见的地位。

TOP